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代理多重签名是一种特殊的数字签名体制,利用一个代理多重签名体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多个签名人对同一个文件进行签名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傅晓彤等提出的代理多重签名方案存在安全漏洞,并对原方案进行了改进,新改进的方案解决了安全问题并满足代理多重签名体制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环签名以其广泛的应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大部分的基于身份环签名都是利用双线性对构造的.本文分析了熊虎等利用二次剩余构造的基于身份的环签名方案,指出该方案的签名和验证算法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改进方案.分析表明,改进方案解决了原方案的计算问题,并且按照原方案的证明方法,在随机预言模型下,改进方案仍然是适应性选择消息和身份攻击下存在性不可伪造的,并满足签名者无条件匿名性.  相似文献   

3.
一个完美并发签名协议的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Huang等提出的1个完美并发签名协议,设计了2种攻击方法对该协议进行攻击. 结果表明,该方案存在2个安全漏洞:参与的两方A和B都有能力在并发签名产生之后伪造1个对新消息的签名;A与B都有能力独自伪造双方的并发签名. 为了防止上述的伪造攻击,提出了1个改进方案,增加对关键信息的认证,并分析了改进方案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Lu等的代理多重盲签名方案进行分析,指出该方案不能抵抗原始签名人的伪造攻击,且签名可被追踪等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该方案在面对原始签名人的伪造攻击时,其安全性等价于解离散对数难题。同时,在签名提取阶段引入签名接收者的私钥,代理签名人无法将盲消息的签名和消息签名联系起来,使得签名不可被追踪。  相似文献   

5.
向前安全的签名方案其特点是减少私钥被揭露后潜在的安全问题。到目前为止,将向前安全用于代理签名设计一种安全的向前安全代理签名以及门限代理签名方案仍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由M.Y.Chen于2005年提出的向前安全代理签名方案中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并基于改进后的方案提出了一种向前安全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除满足基本门限代理安全要求外,密钥产生无需通过KDC,代理签名产生不需要通过由原始签名者指定的指派人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Xue和Cao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验证公钥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然而,该方案是不安全的.给出了对该方案一种攻击:攻击者获得一个合法的原始签名人发送给代理签名人的签名了的授权证书以及代理签名人生成的一个有效的代理签名后,能够伪造出一个新的对相同消息的代理签名,而原始签名人变为攻击者自己,由于验证者并不能验证代理签名人到底是代表谁生成了代理签名,这样,攻击者就获得了与合法原始签名人相同的权益.特别地,代理签名人代表原始签名人生成的门限代理签名可以被转化为普通的门限签名.分析了该方案存在安全漏洞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改进措施能有效地弥补原方案存在的安全缺陷.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普通签名的可否认性问题,Lee和Chang提出了无Hash函数的强指定验证者签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指定验证者环签名方案。本文首先证明该强指定验证者签名方案是存在性可伪造,接着指出强指定验证者环签名方案虽然安全但计算低效,最后在保证不改变安全条件的情况下,改进了强指定验证者环签名方案。实践表明,该改进方案不可伪造而且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8.
鉴于代理多重签名在现代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意义,以Kim型签名方案为基础,并针对代理多重签名中可能存在的伪造攻击、团体攻击、重复攻击等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代理多重签名方案。  相似文献   

9.
最近,Sako提出了两个电子投票方案,但这两个方案均不能满足公正性。作者对这些方案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案不但克服了上述弱点,而且还允许投票者弃权。  相似文献   

10.
Sako电子投票方案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Sako提出了两个电子投票方案,但这两个方案均不满足公正性.作者对这些方案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案不但克服了上述弱点,而且还允许投票者弃权  相似文献   

11.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 ,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更好地发挥乡镇企业的积极作用 ,扩大农村需求市场 ,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 ,打破二元经济结构 ,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罐头包装机具有柔性加工的功能并提高设备利用率,根据圆柱形罐的螺杆供送机构的原理,设计开发了可调变螺距螺杆供送机构和对应不同罐径的系列变螺距螺杆。根据对罐的运动规律要求,给出了变螺距螺杆结构参数的设计计算方法以及罐的运动规律的计算分析方法。阐明了罐运动规律与螺杆长度、罐直径、螺距、螺距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变螺距螺杆的设计计算及运动规律分析方法适合常用的罐径系列。  相似文献   

13.
探地雷达技术在深圳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地雷达技术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处理施工过程。在软土地基处理前,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圈定软土分布范围,为设计单位选择处理方法和确定处理参数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在软土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运用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或质量隐患,进行原因分析,为进一步改善施工工艺或施工工序提供数据依据,从而确保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在软土地基处理完成后,运用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对处理质量进行检测,检测其处理深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成功地将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的上述过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求解多峰函数优化问题的免疫量子进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求解多峰函数优化问题的免疫量子进化算法, 该算法依据小生境机制将量子表达的初始 种群划分为子群组, 再对每个子群组利用免疫特性的局域搜索能力包括抗体的克隆选择、记忆细胞产生、免疫细胞 交叉变异、抗体的促进与抑制等进化机制, 找出局域最优解。最终算法可保持所有优化解。算法综合了量子计算的 天然并行性和免疫算法的充分自适应性, 它比传统的进化算法具有更好的种群多样性, 更快的收敛速度, 更有效的 全局和局域寻优能力;证明了算法的收敛性, 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表明了该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量子进化算法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分层协同进化的量子智能体进化算法.将种群个体视为以量子编码的智能体,采取三级进化方法,在子种群之间进行个体交流,子种群内部进行个体竞争操作,个体内部能够进行局部调整,使得进化操作能够作用在不同的小生境范围内,增强了进化的粒度.利用不动点定理对所提算法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算法能够收敛到最优值.对多个基准函数进行仿真对比分析,该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精度.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量子进化算法的收敛精度和收敛速度,以人工蜂群算法为基本进化框架,提出一种融合蜂群行为的量子进化算法. 将采用相位编码的量子进化种群划分为量子开采种群、量子跟随种群以及量子侦察种群,在每个种群内模拟蜜蜂觅食行为寻优,其中量子开采种群采用混沌扰动搜索,量子跟随种群采用柯西变异操作进化. 同时对所有种群个体采用量子染色体的两步旋转更新方法,并进行自适应的动态变异操作. 利用基准测试函数进行仿真,与相关方法对比分析可知,所提出的算法在大部分的函数上都表现出较好的性能,能有效提高全局收敛性能.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可提供以上的一切。数学不论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表面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着美的特征,展现了数学的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材料,混凝土的耐久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中冻害性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改善并开发抗冻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具有非常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采用掺复合防冻剂混凝土具有施工简便、节能、节约混凝土冬施费用,提高混凝土冬施质量等优点,它不仅能够降低混凝土中液相冰点,同时还具有促凝、早强和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9.
TRIZ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产品创新的关键是在概念设计阶段产生创新的解决方案,TRIZ将创新定义为消除产品设计中参数间的潜在冲突的结果,通过运用TRIZ原理就能创造性地消除冲突,从而通过消除冲突来产生创新的概念设计解。将TRIZ运用在概念设计阶段可以快速产生革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概念,不仅能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通过对装甲钢“包容环”设计实例的分析表明,运用TRIZ可以快速产生创新的概念设计解。  相似文献   

20.
横波地震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纵波相比,横波具有波速低、波长短,不受地下水影响的特点,这使横波地震勘探反射方法可以提供传统纵波方法无法比拟的分辨率和解释精度,它所提供的反射地震剖面,是真正意义上的"浅层",完全可以和工程地基的深度范围相匹配。对在塘沽某场地采集的横波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并验证了其与工程勘察中的钻孔数据-柱状图的良好匹配,从而得出了横波地震在工程勘察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