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巢湖软土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建立了某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二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在合理选取土的本构模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特性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显现了双排桩支护结构最大弯矩,基坑最大侧移变形,基坑地表最大沉降,为巢湖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体系位移、应力、应变变化规律,为基坑支护设计的优化、施工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MidasGTS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不同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结构位移、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在不同的开挖阶段双排桩支护体系的位移、受力特征.结果基坑开挖后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双排桩支护结构深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减小,第一、二次开挖后前排桩最大位移值为1.058mm、42.5mm,第一、二次开挖后后排桩最大位移值1.062mm、42.5mm,前排桩比后排桩值偏大;基坑开挖后,基底处剪切应力最大,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基底处弯矩值较大.结论基坑开挖后,双排桩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深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减小,且前排桩位移值比后排桩位移值偏大;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加深,桩底处弯矩逐渐减小,最大弯矩处逐渐上移,桩顶位置值显著增大,前后排桩弯矩值变化是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新型装配式可回收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能力,利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针对河南省郑州市某地区城中村改造计划的土地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相应的结构参数,构建前排桩、后排桩、连梁以及面板的新型支护体系,建立三维新型基坑双排桩支护模型,模拟了基坑的开挖过程以及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过程.计算了结构中支护桩体和...  相似文献   

4.
运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h形双排桩基坑支护体系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后排桩悬臂段高度、双排桩间距等因素是影响基坑支护体系力学性状及坑边地表沉降的两个主要因素,宜根据基坑工程具体条件经计算比较后对它们选定合适的数值,以获得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性能.本研究为推广应用h形双排桩基坑支护体系及其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区内可用地越来越紧张,建筑物拟建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也随之加大,常规的桩锚支护体系因需要施工较长的锚索,往往都会超过用地红线范围,存在用地使用纠纷的问题,桩锚支护体系在城区的使用受限.为此,根据某基坑支护项目双排桩及单排桩桩锚支护体系的应用,分析了这两种支护体系在基坑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桩锚支护工艺成熟,安全稳定性好,双排桩支护体系占地范围小,施工便捷,其结构体系应用比较成功,对海南地区使用综合支护结构体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合邯郸市某支护工程在处理基坑深度变化时的设计过程,针对双排桩中前后排桩不同的受力特性,提出了长短组合双排桩设计思路,通过理正软件对各种工况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了在安全可靠以及该基坑现状条件能够实施的前提下,较为经济的长短组合双排桩解决方案。实践结果表明,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前后排桩的不同作用,可用于解决基坑深度变化后既有支护桩嵌固深度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在正常基坑支护设计时采用。  相似文献   

7.
双排桩与水泥土重力拱复合形成新的支护体系,可充分发挥其重力效应,将靠近坑底部分较大的土压力直接通过重力拱支护向下传至深部土体,中上部土压力通过拱形支护传至抗侧移刚度较大的双排桩支护结构从而充分发挥复合支护体系各部分的承载功能和效益,同时满足高地下水位时基坑截水设计要求.针对其构造特点选取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复合支护体系上的土压力传力路线,研究双排桩复合重力拱支护体系的工作机理,为该类复合支护结构的工程应用和设计计算理论的建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相应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刚度和稳定性,采用双排桩和单排桩联合支护的形式,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双排桩和单排桩衔接处局部基坑支护实体模型,通过调整双排桩排距、双排桩桩距和衔接处有无冠梁等情况,分析联合支护衔接处结构尺寸对桩体位移和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排桩排距增加可以提高结构稳定性;双排桩桩距增加会降低结构稳定性;衔接处冠梁可以提高单排桩的支护效果。可为该类基坑支护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双排桩支护挡土结构在工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目前有很多学者对双排桩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但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本文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保持基坑稳定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坑的双排桩支护设计及变形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济南市槐荫区某基坑工程进行双排桩支护设计为例,分别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软件中弹塑性实体单元和线性桩单元模拟开挖-支护-施工全过程,且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并进行三维动态分析。对基坑坡面水平位移、桩身弯矩、桩身剪力等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双排桩支护体系的受力机理。通过土体力学参数、桩径、桩长、桩距、连梁等设计参数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敏感性进行对比,并就“实体”和“结构”单元桩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模拟过程能较好展示双排支护桩施工过程的受力机理,且计算精度较高;不可控参数中土体的黏聚力、摩擦角以及可控因素中的桩身长度、排桩距离等对支护效果影响较大,计算结果可为双排支护桩设计参数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