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河南华北型寒武系馒头组微生物岩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巨大能源前景、古环境意义和钙化机理,研究了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第二统和第三统的馒头组32层微生物岩的沉积特征,并结合伴生沉积构造和岩相变化,对比分析了馒头组一、二、三段微生物岩沉积的相关性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从馒头组一段到三段微生物岩沉积层数和丰度呈减少趋势,一段叠层石和纹理石明显占优,三段以均一石为主.陆源物质(泥质)供应是导致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馒头组微生物岩形态及沉积特征发生变化的直接因素,海平面的变化即水动力条件是造成微生物岩形态特征发生变化的决定因素,后生动物的大量出现则促进了微生物岩的消亡.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华北型寒武系馒头组微生物岩丰富,其中叠层石12层,纹理石13层,核形石2层,均一石5层;微生物岩的沉积特征是内因(微生物)和外因(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皖北奥陶系古岩溶宏微观特征及岩溶相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皖北两个奥陶纪剖面岩溶岩的宏微观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三种类型古岩溶的岩溶岩在剖面上均呈现出一定的组合变化规律,即表现出相应的岩溶相模式:沉积岩溶自上而下为角砾状云岩、豹斑状岩及膏模孔云岩组成的三段式结构;内化壳岩溶自上而下为溶蚀填积岩、水平洞穴沉积岩及膏溶角夺组成的三段式结构;埋藏岩溶为孔洞状云岩和交代淀积岩组成的双带结构。  相似文献   

3.
产于凹凸棒石粘土矿层中的硅岩具有特征的沉积构造,SiO2含量高(77.92 ̄89.44%),U/Th〉1、Zn、As、Sb等元素含量高,稀土总量低(4.5×10^-6 ̄16.55×10^-6)。稀土配分型式及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热水沉积硅岩一致,推算形成温度为71℃ ̄81℃。上述特征表明硅岩为热水沉各位产,亦说明在苏皖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形成过程中存在有热水事件。  相似文献   

4.
龙口矿区蒙脱石粘土岩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龙口矿区煤系地层中蒙脱石粘土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特征,评价了其资源开发的价值,进而探讨了其生成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蒙脱石粘土岩系正常搬运沉积成生类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湘川地区上震旦—下寒武统硅岩的锶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层状硅岩发育。从该区采集到的硅岩样品中选取9个硅岩样品进行Rb,Sr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硅岩的Rb含量为1.138×10-6~31.698×10-6,平均9.579×10-6,Rb/Sr值为0.14~1.53,平均0.649。在87Sr/86Sr-87Rb/86Sr等时线图上,9个硅岩样品点基本位于一条直线上,相关系数γ=0.9679,呈极显著相关,硅岩的(87Sr/86Sr)i=0.709550。表明形成硅岩的物质来源可能具有多源性,包括陆源、热水来源和火山来源。硅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613Ma左右,与用其它方法所得的年龄如硅岩的生物地层年龄基本相近。反映本区硅岩为原生沉积产物,其硅质物质的有序化作用发生在沉积-成岩阶段。  相似文献   

6.
塔西南坳陷石炭——二叠纪沉积与古地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沉积学领域中古地理的恢复与再现是沉积相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主要通过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特征来恢复了塔西南地区石炭-二叠纪的古地理特征,再现了研究区的古气候、古生态、古盐度及古水温等,为沉积相的全面分析研究提供了较为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气展现出较好的勘探潜力,致密砂砾岩储层以高填隙物含量为典型特征,隙物的类型、成岩变化与储层孔隙发育密切相关。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测试分析,发现砂砾岩中发育泥质杂基、火山灰、碳酸盐、硅质、黏土矿物、黄铁矿等填隙物类型;填隙物中泥质杂基和碳酸盐含量最高,黏土矿物次之,硅质、火山灰发育少,黄铁矿偶尔发育;泥质杂基、火山灰为同沉积填隙物,硅质和黏土矿物多数形成于早-中成岩期,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形成于成岩晚期。填隙物类型与砂砾岩孔隙度研究表明,早期硅质胶结增加了储层强度并促进了原生孔隙的保存,火山灰的溶蚀增加了孔隙空间;泥质杂其减少了原始孔隙并抑制次生溶蚀的发育,是减少砂砾岩储层孔隙度先天因素;黏土矿物破坏大孔隙的完整性,将大孔隙分割为若干微孔并提供晶间微孔,减少砂砾岩总孔隙度,但不是很显著;早期碳酸盐填隙多被溶蚀,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填充残余孔隙,导致储层进一步致密。  相似文献   

8.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有机质丰度决定着页岩生烃能力的强弱,同时还影响着储层吸附能力及储集空间的大小,是储层含气性的决定因素。有机质富集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古海洋初级生产力、古氧相及沉积速率、成岩降解等对其都有影响,其中古生产力决定有机质数量,古氧相是有机质保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两者是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影响因素。然而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为厘清五峰组—龙马溪组垂向沉积环境演化及有机质丰度差异原因,对四川盆地南缘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上奥陶统临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剖面进行实测及连续采样,并开展了岩石矿物学及详细沉积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田林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Al/(Al+Fe+Mn)值、Ce异常、Eu异常指示非陆源硅主要为生物成因,SiO2、Sixs与CaO、TiO2含量的强负相关性表明硅质含量受陆源输入量及古水深控制; Mo/TOC值与Mo/U值指示五峰组沉积初期具有强滞留环境,而有机质富集层段主要在半滞留环境下沉积形成; 斑脱岩密集层段较高古生产力表明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有提升作用; 总有机碳与古氧相代替系数的高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富集整体主要受古氧相控制; 而古生产力代替系数整体与总有机碳相关性不高是由于生境类型的差异及陆源输入量与古生产力、古氧相的利弊关系导致对古生产力有利的沉积环境往往对应较差的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沉积阶段有机质富集模式不同。非灭绝期为低陆源输入量的深水环境产生的良好缺氧条件; 第一幕灭绝期(五峰组沉积末期),成烃母质生物勃发、强“海洋雪”作用以及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致使有机质十分富集; 第二幕灭绝期(龙马溪组沉积初期),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加之大量有机质在水底分解消耗氧化剂的同时,分层水体阻碍O2补给造就的水底长期极度缺氧环境,致使该时期有机质极为富集。  相似文献   

9.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形成及其剥蚀与沉积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构造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对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进行了综合的一体化的定量研究。它以多方面的计算结果论证了隆起面积、隆起幅度、隆起坡度、隆升速度、沉降速度、沉积厚度等,特别是剥蚀与沉积的平衡计算结果可信度达到93%,这就更深刻地揭示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剥蚀、沉积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渤海B气田孔店组为断陷湖盆背景下粗粒扇三角洲近源快速沉积体系,发育巨厚的砂砾岩,隔夹层不发育。在陡坡断阶带,形成厚层近源的扇三角洲沉积。依据砂砾岩颜色、岩性组合与垂向发育特征,该区位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前缘近端、前缘主体、前缘远端3种类型。储层主控因素主要为古地貌及成岩作用。孔店组沉积时期,主干断裂由于持续活动,可容纳空间巨大,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阶带控制孔店组地层发育,物源供给充足,湖盆范围有限。古地貌控制了孔店组大型砂砾岩体发育。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及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B气田孔店组储层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州地区寒武纪灰质障壁砂坝沉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典型的地层剖面 ,揭示了徐州地区寒武系的陆表海沉积地质背景、岩性组成和碳酸盐岩岩性特征 ,探讨了徐州地区寒武系形成的主要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 ,总结了主要沉积、成岩环境的沉积、成岩特征 ,提出了徐州地区寒武纪经历的四个主要沉积演化阶段和发育的三类沉积成岩序列 ,认为徐州地区寒武系形成于陆表海灰质障壁砂坝沉积模式 .  相似文献   

12.
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地层环境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地层演化的规律,进行了实际环境的地质调查.发现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地层广泛发育,自下而上划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从沉积特征、地层层序、沉积相表明,六盘山群为一套冲积扇-内陆湖泊相的碎屑岩、泥岩、碳酸盐岩夹膏岩沉积;从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及总体向上变细的垂向沉积序列看,六盘山群是在盆地持续下沉、湖水不断加深、沉积物供给较为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 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弱碱三元复合驱硅质垢形成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弱碱三元复合驱驱油过程中,弱碱药剂碳酸钠会导致油层及采出系统中形成硅质垢,不仅会造成油层伤害,还会给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开展弱碱三元复合驱硅质垢形成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可对现场防垢除垢技术起到理论指导作用,进一步促进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硅钼黄分光光度法,研究了pH值、温度和碳酸盐垢等3个主要因素对硅质垢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H=8.2-10.2,随pH值增大,硅成垢趋势减弱;温度为25℃-65℃,随温度升高,硅成垢趋势减弱;碳酸盐垢可促进硅质垢生成,并且随碳酸盐垢含量的增加,硅成垢趋势增强.此外,依据硅酸聚合经典理论,详细分析了弱碱三元复合驱中硅质垢的形成机理,概括为:单分子硅酸→多聚硅酸→硅酸凝胶→硅质垢.  相似文献   

16.
进行1∶5万区调工作时,发现新疆阿克陶县恰尔隆南克英组顶部存在一个不整合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古风化壳与底砾岩、地层缺失及地层化学异常等。研究表明,它是震旦纪—泥盆纪由于海平面相对下降,沉积相由滨海—浅海相朝沉积盆地演化中造成沉积中断而形成的。实测剖面、填图工作、化学地层及古地理特征均反映出该界面的存在。这一发现对阐明西昆仑石炭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否定了前人区域断裂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重力流的沉积理论,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7段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并结合试油结果讨论重力流的地质意义。该区重力流沉积物可分为砂质碎屑流沉积物、液化流沉积物、滑塌岩和浊积岩,其中浊积岩最为发育。构造事件、沉积物力学平衡的破坏是形成该区重力流的主要原因,流体性质的变化促使了不同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利用类比分析地震相、沉积充填及地化指标的研究方法,分析江口洼陷及周缘古地貌特征、构造演化及沉积体系,认为生烃区域分布在江口洼陷中心一带,纵向上主力烃源层段集中在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好,具有五大勘探潜力区,能形成构造、构造-岩性、坡折岩性、潜山、地层等类型油藏。  相似文献   

19.
泥岩的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特征包含大量地质信息,广泛应用于沉积学及其物源分析等。豫西巩义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富集锂资源,但对于锂资源的来源、沉积条件等控制因素及赋存的矿物等不明确。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综合分析豫西巩义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阐明本溪组锂富集特征,探讨本溪组的源岩、岩石风化程度、沉积物分选状况和古环境特征,进而分析本溪组锂富集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溪组锂资源丰富,主要富集在泥岩中(Li平均质量分数为1 487×10-6),而铝土矿Li含量较低; 沉积序列表明,本溪组主要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形成于潟湖环境; B/Ga、Sr/Cu值等参数表明沉积时期海水为微咸水,气候条件为温湿—干热气候,处于还原环境; 微量和稀土元素等综合图解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以长英质岩浆岩为主,灰岩和泥岩等是次要物源,化学蚀变指数、风化指数参数及图解表明源岩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经历沉积再旋回作用。本溪组富锂泥岩的物源、沉积特征等综合分析表明,锂资源的富集与泥岩中高岭石、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关系密切,本溪组源岩为锂富集提供物质基础,沉积物的再旋回过程、沉积环境等沉积特征影响锂资源的富集。  相似文献   

20.
右江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存在着“F-F”事件以及“柳江运动”形成的石炭系与泥盆系的平行 不整合界线。 通过对隆林县德峨地区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平行不整进行系统的研究, 从区域宏观特征、地层(生物带)的缺失, 结合地层层序、 沉积环境(相)的变化等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台地相存在短暂的暴露剥蚀, 并缺失了5 个牙形刺化石带;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由于强烈拉张所 形成的一条北西向拉张并伴随强烈左行走滑断裂, 将北东盆抬升形成台地相以白云质灰岩、砂屑灰岩为主 的局限半局限台地沉积, 并形成沉积间断不整合面; 南西盆则为深水盆地沉积的硅质岩、扁豆状灰岩, 形成 “北台南盆”的古地理局面; 其与古特提斯海化、右江盆地的伸展作用为主的构造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