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意蕴深远。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优秀基因,对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家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性、历史性和现实性三个维度看,推动中华优良家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在于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基本原则,同时从价值引领、历史根基和现实导向三个层面将这一基本原则具体化。面对当前在推进家训转化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从对中华优良家训的解读和阐发、培育和践行及对具体实践过程的协调和整合等三个具体环节予以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时代家国情怀建设,采取理论研究法与文献研究法,挖掘和分析红色家书中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意蕴。并就如何弘扬与厚植红色家书中家国情怀提出建议:围绕红色家书,发挥其源头活水作用;传承红色家风,打造优秀家风;承继爱国基因,助力新时代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3.
家训,是人们用来教育子女和家人如何立身处世之言。历代家训所组成的比较系统的文化体系即家训文化。家训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塑造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推进传统的伦理道德延续,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  相似文献   

4.
家训,亦称家规、族训、家法、家戒,或者乡约、宗族法。家训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家书、文告、族牌、宗祠、诗文、遗嘱、家谱、家规、家范等等,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其内容涉及勉学励志、齐家兴业、修身养性、报国安民等方面。传统家训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对于当今学校教育和青年教育都有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训,亦称家规、族训、家法、家戒,或者乡约、宗族法。家训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家书、文告、族牌、宗祠、诗文、遗嘱、家谱、家规、家范等等,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其内容涉及勉学励志、齐家兴业、修身养性、报国安民等方面。传统家训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对于当今学校教育和青年教育都有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红色文化是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合,它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特征,在不同时期发挥着特殊的时代价值.新时代红色文化与劳动精神有着主体和载体、显性和隐性、整体和个体的内在关联,为了传承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劳动精神,政府、社区和学校应协同合作,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建设,以多元平台传播红色教育和劳动精神,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基、民族之魂。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优势、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厚植立德树人根基、进行“两创”,发挥文化示范引领作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家风是学生德育的基本保障。在当前"小家庭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家风不仅是润育学生德育的无形力量,也是学生不良观念和行为的重要根源。因此,处于学校教育顶层位置的高校,应该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一有机德育系统的角度对家风进行解读和研究。谋求高校学生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并通过树立培养模范公民的育人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优秀家风的示范引领和加强对于家风的研究来加固优秀家风的正面影响,抵御不良家风的负面效应,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德育成效。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良传统家训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里的正能量,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现代家庭的社会地位而言,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和万事兴,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家庭成员的基本价值追求,而传统文化乃至传统家训的核心仍是"和"。所以,传统家训与和谐家庭建设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中华优良传统家训对和谐家庭建设的可借鉴性,也正是中华优良传统家训现代意义转化的必然趋势,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上形成的儒家法文化,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文化源泉和力量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借鉴儒家法文化以德治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提高党员的道德自律水平,加强党员的家风建设,加强党员的思想教化,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加强党员的责任与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全新的历史使命,只有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才能担当时代重任。因此如何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研究的重点问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家国情怀培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家国情怀培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2.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发地,更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抑或是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使公共空间发生的"质变""裂变",都将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推动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获得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一、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回归;二、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到"社会主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三、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主体"到"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共同体"的发展;四、从"现实公共文化空间"向"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作为乡土建筑,土楼不论是在单体建筑之内的雕梁画栋、炊烟生息,还是土楼群形成的恢弘气势都蕴涵着土楼当年的主人在他那个时代对家园的语义解读。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客家人建造了防火防震,安全防卫性很强的土楼,并在楼中聚族而居。他们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真切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研究抗疫精神,有助于凝聚民族共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助于提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对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发展却令人担忧,其发展既有内在因素的困扰,也有外来文化的侵袭,新媒体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优势,提出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虚拟社区、构建动态新媒体数字体育博物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产业链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院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可以为地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高职学院校园文化是传承引领文化,不断发展与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发年了变化,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形态和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更为深厚的思想价值观念。吉林化工学院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内涵去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张闻天、毛泽东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奋斗理想,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国家社会建设思想,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虽然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内涵的一致性、渊源的一致性、目标取向的一致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国家社会建设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与丰富,认识和理解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国家社会建设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利于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以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与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实践的精神硕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迈上新征程的精神动力。及时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使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时代的呼唤,本身体现出主动性和顽强性,开拓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自觉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宏图大志。  相似文献   

20.
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应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弘扬红色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