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4-溴-1,8-萘酐为原料,依次与乙醇胺,乙醇钠反应,合成出小分子的萘酰亚胺荧光增白剂,随后对其进行阳离子化,制备出阳离子化的萘酰亚胺荧光增白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合成的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光学性能进行分析,并通过紫外光加速老化实验分析了合成产物对纸张的返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经过36h的紫外老化后,涂有萘酰亚胺荧光增白剂和阳离子萘酰亚胺荧光增白剂的纸张白度分别比空白纸少降低了1.60ISO和2.08ISO.结果表明,阳离子萘酰亚胺荧光增白剂具有抑制纸张返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电子传输发光单元(1,8-萘酰亚胺)中引入空穴传输单元(苯并噻唑、苯并噁唑、苯并咪唑),采用分子扭曲设计,合成了9个具有分子扭曲构型的萘酰亚胺衍生物,并对其电化学性能、光谱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测试.所合成的衍生物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和很好的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在10 ns左右,呈黄绿光,可作为发光材料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对硝基苯胺接枝1,8-萘酰亚胺聚磷腈的合成工艺,根据亲核取代机理将1,8-萘酰亚胺接枝到聚磷腈上,再根据偶合原理将合成的1,8-萘酰亚胺聚磷腈与对硝基苯胺偶合;偶合过程采用微波法合成,通过计算考察产物的产率,根据产率确定合成工艺条件;并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350~360 nm之间出现了硝基苯与偶氮双键共轭的紫外光谱吸收峰;在1 594 cm-1处出现偶氮基团-N=N-的红外吸收峰,在1 349 cm-1出现-NO2的红外吸收峰;在1 143 cm-1出现C-N的红外吸收峰.表征结果说明,对硝基苯胺接枝1,8-萘酰亚胺聚磷腈的成功合成.荧光光谱分别产生三处荧光激发和三处荧光发射光谱,说明所合成的产物可作为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发光高分子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4.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利用常见的ACQ?活性萘酰亚胺染料, 通过典型的铃木偶联反应,在萘酰亚胺荧光团的4位引入一个去平面化苯环,设计并合成两个新的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分子NIRF2和NIRF6. 通过1H、13C NMR和HRMS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动态激光散射测试研究二者结构与聚集诱导发光的构效关系. 最后,NIRF2和NIRF6成功应用于Hela细胞的细胞质成像. 研究表明,提出的优化设计策略可以实现萘酰亚胺基AIE活性分子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设计合成了一个以萘酰胺衍生物为荧光团,硫脲基团为键合基团的荧光化学传感器1。化学传感器1对氟离子表现出了较好的荧光响应性。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先表现为增强,这是由于氟离子加入后可以和化学传感器1中硫脲基团上的氢原子形成氢键,从而增强了萘酰胺4-位取代基的给电子能力。随着氟离子浓度的继续增加,化学传感器1表现为荧光强度的降低。在对磷酸二氢根离子的实验中,化学传感器1则没有表现出较明显的荧光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4-溴-1,8萘酐为原料,通过亚胺化、硝化、甲氧基化和还原反应,得到了N-丁基-3-氨基-4-甲氧基-1,8-萘酰亚胺,讨论了其较好的路线。它能与不同的酰氯反应,得到了标题的化合物,同时测定了它们的光谱性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氨基酸的光学活性聚酰胺酰亚胺材料不仅具有聚酰胺酰亚胺的优异性能,同时兼具光学活性,更因衍生自氨基酸而具有潜在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从而在绝缘材料、航空航天、手性识别和对映体拆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手性催化剂、液晶、生物医药、光学开关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从酰氯法、异氰酸酯法和亚胺二碳酸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基于L-氨基酸的光学活性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和研究现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荧光层形状对大功率白光LED光学性能的影响,对蓝光LED发光晶片激发黄色荧光粉产生白光的荧光涂布工艺进行了研究。分别通过大面积点胶、晶片表面点胶和保形荧光胶涂布工艺制得白光LED样品,利用积分球和角度测试机对白光LED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保形荧光层白光LED的色温、光强分布和发光角度等光学性能优于大面积点胶和晶片表面点胶白光LED的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荧光化学传感器广泛用于环境及生命体内一些重要物质检测,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开环易位聚合反应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萘酰亚胺修饰聚降冰片烯共聚物P-NB-NA-PEG,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确定了其结构,并研究了该材料的热稳定性。该聚合物在530 nm具有明显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同时由于酰胺键和咪唑钅翁识别位点的引入,聚合物传感器P-NB-NA-PEG可以对H2PO-4达到特异性的荧光识别,这可归因于其ICT激发态的“推-拉”效应进而导致荧光发射明显增强。P-NB-NA-PEG对H2PO-4的络合常数为6.04×104mol·L-1,检测限低至0.148μmol·L-1,表明该聚合物传感器材料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
荧光聚氨酯在荧光聚合物研究领域中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制备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荧光聚氨酯,以1,5-二羟基萘为荧光功能单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固态和酸碱响应荧光发射的多功能聚氨酯(MFU)。采用核磁共振(1H NMR)、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 -vis)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分别用溶液样品和固态薄膜样品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研究了其荧光发光性质,还用酸碱滴加实验研究了MFU溶液样品的酸碱响应荧光性质。结果表明:核磁谱图在δ=7.20-7.54 ppm范围内出现萘环质子吸收峰,红外光谱谱图在1630 cm-1,1548 cm-1,1483 cm-1附近出现萘环骨架振动峰,可见-紫外吸收光谱中在226 nm处以及260-340 nm范围也出现萘环共轭吸收谱带;另外,选取紫外光谱中226 nm为基准,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用标准曲线法拟合定量分析得到,MFU分子链中荧光基团含量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综合表明,分子链中含有功能基团1,5-二羟基萘的荧光聚氨酯被成功制备。荧光光谱表明,MFU样品无论是溶液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在460 nm左右宽范围内都有较强的荧光发射,而相对照的纯聚氨酯样品在两种状态下均没有明显的荧光发射。此外,溶液样品在酸(490 nm,蓝绿光)和碱(460 nm,蓝光)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发光波长,最大位移超30 nm;荧光强度方面,强碱性(pH=11)相对于强酸性(pH=3)环境下的荧光强度降低了89%。基于MFU溶液样品在酸碱环境中表现出发光颜色和发光强度的双特征响应行为,新型荧光聚氨酯MFU有望用于强酸和强碱的双信号探测。因此,通过化学键接引进荧光功能单体,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固态和酸碱响应荧光发射的多功能聚氨酯。  相似文献   

11.
四氢呋喃(THF)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其荧光特性可影响目标分析物的表征。针对市售不同纯度THF试剂,结合蒸馏和色谱分离纯化及浓缩处理,通过荧光激发、发射和同步荧光光谱法考察THF荧光特性及产生原因,并用GC/MS对THF中主要难挥发性杂质进行表征,研究主要杂质对其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THF荧光属于杂质荧光,主要由苯系和萘系结构杂质所致。  相似文献   

12.
聚集态诱导(AIE)发光材料由于克服了有机发光材料常见的聚集态荧光猝灭现象,提高了固体发光效率而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而噻咯(Silole)是具有AIE性质的环状多烯化合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实验合成了一种双苯基乙烯取代的含硅杂环化合物1,1-二甲基-3,4-二苯基-2,5-二苯基乙烯Silole,并利用核磁共振表征了其结构,表明为目标产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结果表明吸收峰在380nm处。光致发光测试显示发射峰在420nm处,并通过改变良溶剂和不良溶剂的比例,测试了Silole的聚集态诱导发光性质。所选用良溶剂/不良溶剂组分别为二氯甲烷/甲醇(甲苯、水)、四氢呋喃/甲醇(甲苯、水)。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溶液中发光微弱,但在聚集态下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显示出明显的聚集态诱导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13.
聚集态诱导发光(AIE)材料由于克服了有机发光材料常见的聚集态荧光猝灭现象,提高了固体发光效率而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而噻咯(Silole)是具有AIE性质的环状多烯化合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实验合成了一种双苯基乙烯取代的含硅杂环化合物1,1二甲基3,4二苯基2,5二苯基乙烯Silole,并利用核磁共振表征了其结构,表明为目标产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结果表明吸收峰在380 nm处.光致发光测试显示发射峰在420 nm处,并通过改变良溶剂和不良溶剂的比例,测试了目标产物的聚集态诱导发光性质.所选用良溶剂/不良溶剂组分别为二氯甲烷/甲醇(甲苯、水)、四氢呋喃/甲醇(甲苯、水).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良溶剂中发光微弱,但在聚集态下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显示出明显的聚集态诱导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方法在Si(100)片上沉积200nm的ZnO薄层作为籽晶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常压下在籽晶层上生长ZnO晶体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合晶体生长机理讨论和分析影响ZnO微纳结构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源气氛浓度是影响ZnO形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非晶态ZnO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研究了非晶态ZnO薄膜的晶相和微观形貌,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和荧光光度计研究了非晶态ZnO薄膜的光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XRD谱没有任何衍射峰,表明所制备的ZnO薄膜确实是非晶态;非晶态ZnO薄膜的表面平整、光滑,表面粗糙度均值为1.5 nm;在可见光区有很高的透过率,最高值为90%;光学带隙为3.39 eV;其PL谱显示在紫外区384 nm处有较强的紫外发射。  相似文献   

16.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i6SrLa2Nb2O12:Pr3+,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及荧光光谱仪分析了其结构和发光性质.结果表明:激发光谱出现NbO7-6吸收和Pr3+的4f→4f5d激发跃迁;发射光谱出现强的绿光发射,其峰值位于491nm,同时在610nm处有弱的红光发射,这两种发射分别属于Pr3+的3P0→3 H4和1 D2→3 H4的电荷跃迁.Pr3+在Li6SrLa2Nb2O12:Pr3+中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5mol%.  相似文献   

17.
强双光子吸收材料在双光子荧光显微、三维光信息存储、光限幅以及聚合物微加工等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在钯催化下合成了以2,6-二(二己基氨基-对苯乙烯基)-9,10-二烷氧基苯基蒽为结构单元的非共轭蒽基聚合物,并用核磁共振、凝胶色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聚合物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紫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非共轭蒽基聚合物的长波吸收峰均位于红光区域,但呈现不同的荧光发射;最大双光子吸收截面分别为δ聚合物=8 789 GM和δ模型化合物=920 GM,是具有双光子吸收特性的发光光分子;该聚合物具有强度与韧性特征,可以在膜状态下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两性荧光增白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荧光增白剂耐酸性差、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凝结沉淀的缺点,采用三聚氯氰分别与对氨基苯甲酸、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和脂肪胺类化合物进行三步缩合反应得到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选择三乙醇胺、三乙胺、N,N-二甲基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作为反应物合成4种新型两性荧光增白剂。对4种新型两性荧光增白剂进行了结构表征,并与传统的阴离子型荧光增白剂对比分析了其荧光发射性能和染色性能。结果表明两性荧光增白剂的荧光量子产率较低。荧光发射性能较弱, 但该类荧光增白剂更适合在强酸性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采用多官能团配体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NaH2L)和Ce(NO3)3·6H2O反应得到层状的配位聚合物[Ce(L)(H2O)4]n(1)。采用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测试其分子结构和组成。Ce3+是九配位,呈三帽三角棱柱构型。L3-配体利用羧基和磺酸基桥连中心金属Ce3+,构成了二维层状结构,层间通过配位水分子与官能团氧原子之间的氢键连接,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在427 nm显示出配体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其还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强度是磷酸二氢钾(KDP)的0.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