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氯丁橡胶(CR)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胶中,通过加入第二单体丙烯酸(AA),进一步提高CR/MMA接枝胶的粘接性能。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的用量及第一单体MMA的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和配方组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ST)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珠粒.研究了引发剂用量、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以及水和单体的比对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悬浮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乙烯2mL;甲基丙烯酸甲酯7.5mL;水/单体=6:1;分散剂(聚乙烯醇0.002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045g和磷酸钙0....  相似文献   

3.
PP无纺布辐射接枝MMA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PP)无纺布为基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60)Co-γ射线预辐射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接枝共聚物,讨论了辐射剂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阻聚剂和交联剂的用量等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反应的最佳条件为:辐射剂量60 kGy以上、接枝温度65℃、接枝时间2 h、MMA质量分数20%、交联剂质量分数5%、阻聚剂用量0.3g,该条件下PP的接枝率为6.5%。  相似文献   

4.
接枝氯丁胶粘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氯丁橡胶 (CR)、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和丙烯酸 (AA)接枝胶。合成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的用量及第一单体MMA的用量对接枝共聚反应转化率和剥离强度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和配方组成  相似文献   

5.
在酯化反应中后期加入环氧树脂E-20,合成环氧改性醇酸树脂后,再加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MAA)进行共聚接枝,获得了自干型环氧丙烯酸改性水性醇酸树脂。分析了加入环氧树脂时酸值、环氧树脂用量、丙烯酸单体总用量、各单体用量比例、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值为35~40 mg KOH/g时加入8%~12%E-20,丙烯酸类单体总量为20%[其中w(St)∶w(MMA)=1∶1,w(软单体)∶w(硬单体)=1∶3],BPO用量为单体量的6%,温度控制在115°C,得到的改性树脂水分散性良好,干燥速度快,漆膜硬度、附着力、耐水性和耐盐水性等性能均优于未改性醇酸树脂漆膜。  相似文献   

6.
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技术制备了改性CPVC,研究了在气固相中氯化接枝的规律,讨论了单体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用量、氯含量以及氯化反应温度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用量为10份左右时,改性CPVC的屈服强度高于CPVC的屈服强度;加入St改性后,氯化反应温度120℃时可得到屈服强度较高的CPVC—g—St;在135℃可得到维卡软化点较高的CPVC—g—St;单体用量适当,可同时提高改性CPVC的屈服强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珠粒.研究了引发剂用量、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水与单体体积比对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悬浮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T用量为2.0mL、MMA用量为7.5 mL、水与单体体积比为6:1、1 mol·L-1 MgCl2溶液用量为2.5 mL、1 m...  相似文献   

8.
以2-EHA和BA为软单体,MMA为硬单体,HEMA为交联剂,采用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压敏胶乳液,用于保护膜。对合成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得到软、硬单体质量之比为63∶27,HEMA 4.0 g,乳化剂SDS与OP-10 2.5/1复合,用量2.0 g,引发剂KPS用量0.6 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约4 h,所制得的乳液型压敏胶具有较好的剥离强度和胶层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马艳 《化工时刊》2013,27(7):7-8,13
以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聚合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引发剂,合成出一种新型丙烯酸类四元共聚破乳剂。考查了各单体配比及引发剂用量对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质量比AA∶MMA∶BA∶ST为7∶23∶55∶15,单体总量45 g,引发剂用量1.0 g,合成的聚合物的破乳效果最好。说明丙烯酸类共聚物引入苯乙烯进行改性具有良好的破乳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低温快速共聚反应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比较了常规乳液聚合和无皂乳液聚合对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各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氧化剂用量、单体配比、搅拌速率以及还原剂的滴加速率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以过硫酸钾(KPS)/亚硫酸氢钠(SHS)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当引发反应温度为50℃、m(KPS)∶m(SHS)=1∶2、氧化剂KPS用量为0.15~0.25g、m(MMA)∶m(AA)=10∶1、搅拌速率为450r/min和还原剂SHS溶液滴加时间为30min时,AA/MMA无皂自乳化聚合反应能够快速顺利进行,并且能获得单体转化率较高、性能较好的稳定乳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