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落石管动力定位船资源少且费用高的现状,基于落石管动力定位抛石船工作原理设计了渤海等浅海海域精准抛石方法。详细介绍了浅水精准抛石方法的设计思路与内容,采取以锚系浮吊和散货船配合施工的方法代替动力定位船,以落石管底部安装声纳的技术代替ROV监测回填高度。设计的此浅水精准抛石方法能够实现精准、快速抛石目的,且费用远低于落石管动力定位抛石船。具体阐述了此技术在渤海海域某穿越航道的海底管道上的成功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归纳了水下管汇系统设计原则,并结合"十三五"科研工程实例,总结分析了水下管汇工程样机的改造与集成设计的技术要点,为水下管汇工程样机后续的陆上联调测试及海试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推进深水管汇在我国深水海域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深水油田勘探开发逐渐成为热点,我国深水开发起步较晚,在技术和装备上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深水油田开发中的前沿技术——水下处理技术具有可增加产量、改善水下管输流动状态、消除上部设施处理量瓶颈、减少投资、安全环保等优势,水下处理现包括气液分离、油水分离、水下工厂等技术与装置,指出建立水下工厂综合处理系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不断向深水延伸,使用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深水油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开发模式,其中水下管汇作为水下生产系统的常见设施用于简化水下生产系统。在我国南海番禺35-1/35-2气田开发中,部分水下管汇采用了新型嵌入式在线安装的解决方案,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嵌入式在线安装的水下工程产品。文中阐述了番禺35-1/35-2气田水下设施项目中在线安装水下管汇的设计方案、建造关键技术和实施方案,其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我国分体式管汇的制造、测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立管是深水油气田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深越深、海洋环境条件越恶劣,对深水立管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新型立管技术随之不断涌现。对当前世界上几种先进的混合立管技术与应用特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它们在深水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以适应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海油第一个自营开发的以水下生产系统为主体的边际油田开发项目,流花4-1油田开发项目中应用了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和引进集成新技术。在对依托的超期服役老平台延寿工程中,进行了永久系泊的半潜式生产平台安全解脱和回接作业;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开发了锚系解脱与回接成套技术,立管快速解脱、海底存放与回接成套技术,老旧跨接管深水拆除技术等。在流花4-1油田水下生产系统的开发中,创新应用了双泵采油系统和远距离电潜泵变频驱动技术,使用简化联顶管柱系统取代了传统联顶管柱系统成套技术,实现了管线终端PLET的国内首次研发,自主管理了国内首次300m深水铺管,并首次应用了遥控水下高压电切换开关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为以后类似的深水油气田开发积累了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深水油气田开发中,海底管道预调试施工面临诸多难题,常规作业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作业要求。目前深水海底管道预调试的施工技术主要有两种:连续油管技术与水下模块技术。对比两种技术的优劣,水下模块技术在海底管道清管、试压施工中具有明显优势。不同公司使用的水下模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单功能水下橇,主要包括水下清管橇、水下试压橇和水下数据记录橇,分别实现海底管道注水清管、海底管道试压与数据记录;另一类为多功能水下橇,集海底管道清管、试压及水下记录功能于一体。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水下清管试压橇SFHM为例,详细介绍其清管试压过程,并重点介绍其在流花16-2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海洋深水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海洋深水测试工艺技术已经成为深水油气勘探中的关键。南海x井是国内第一口自主设计、施工的深水测试作业井。对该井施工过程中的非旋转封隔器使用、水合物预防设计方案、深水管柱校核、水下树应用等进行了阐述,对深水测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今后的深水测试作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水管汇设计方法及其在荔湾3-1气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下管汇是海上油气开发的重要设备,深水中的管汇设计面临许多技术挑战。管汇处于深水中,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内部承压很大;需要实现的功能多;整体布局形式复杂。针对管汇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了一个应用于南海荔湾3-1深水气田开发的6井槽水下管汇。完成了单井产气的汇集,化学药剂的分配及清管功能,还实现了相关的化学药剂注入控制功能,满足了荔湾3-1深水气田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深水油气田开发成本和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目前水下长距离回接技术与水下泵和水下增压技术相结合的深水油气田开发方案日益受到关注,而深水长距离大功率供电技术是上述开发方案成功实施的关键。本文针对变频器长距离直接驱动、水下变压器和水下交流输配电等不同深水长距离大功率供电技术方案,从国内外应用案例、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及其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同时对深水长距离大功率供电技术的探索方案及水下输配电电气设备标准化工作进展进行了介绍。本文成果可为我国未来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方案制定和水下电气设备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海洋石油管道工程中海底管道悬跨的问题,阐述非连续性抛石处理海底管道悬跨的原理及施工工艺,该技术通过常规工程船舶搭载石料,采用遥控无人潜水器可操作自卸式抛石漏斗进行抛石作业,采用多点抛料、逐级堆叠的施工工艺完成抛石处理,应用三级校核标准实现抛石质量控制,完成悬跨点抛石支撑。非连续性抛石处理海底管道悬跨施工工艺简单、对作业船要求低、不影响油田生产,而且可靠性高,在费用和效果上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该方案为处理海底管道悬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国内第一口自流注水井钻井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平湖油气田勘探开发总体效益,针对该油田油、水层孔渗条件好,且水层与油层压差大的特点,试验完成了国内第一口自流注水井(DF2井)钻井作业.文中总结了DF2自流注水井钻井技术特点,可为我国海上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渤海海域海上钻井少的情况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地震资料的依赖程度较高,利用地震振幅进行岩性识别和流体检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由于地震振幅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果不充分研究和认识这些影响因素,会在利用地震振幅信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时掉入陷阱,造成部分井的落空。为了尽量避免地震振幅引起的陷阱,文章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地质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地震振幅的各种因素,这对提高岩性识别、流体检测及探井成功率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上密集丛式井组再加密调整井网钻井技术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伟 《天然气工业》2011,31(1):69-72
总结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中有关海上油气田整体调整加密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效。该成果获得了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突破性进展:①首次在海上油气田实施整体调整和加密井网的开发技术方案和实践,为海上油气田今后有效提高采收率和开发效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②首次在海上密集的丛式井网中,再钻调整加密的第二套加密井网,在钻井技术上取得成功和突破,特别是在定向井井眼轨迹和防碰绕障等方面技术水平大大提高;③首次在高孔高渗低压的疏松砂岩油气藏中成功采用了一整套储层保护技术,并取得良好的生产效果。同时将该成果应用于海上油气田开采中后期提高采收率领域,大大提升了定向井技术的管理水平和钻井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达到和超过了原单井的产量。上述技术的成功应用,将极大推动我国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能力建设,提升了我国海上丛式井、定向井钻井技术水平,是为今后海上油气田提高开发速度和钻完井技术水平进行的一次成功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作为能有效解决低丰度、小型或者边际油气田经济性开采问题的关键技术,小井眼单通道井钻完井技术采用小的井眼尺寸、简化的井身结构及生产管柱设计,完井作业不占用钻机时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钻完井过程中材料、机时等主要费用。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国外几大石油公司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地区,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使许多低产断块油气田得以经济开发。同时,国外也有利用该技术成功开发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先例。在我国,该项技术仅在少数几个陆地油田应用过,对于海上,部分油田采用了小井眼侧钻工艺,但单通道完井技术还未有应用的先例。因此开展单通道井钻完井关键技术的研究并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对于降低海上边际油田开发费用、提高开发效益、为开发非常规能源提供技术储备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单通道井钻完井技术中的原理、现状、钻井、完井及测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概括分析,并根据目前海上油气田取得的一些关键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关技术的解决方案,对今后指导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ock samples obtained from three offshore fields, MJ, MF, and ML, was carried out. Offshore oil and onshore oil samples were also studied for correlation. The gas chromatographic data showed that the three offshore fields studied exhibited different and uniqu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Most rock samples from the MJ field have moderate thermal maturity; n-alkane and their isoprenoi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dicated predominant mixed organic matter with some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The organic matters were deposited in alternating oxic and anoxic environments. In the MF field, sediment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hallow depths was under reducing environments, whereas that of the deeper depth horizons was under oxidizing environments. The rock samples in the field had predominant input from marine organic matter with moderate thermal maturity. In the ML field, the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d that oxic conditions prevailed during sediment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About half of the rock samples from this field are thermally mature, with almost equal distribution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organic facies. Marine organic matter was prevalent in the shallow depth horizons, whereas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was prevalent in deeper depth horizons. The offshore oil samples and offshore rock extracts are also correlativ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wo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offshore western Niger Delta—marine and terrigenous petroleum systems—though the terrigeonous system is more pervasive.  相似文献   

17.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总结了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和深水油气资源分布特征、我国深水领域油气勘探进展以及南海北部陆坡区、南海西南海域以及东海冲绳海槽盆地的深水油气资源前景。经过近100年的发展,浅海油气勘探开发高峰期已经过去,新增储量和产量逐渐向深水转移。世界上深水油气盆地主要为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盆地群和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各深水盆地群油气勘探程度和成果差别很大。我国的深水区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然而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勘探程度很低。但近几年来,我国无论是深水的油气发现,或是深水勘探装备和技术,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加快深水油气勘探的步伐,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实现海上油田深部低孔、低渗储层开发需求,提高单井产能,进行了海上作业高抗扭柔性钻杆的研究。通过模拟柔性钻杆内部球头连杆球面、异形密封圈球面及本体凹槽内表面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出柔性钻杆端面应力分布规律。研制的高强度柔性钻杆在乌石17-2区块Ax井的2个分支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单个ø127 mm柔性钻杆通过API标准螺纹相连,采用纯机械造斜原理,能够实现16~20(°)/m的高造斜率; 配合斜向器回收技术,能够实现多个分支井同时量产,进一步增加单井泄油面积; 钻杆采用铬钼钢材质,能够满足海上高摩阻、高转矩情况下的钻井技术要求,同时可适应高温高压地层钻井作业。高抗扭柔性钻杆的研制与应用为我国海上油气低成本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与国外的差距,详细论述了“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项目所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具体体现在:构建了1500 m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技术体系,基本具备了1500 m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荔湾3-1气田群、流花16-2油田群和陵水17-2深水气田等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构建了4大类共16项深水工程实验系统,形成了国内深水工程实验技术及实验体系,为相关深水工程技术研究、设备研发等提供了实验手段;自主研制了一批1500 m水深的水下关键设备和产品,其中深水保温输送软管、深水水下管汇、水下多相流量计等高端产品和设备已初步实现了国产化应用;自主研制的4类深水工程设施监测系统已部分应用于现场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带动了我国海洋石油设备制造能力由陆地向海洋、由浅水向深水的跨越式发展。最后结合我国南海及海外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实际需求,对我国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的未来研究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油气》2008,15(2):14-15
China's offshore oil industry will face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with the crude oil production expected to top 50 million tons by 2010, according to a study recently released by China's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titled "China's Oceanic Development Report." Meanwhile, the offshore natural gas production will also enter a rapid growth stage. In addition, a series of new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suitable for China's offshore areas will be developed, including 3D seismic imaging technology, data imaging logging technology, underwater multiphase flow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technology, marginal oil fiel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shallow sea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