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大港油田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两种类型油藏进行注水前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后发现,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高孔高渗油藏粘土矿物和胶结物含量减少,溶蚀孔隙增多,整体表现出储层孔喉连通性变好、物性改善的趋势;而中孔中渗油藏大部分储层则会出现渗流通道被堵塞、随着注水的进行注水压力大幅提高。Ⅱ类油藏注水开发后,储层非均质性变强,储层逐渐变为亲水性,原油性质也表现出变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储层孔喉结构差、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也与常规油藏储层渗流机理不同。油藏初期产量高,但是递减速度快快,油藏保持低压,导致采用注水方法效率低、见效慢。通过对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的渗透规律、储层敏感性、相渗规律等进行研究,分析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对指导油藏后期开采工作有重要意义,达到实现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特低渗透油藏由于孔喉结构的特殊性而导致流体在微小孔喉中呈现微尺度流动效应,即非达西渗流。利用岩心实验及数学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启动压力梯度对水平井产量影响小于直井;在相同的含水饱和度下,具启动压力的油藏含水率上升较快且容易发生指进。非达西渗流将增大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啸  宋昭峥 《陕西化工》2012,(10):1796-1798
低渗透油藏是我国重要石油资源组成部分,大多数的低渗透油田以注水开发方式为主,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着孔喉细小、渗透率低、渗流阻力大等特征,从而导致注水驱替压力较高、注入速率低、采收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压裂技术对低渗透储层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时间和范围非常有限。因此,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替及降压增注机理的研究,在低渗油藏开发中意义重大。主要对低渗油藏降压增注用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方面做了综述,对低渗透油藏化学驱的现场应用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针对非均质严重油藏,采用室内实验对注水前后实际岩心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结果表明,酸性介质条件的化学动力作用加速了碎屑组分中的长石类矿物尤其是斜长石的溶蚀,同时生成了新的高岭石晶体并分布于细小孔喉,但对碳酸盐类矿物的影响较小。注水冲刷等物理动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储集层泥质矿物总量的降低和粉砂—极细砂级石英颗粒的缺失,且主要发生在物性较好且优势渗流通道较发育的层段。在储集层孔喉变化方面,注水开发既使相对较大孔喉增加,改善了储集层的渗滤条件,也使孔喉分选程度降低,加剧了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从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等宏观参数变化看,注水开发致使储集层总体平均有效孔隙度降低4.63%,而总体平均有效渗透率上升8.93%,原始物性不同的储集层注水后物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6.
吴晓艳 《清洗世界》2022,38(3):161-162
注水开发是低渗油藏经济有效、成熟的能量补充方式,通过精细注水可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针对低渗透油藏精细开发中存在的低渗储层水质要求高,沿程管网二次污染;注水压力差异大,管网和井筒匹配困难以及小孔喉渗流能力差,易污染堵塞等难点,全面做好"水"文章,通过注好水、注准水、注够水,初步形成了适合针对性的低渗油藏的精细注水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7.
码头庄油田所属低渗油藏,储层孔喉细小,油水两相共渗区窄,渗流阻力大,油层中粘土矿物遇水膨胀及注入水的水质与油层流体不配伍等,致使注水压力不断升高。针对存在问题,根据表活剂基本原理,开发了一种表面活性剂配方,达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小水驱残余油的毛管阻力,消除低渗孔喉处的贾敏效应,提高水驱洗油效率的目的。现场试验表明,该表面活性剂能起到很好的降压增注、提高油井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超低渗透的油藏通常具有孔喉细小、渗流阻力较大、渗透率较低的特征,导致油井的自然产能非常低。为了更好地提升超低渗透油藏的开采率,一般需要针对水平井进行套管完井,以压裂的方式构成很多条具有较大表面积、较长的水力裂缝,使得油藏的泄油面积增加,增进了储层与井筒的自然流体之间的连通性,有利于提升单井的开采率。超低渗透的油藏往往储层压力较低,我国经常应用注水技术进行石油的开采。因此,水平井压裂技术与直井的注水技术为超低渗透油藏的开采提供了保障。本文对水平井压裂水力的裂缝进行概述,结合某著名油田压裂水平井开采的案例,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压裂技术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岩心毛管压力曲线、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方法,通过对某油田典型低渗透油藏的天然岩心的水冲刷试验,研究了注水开发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注水后,最大孔喉半径变小,排驱压力增大;储层的分选程度变好,连通性则变化相对比较复杂,粘土含量较少的储层,连通性变好,反之变差。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的突出问题是:"非均质性强、注水利用率低、产量递减快"。哪一类低渗油藏适合注水开发或不适合注水开发?又主要受那些技术界限指标制约?成为开发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研究的宗旨就是从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渗流机理、注入水质、"等几大方面入手,对其渗流特征、渗流规律进行试验分析归纳研究,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配套的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界限指标。通过以上研究,首次量化了辽河油田低渗储层分类微观孔隙结构、相对渗透率、水驱油效率、水质指标等技术参数界限指标;为低渗透油藏改善注水效果、调整注水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某油藏在注水开发时存在一定的速敏损害问题,分析了油藏的孔渗特征、岩石学特征、粒度特征及粘土成分,在此基础上,对地层水及注入水水质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了速敏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某油藏泥质含量较少,蒙脱石成分较低,伊利石、高岭石较多,且孔喉细小;地层水与注入水水型不同,且注入水矿化度低于地层临界矿化度,部分混合产生轻微结垢;注水开发易导致微粒严重运移,渗透率下降大。  相似文献   

12.
异常高压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油藏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而异常高压低渗油藏是一类特殊的低渗油藏,研究其注水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该类油藏渗流与开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中的问题,并指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十屋油田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时间是指导油田初期布井的关键决策参数,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该油田的采收率与经济效益。本文考虑十屋油田低孔低渗的油藏特点,利用渗流力学及其它低渗油田的经验公式,计算十屋油田的合理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时间。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油藏孔道微细、渗流阻力大,这些特点造成了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复杂性,本文从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出发,分析提压注水对油藏渗流速度、孔隙度、视渗透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提压注水效果,并进一步探讨提压界限。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油藏孔道微细、渗流阻力大,这些特点造成了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复杂性,本文从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出发,分析提压注水对油藏渗流速度、孔隙度、视渗透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提压注水效果,并进一步探讨提压界限。  相似文献   

16.
针对特低渗透油层流体渗流是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非达西渗流以及油层具有弹—塑性形变等特点,在长期的合理开发方式探索过程中,长庆油田提出了一种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注水开发模式,即超前注水。本文根据长庆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实践,采用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手段,研究了在超前注水开发模式下特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等注入量二源速度场与压力梯度场以及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的合理注水井距,得到不同渗透率和注水井井底流压下合理注水井井距理论图版。实例分析结果与油田开发实践基本一致,说明建立的理论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为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致密砂岩油藏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喉小、物性差、渗流阻力大等特性。由于目前油田开发方向转向致密砂岩储层,因此合理分析致密砂岩生产压差因素对油田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宏 《当代化工》2011,40(6):608-609,618
兴古7潜山巨厚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变质岩的渗流特征。为了解决该区块是否实施注水开发的难题,开展了敏感性、油水渗流特征、水驱效率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层呈弱速敏、弱水敏、临界矿化度为2500mg/L;该块储层及原油物性非均质性较强,油水渗流特征复杂,不同于一般的砂岩油藏,暂不实施全面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许多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低渗透油气藏已经是增储的基础资源,然而低渗透油藏的非线性渗流的影响因素、渗流规律的研究是目前低渗油藏的开发的关链.国内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描述渗流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此外,人们根据低渗油藏渗流特征,对注水时机、合理井距、压裂技术、气驱技术等低渗油藏的开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双重介质油藏物模试验技术的特殊性,对辽河油田多种特殊复杂岩性的油藏进行了周期注水物模实验研究,初步确定了变质岩等不同岩性裂缝性双重介质油藏实施周期注水开发的可行性,并分析研究了该类油藏周期注水的渗流特性指标,为双重介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方式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