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某金矿区农田土壤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混汞法提金工艺过程中添加的金属汞是某金矿区周围环境汞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农田土壤耕作层总汞调查表明,汞含量范围在0.04~61.20mg/kg,均值为1.98mg/kg;超过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样品达36.20%,最大超标倍数为60.2,平均超标倍数为3.61,受到轻度以上污染的农田面积比率达69.7%;与相邻区域表层土壤值相比,汞累积超标率93.1%。因此,某金矿区农田土壤已经受到汞金属的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农村低源分散式燃煤汞排放对周边农用土壤造成的影响,对土壤样品中总汞、甲基汞含量及汞形态分布进行测定,评价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总汞(THg)、甲基汞(MeHg)平均含量分别为(0.37±0.08)mg/kg,(0.67±0.35)μg/kg,超标倍数分别为背景值的1.71、2.03倍,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筛选值。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总汞呈中度及以下污染水平,土壤甲基汞呈重度及以下污染水平,总汞以中度生态风险为主。汞形态分析表明,土壤汞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3.
由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为此提出贵州省册亨县土壤重金属镉、铬元素评价及化学特征研究。通过野外工作,样品分析测试,成果分析得出,贵州省册亨县土壤重金属镉元素含量主要以一级为主,全区土壤少有铬元素超标,土壤中铬元素主要等级为一级;册亨县土壤中镉、铬元素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其中镉元素变化范围为0.04mg/kg~18.2mg/kg,铬元素变化范围为31.0mg/kg~900.0mg/kg。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某废弃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的现场调查和取样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壤pH值范围为4.5~6.5。土壤中Cd、Pb、Zn平均含量分别为5.66 mg/kg、2 409.00 mg/kg、1 224.42 mg/kg,污染显著,且变异强度较大。风险评估编码方法(RAC)显示研究区土壤中Zn处于低风险及以下;Pb含量不均匀,污染最重者达到极高风险;Cd绝大部分处于中风险及以上。桔子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Cd未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Pb富集程度最高,其含量最低的样品Pb含量为标准的4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收集了我国32个铅锌冶炼厂周边共1 551个表层土壤样品重金属检测数据,从全国尺度范围分析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土壤中铅、锌、镉、砷、镍、铬、铜、汞的平均值分别为396.35、605.15、13.91、27.07、28.66、79.38、59.73和0.42 mg/kg,含量范围分别为9.33~9 280、23.29~25 238、0.032~556.9、0.7~422、0.25~357.8、5~584.7、4.51~2 027.5、0.007~7.9 mg/kg,以《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的第一类用地标准值为参考,铅、镉、砷、镍最大超标倍数依次为22.2、28.8、20.1和2.39倍。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主要受大气沉降、方位、风向、距离梯度、地形和地域界限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大气沉降,不规范的废渣堆存也会造成堆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6.
潼关金矿区农田土壤Cd污染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潼关金矿区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在金矿石的开采及选冶生产过程中,矿石中的有毒重金属Cd会污染矿区周围环境。文中以133件土壤样品Cd含量为基础,研究了该矿区土壤Cd的分布特征。土壤Cd含量范围为0.00~45.20mg/kg,部分样品的Cd含量极高,受污染程度严重。土壤Cd累积污染超标倍数表明,研究区42.11%的样品土壤受到轻度污染,15.03%的样品土壤属于中度以上污染。农田土壤Cd含量的空间分布显示,土壤Cd含量较高的范围与矿业活动的污染源基本一致,说明矿业活动对土壤Cd含量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尾矿渣中Cd的分析,进一步证明金矿生产活动是造成土壤Cd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潢川县粮食生产及作物施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格布点法取样322个进行化学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全县土壤全氮含量为0.48~2.77 g/kg,全磷含量为0.15~0.86 g/kg,有机质含量为6.00~41.80 g/kg,速效磷含量为0.10~68.90 mg/kg,速效钾含量为21.10~255.90 mg/kg,缓效钾含量为15.40~1 539.70 mg/kg,pH值范围为4.93~7.95,阳离子交换量为0.40~31.20 cmol/kg;将土壤肥力分级,依次为:一等地占0.9%,二等地占5.3%,三等地占40.1%,四等地占49.4%,五等地占4.3%.[结论]中低产田合计占53.7%,需进一步采取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8.
选取南方某典型镉污染地区,在县级行政区域尺度上采集了200对土壤-水稻和142对土壤-蔬菜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镉在农产品和土壤中的全量。结果表明,土壤镉含量在0.04~8.20 mg/kg,均值0.83 mg/kg,中位值0.54 mg/kg,其中55%的样品超过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稻米镉(干重)含量在0.02~2.61 mg/kg,均值0.37 mg/kg,中位值0.44 mg/kg,超标率为54%;蔬菜镉(鲜重)含量在0.01~1.28 mg/kg,超标率为29%。结合膳食数据评估了当地居民膳食镉摄入情况,计算表明,当地居民通过食用自产稻米与蔬菜,日均膳食摄入镉的量为2.98~5.19μg/kg BW,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值(每月耐受摄入量为25μg/kg BW,每月以30 d计,日均耐受摄入量为0.83μg/kg BW)的3.58~6.23倍。儿童(4~11岁)因单位体重摄入的食物量较高,产生的暴露风险高,日均镉摄入量高达5.19μg/kg BW,是JECFA限量值的6.23倍。因此,亟需采取行动降低当地人群的镉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9.
对湖南省现有磷肥生产企业磷肥生产原料和产品进行采样,并按《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T 23349-2009)对重金属进行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普通过磷酸钙中砷、铬、铅、镉、汞平均含量分别为26.78 mg/kg、18.86 mg/kg、18.51 mg/kg、1.55 mg/kg、1.27 mg/kg.钙镁磷肥中铬、铅、砷、镉、汞平均含量分别为798.39 mg/kg、9.78 mg/kg、6.31 mg/kg、0.67 mg/kg、0.11 mg/kg.绝大部分磷肥产品中砷、镉、铅、铬、汞均未超标.过磷酸钙产品中铅、镉、砷、铬的来源主要为磷矿,汞的来源主要为硫酸;钙镁磷肥产品中铅、镉、汞、砷、铬的来源主要为磷矿.在酸性条件下,磷肥中的镉对农产品安全具有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南京市郊某污灌区环境治理效果、小白菜中重金属健康风险及其根际土壤重金属超标情况,采用靶标危害系数及体外模拟法对研究区小白菜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利用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对比小白菜根际土壤重金属超标情况。结果显示,Cd在小白菜根际土壤中最小值达到0.95mg/kg,最大值达到了1.14mg/kg,平均1.05mg/kg,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对于成人和儿童,其THQ的最大值从大到小排序为Cu>Pb>Cr>Cd>Zn,小白菜对成人及儿童的HI值分别为6.75×10-3和5.76×10-3,两者均小于1,表明使用该模型评估得出小白菜中重金属对暴露人体造成的健康影响不明显。成人通过食用研究区小白菜日均摄入Pb、Zn、Cu和Cd的含量范围依次为337~430、3 294~3 025、359~540及288~483mg。儿童通过食用研究区小白菜日均摄入Pb、Zn、Cu和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21~282、1 985~2 162、235~354及189~317mg。综上所述,重金属生物可给量均未超过每周可耐受摄入量值,证明食用污灌区小白菜不存在重金属健康风险。与前次研究相比(采样时间相隔七年),相关部门对该区域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应注意Cd在土壤及小白菜中的迁移及富集。  相似文献   

11.
多溴联苯(PB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为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因此对电子电气产品聚合物材料中PBBs和PBDEs含量的测定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在对其进行测定前常需先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操作较为繁琐或需样品量较大。实验采用热脱附方式将目标化合物从样品中脱附出来进入气质联用仪进行分析,只需mg级别样品量就可实现直接固体进样-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电子电气产品聚合物材料中PBBs和PBDEs的测定。对热脱附条件包括热脱附温度、热脱附时间、热脱附升温速率等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线性范围为100~2000mg/kg,相关系数为0.996以上,方法检出限在5.4~24.8mg/kg之间,定量限在18.0~82.6mg/kg之间。按照实验方法对聚丙烯标准物质ERM-EC591中PBBs和PBDEs进行7次平行测定,结果表明,对于含量高于定量限的PBBs和PBDEs,测定值与认定值基本吻合,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采用实验方法对20批电子电气产品聚合物材料中PBBs和PBDE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与标准方法GB/T 26125—2011附录A 索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电子电气产品聚合物材料中PBBs和部分PBDEs的含量都在定量限以下,部分PBDEs的结果与标准方法的相对误差在3.7%~15.7%之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石灰性土壤样品中有效态Cu、Zn、Fe、Mn后,样品溶液基体盐分较大,此时若直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测定,极易使仪器的采样锥和截取锥发生堵塞,雾室和炬管积盐,进而影响测定准确性。据此,实验用DTPA浸提样品后,采用对样品溶液稀释10~30倍和在标准溶液系列中加入DTPA溶液进行基体匹配的方法以消除基体干扰,利用氦碰撞模式进行测定以消除多原子离子40Ar16O对56Fe的质谱干扰,最终实现了ICP-MS对石灰性土壤中有效态Cu、Zn、Fe、Mn的测定。对氦气流量进行了优化,并确定氦气流量为4.5mL/min。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Cu、Zn的质量浓度为5~200ng/mL、Fe的质量浓度为100~3000ng/mL、Mn的质量浓度为30~1000ng/mL时,各元素质量浓度分别与其计数值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98。方法检出限为0.003~0.01mg/kg。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土壤有效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中的有效态Cu、Zn、Fe、Mn,测定值与认定值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3.1%。采用实验方法和标准方法HJ 804—201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进行方法对照试验,二者测定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是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由于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基体复杂,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其中重金属元素,合理地优化测定条件对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非常关键。以粉末压片法制样,建立了XRF测定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As、Cd、Co、Cr、Cu、Mn、Mo、Ni、Pb、Sb、Sn、V、Zn等13种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选用31件一级土壤、水系沉积物和岩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拟合校准曲线,探讨了各元素的测定条件,以及谱线重叠干扰和基体效应校正等问题,提出了提高As、Cd、Co、Mo、Ni、Sb、Sn等痕量重金属元素分析准确度的具体措施。选用重金属含量水平不同的2件土壤样品考察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对含量10mg/kg以上的元素,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7%~5.3%(日内,n=12)和0.83%~6.3%(日间,n=12)。方法的检出限在0.39~5.1mg/kg之间。选用4件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评估方法的正确度,重金属元素的测量结果与认定值一致。建立的分析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和正确度满足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环境监测分析的技术要求。与标准方法相比,建立的分析方法增加了Cd、Sb、Sn等3个重金属元素,拓宽了痕量元素的分析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以矿区铀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黑麦草与小白菜进行间作处理,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究植物间作对土壤铀的动态吸收特征以及间作体系中植物根系对根际土壤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采样,间作模式下黑麦草和小白菜的地上部生物量均在接近收获期的第7周和第6周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62.577和344.507mg/盆;在生长的中后期,黑麦草和小白菜的地上部和根部铀累积量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2.969和65.727g/盆;间作模式下黑麦草和小白菜根际土壤铀含量在不同收获时间下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长期的前4周,根际土壤铀含量下降速度缓慢,从第5周开始,根际土壤铀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在接近收获期分别降至为124.5和145.167mg/kg,较生长初期降低了40%左右;黑麦草和小白菜在间作模式下根际土壤中有机酸的种类均多于其它处理组;间作黑麦草和小白菜地上部和根部铀含量与根际土壤微环境中主要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某矿业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为研究区域,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DB43/T 1125-2016)等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敏感用地条件下,场地的关注污染物锌、铅、镉、砷危害商超过1,镉、砷致癌风险值超过10-6,超过《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中可接受风险水平,场地存在健康风险,须进行修复后才能开发利用。经计算确定本场地修复目标值为铅400 mg/kg、镉20 mg/kg、锌1 323 mg/kg、砷20 mg/kg。场地重金属总污染面积约为10 056 m^2,总污染土方量约为14 677.6 m^3。  相似文献   

16.
锆材中杂质元素Li、Na、Mg、Ca含量直接影响材料的性能,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核纯级海绵锆中Li、Na、Mg、Ca元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HNO3-HF溶解样品,选择Li 670.784nm、Na 589.592nm、Mg 279.553nm、Ca 422.673nm为分析谱线,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Li、Na、Mg、Ca,从而建立了核纯级海绵锆中Li、Na、Mg、Ca的测定方法。测定体系中控制HNO3浓度小于1.50mol/L。对校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一元素使用标准加入法时校准曲线的斜率总是小于标准曲线法校准曲线的斜率;使用标准曲线法与标准加入法时,Li、Na、Ca相应测定结果的回收率为93%~106%,但对Mg而言,其标准加入法的测定结果比标准曲线法高,且标准加入法的回收率优于标准曲线法。因此,实验使用标准加入法制作校准曲线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各元素在0.10~2.0mg/L范围内校准曲线呈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中各元素检出限为0.06~2.34mg/kg。按照实验方法测定核纯级海绵锆中Li、Na、Mg、Ca,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小于10%,加标回收率在94%~109%之间。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超声辅助王水消解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土壤样品中铜、锌、镍、铁、锰、铅、砷、汞、铬、镉等10种元素进行测定。通过试验确定王水用量为5mL、超声水浴温度为80℃、超声提取时间为45min的超声提取条件。在优化的仪器条件下,按照实验方法测得的土壤样品中10种元素的校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0.9999;各元素的检出限为0.0021~0.23mg/kg,各元素的测定下限为0.0070~0.78mg/kg。按照实验方法(超声王水提取-ICP-AES/ICP-MS)测定土壤样品中铜、锌、镍、铁、锰、铅、砷、汞、铬、镉,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39%~7.8%;除铁、锰的提取值较小外,其他元素的测定结果与采用国标方法(GB 15618—1995、GB/T 22105.1—2008)得到的测定值基本一致;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土壤标准物质GBW07404、GBW07406、GBW07407、GBW07427中铜、锌、镍、锰、铅、砷、汞、铬、镉,除了锰由于其在原土中主要以氧化物结合态存在,测定结果偏低以外,其他元素测定值与认定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建立了离子色谱法测定锰矿石中氟和氯的方法。实验表明,采用高沸点的硫酸作为蒸馏剂,将样品在160~180℃温度下蒸馏20~25 min对氟和氯进行分离富集后,可消除矿产品中大量共存离子的干扰及避免对色谱柱的污染。吸收液经0.22 μm微孔膜过滤,以30.00 mmol/L NaOH溶液作淋洗液,采用AS-19型阴离子分离柱和连续自动再生化学抑制器对氟和氯阴离子进行分离。方法的线性相关性好(r>0.999),氟和氯的检出限(S/N=3)分别为2 mg/kg和3 mg/kg。方法用于锰矿石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中氟和氯的测定,结果与认定值相吻合,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和3.8%(n=12)。方法对照试验表明本方法测定值分别与国标法GB/T 6730.28-2006测得的氟含量、GB/T 3050-2000测得的氯含量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