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佳 《建筑与文化》2020,(4):166-167
矿山废弃地是一种急速退化并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生态系统,单纯针对矿区自然环境本身的生态修复不具备可持续性。文章以产业重建为视角,探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产业重建的关系,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发展模式、修复策略与措施,认为生态修复与产业重建相结合,是确保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提出"生态修复+产业重建"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工作的发展历程入手,对修复矿山地质生态的主要措施展开分析,总体实现了矿山地质生态修复的高效化,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生态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矿山废弃地,其生态修复迫在眉睫。美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起步较早,借鉴其成功经验是推动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分析美国矿山废弃地分布的基础上,对美国5个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土壤改良、水体净化、植被重建3个方面总结归纳案例的生态修复技术要点和特色,为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工程视角下的单体矿山修复项目,或是纯生态视角下的修复优先级研究,少有体现国土空间尺度下矿山生态修复的统筹决策思路。以典型的矿山城市江西省丰城市为例,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下的生态本底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社会发展诉求,判定矿山中生态–社会复合效益最大化的重点投入区及其他分区,并提出不同区域的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丰城市采矿用地面积大、分布广;具有生态重要性的矿山占比达一半,但其中需要高投入进行修复的区域仅为十分之一;位于自然恢复区与低投入修复区的矿山占比最高,印证了国土空间尺度下基于自然途径的生态修复合理性。研究补充了矿山生态修复在宏观尺度决策的不足,摈弃均匀做功的生态修复模式,根据空间差异选择区域与策略,兼具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双重视角,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也使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能更好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矿山边坡现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考虑的整体修复方案,进而为矿山边坡生态修复提供指引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高原生态区广泛、人口过载的特点,在对全国废弃矿山修复区以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据进行的分类划区基础上,围绕西北地区的矿山修复,结合分区内的矿山生态破坏类型和环境特征,提出了不同生态区划的治理措施,并针对西北分布最广的黄土地区提出了矿山治理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7.
矿山开采带来的生态问题非常严峻,矿区内的土地、植被受到破坏,过度开采造成矿山裂缝、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解决矿山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迫在眉睫.文章概述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现状,总结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适用性,本文以云南省禄劝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为例,分别利用倾斜摄影测量和传统测量方法开展实验,对两者的效率、方法以及成果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在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中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工作效率远高于传统测量方法,其成果能有效地为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及三维效果展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龙岩市矿产资源基础数据和废弃煤矿关停资料的研究,总结了废弃矿山对龙岩地质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影响,同时重点分析了龙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典范——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项目。通过对该项目治理原则、实施方案及技术措施的具体分析,为龙岩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指导,结果亦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背景 2012年以来,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生态修复工程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不乏一批生态修复启动时间早、修复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的城市,其生态修复的经验模式值得总结推广.徐州是取得显著实效的城市之一.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从宋、元时期就是全国重要的煤、铁开采基地(李勇等,2016),长期的资源开采导致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曾有"一城煤灰半城土"之称.近20年来,徐州市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形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新风貌.本文对徐州市建成区矿山生态修复的模式进行总结和评估,为类似条件下城市采石宕口的生态修复施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矿产资源的开采已使我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研究表明,目前通过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技术措施,可以恢复或改善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最大可能的实现生态效益。而矿山公园建设是废弃矿山治理的一种新思路,可以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加强矿山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促进资源枯竭型矿山的经济转型,推动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有机统一,因此,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在辽宁地区有十分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正为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义务,规范矿山生态修复基金的计提、使用和监管。11月7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财政厅和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下发了《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基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办法》明确,矿山生态修复基金是指矿山企业为依法履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等生态修复义务,将矿山生态  相似文献   

13.
露天采矿对区域生态环境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是保障生产型矿山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必然途径。本研究以福建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采矿境界面为对象,应用松散堆渣边坡土壤改良、岩质边坡原位固化阻隔、立体近自然植被群落恢复3种生态修复技术,使得修复区浅表土壤pH值自2.78~5.05上升至8.21~8.6,由酸性转为弱碱性,有效抑制了土壤酸化,同时磷(P)、钾(K)、钙(Ca)、镁(Mg)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明显增加。紫金矿业采用矿山环境治理和景观资源融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打造了一个集矿业开发、森林景观、科普研学为一体的近郊型国家矿山公园。研究成果为有色金属矿山采矿境界面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登辉 《石材》2023,(6):10-12+150
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行业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成为现阶段项目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践总结分析可知,在生态修复背景下,石材矿山公园规划工作落实开展过程中需要分别从园区选址、功能区分、场地设计、植被种植设计几方面出发做好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并且针对石材矿山公园规划要点提出有效生态修复策略。包括:场地生态修复、植物生态修复、景观元素生态利用、环境安全保障。只有明确石材矿山公园规划工作内容要点,并基于生态修复提出针对性策略,才能确保石材矿山公园建设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5.
选取北京首云铁矿山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铁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植被的物种构成特征、植物群落模式及修复效果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共记录北京首云铁矿山植物种类103种,隶属于41科85属。其中废弃地自然修复区植被以自然生长的灌草丛为主,物种共计67种,菊科、禾本科、豆科为优势科;废弃地人工修复区植被物种共计82种,草本植物多为自然生长物种,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为优势科。由于立地条件及人工修复措施的差异,4种不同类型废弃地修复植被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植被覆盖度及物种多样性,发现人工修复区植被恢复效果明显优于自然修复区,且草本植物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最后针对矿山废弃地植被生态修复和景观化改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 AMD)因酸性强,常含有重金属,并且流动性强,污染范围广,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然成为困扰矿山生态修复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性的介绍了AMD的成因和危害,并着重对目前应用于AMD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进行了系统性总结。目前针对AMD的环境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源头控制技术和末端处理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其修复机理、适用条件及限制因素,从成本分析及实际使用方面总结现有技术的应用性能,还讨论了目前AMD修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资源开发遗留的废弃矿山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生态遭到破坏,还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植被修复是矿山环境修复重要组成,通过查阅文献对目前废弃矿山边坡植被修复中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植被栽植技术、物种选择原则进行了简单阐述,为今后废弃矿山边坡植被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中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常见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加以介绍,同时提出绿化植物的主要配置原则,进而介绍项目绿植的主要配置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为未来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现阶段矿山生态恢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应对矿区地质灾害风险、重建土壤环境、并恢复当地植被生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21)
矿业棕地是人类在地球表面留下的"伤疤",其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急需生态修复。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至50年代就开始了棕地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一些很好的棕地生态修复案例可资借鉴。当前,我国矿业棕地再生利用的主流模式是建设矿山公园,基本是以矿山旅游项目为引导的景观再生设计。这种模式难以推动矿业棕地的景观生态修复及矿业城市人居环境的根本转变。通过对美国、德国棕地生态设计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的矿业棕地景观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的不足。基于生态设计的理念,进行区域性、大尺度的人工自然"设计生态",才是矿业棕地修复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