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4)
笔者通过梳理会计学和会计实务中的商誉概念及其计量方法,总结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商誉确认与计量规则,提出应该基于财务报表体系的中心和收益确认观念来思考商誉减值还是摊销的问题。笔者认为,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制定的逻辑和发展方向,商誉不应该进行摊销,而是继续采用现行的减值处理方法;但若考虑商誉会计处理中的实践问题和当前财务会计从以利润表为中心向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过渡这一发展阶段的混沌特征,则可以把商誉视为一个"费用库"(而非资产)进行分年度摊销(同时减值测试),抑或一次性处理。笔者认为,如果A股上市公司2018年之前的商誉减值会计处理被操纵了,有巨额的减值损失未被确认,那么,即使商誉减值改摊销也并不能排掉商誉这颗"雷",因为商誉摊销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和计提减值准备。当然,如果我国资本市场是有效的,2018年度财务报表中"爆炸"的商誉"雷"并不会成为资本市场的"雷"。笔者还分析指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并不是采用权益结合法来处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是采用"历史购买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3)
巨额商誉减值造成近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暴雷"现象频发,引发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并购商誉会计计量问题的激烈讨论。文章在梳理商誉形成与计量的基础上,对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国际比较与讨论,通过高升控股并购案例研究发现,收益法估值模式为高额商誉的确认提供了"便利的空间",商誉的资本化处理模式形成巨额减值的"堰塞湖",商誉"只减值,不摊销"的后续计量模式存在人为干预的可能。基于此,对我国并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提出建立追责机制、提高商誉估值准确性以及商誉初始计量采用费用化模式、后续计量采用摊销与减值并用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3)
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有可能影响净利润。去年,多家A股上市公司由于商誉"黑天鹅"影响净利润而导致业绩跳水。企业在收购一家子公司的时候,针对子公司无形资产的估值和未来盈利能力的估计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出现高估值和高业绩承诺的"双高"情况。商誉初始计量以及确认的难度很大。本文对商誉的资产减值影响企业业绩进行研究,多角度为商誉研究提供新的证据,为管理当局提供合理的商誉会计处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3)
文章以2007—2012年披露合并商誉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合并商誉及其减值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合并商誉信息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同时,研究发现,合并商誉减值当期计提信息对股价产生的影响甚微,对投资者的决策参考作用较小,但在长期内合并商誉累积减值信息对股价有影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显示,合并商誉及其减值信息对投资者决策会产生影响。因此,公司应合理核算商誉,规范合并商誉会计处理过程,完善合并商誉相关信息的披露。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3)
文章以合并商誉后续计量为切入点,比较了中外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有关规定,并对其会计处理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目前我国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存在问题的总结,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会计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3)
本文以2013-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商誉和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并进一步检验计提减值对商誉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商誉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市场能够识别并认可商誉价值;但商誉减值信息却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计提商誉减值使得商誉本身的价值相关性有所降低,减值测试制度下的商誉减值缺乏信息含量,违背了准则制定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经济资源,商誉反映企业并购资产的潜在减值,是外部投资者评估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及其现金流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基于商誉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诸多学者对商誉及其减值会计处理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以理论探讨为热点,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实务操作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使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处理方面的研究更加完善和全面,本文从商誉会计制度的发展变迁入手,选取案例企业并基于盈余管理和顺周期效应视角开展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处理动机及后果的分析,挖掘案例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对健全商誉理论及企业实践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2)
文章选取我国2001—2012年披露商誉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比上市公司在披露商誉减值信息前后公司股价的异常回报率及其变化,探究投资者对商誉减值信息的短期市场反应,并进一步研究有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公布商誉减值信息的短期市场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和极小值在事件窗内会呈现出"V"字型变化趋势,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在短期内导致市场显著的负面回应,且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加剧了市场对商誉减值信息的负面回应。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3)
从客观的意义角度讲,商誉是企业中人、财和物等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最佳状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度的增强,企业并购现象也逐渐增多,因此解决与商誉确认和计提减值相关的会计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今商务界资产家确保个人资产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从会计准则中导入方向理念、实际角度对商誉的确定过程和企业计提减值中所遇到的会计问题进行探析。希望可以通过对商誉确认与计提减值的会计问题分析,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并且为企业后期的发展在财务方向上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6)
近年来,A股掀起并购潮,商誉的计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题。针对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存在的理论缺陷,本文基于IASB提出的净空高度法设想,结合目前我国A股市场商誉具有的特点,提出从理论上改进现行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将收购前未被确认的净空高度账面价值计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中,通过比较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与资产组含商誉含净空高度的账面价值,判断资产组是否减值,从而使得商誉减值确认更加准确及时。本文通过案例演示整个方法的计算过程,并对方法做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