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lanning》2016,(14)
公益海报是向公众宣传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等各种公益方面信息的媒介,其功能是传播精神文明,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多数公益海报的表现手法以"现象展示"为主,在支配公众的思想意识方面起到了唤醒作用,但在具体改变人们行为方式上显得力度不够。把"解决方法"融入公益海报,为社会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可以引导公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公益组织的活动平台及筹款渠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重塑了公益组织的传播形态。本文以"格桑花西部助学"公众号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格桑花公众号的平台设置、内容推送、受众互动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公益组织的传播策略,提升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4)
如今公益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线下的组织和发展,线上组织为公益活动也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公益活动正在向网络公益活动转型。本文主要从网络公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传播成本低廉性等特点出发,结合相关案例总结网络公益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探索让网络公益得到更好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9):164-165
围绕实现高校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和培训,采用"互联网+就业"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实现从被动就业观到主动就业观的转变。本文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及其就业辅导处"冯老师就业工作坊"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线上信息推送+线下一对一资源对接服务、线上学生预约+线下精准温度服务、线上学生需求分析+线下辅导专题支持服务模式的具体特点,提出"互联网+就业"精准服务模式实践中存在的反馈信息搜集科学性不足、流程执行力欠缺、微信推文题材内容缺乏清晰定位、辅导教师数量与能力有待提升问题,给出针对性建议,为"互联网+就业"精准服务模式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挑战冰桶"为什么会流行?我们从内容、渠道、触发机制三个方面,站在社交网络传播的角度,解读一下"挑战冰桶"风靡的原因。先说"内容"。首先无论你捐款还是不捐款,"挑战冰桶"的初衷都是公益行为,唤起公众对"渐冻人"的关注。名人之所以参与这项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项活动的公益性,可以给自己的形象加分。同时,既然是流行运动,就要跟病毒一样具有高度的复制性。所以,这项活动,要求参与的人员要拍  相似文献   

6.
介绍北京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开展的路径探索,即利用公益基金调动社会多元参与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提升,采取"公共空间、公开征集、公众参与、公益支持"的"四公"模式,推动改造提升了 5个体现儿童友好、适老化、无障碍、参与式等理念且具备实用性、落地性及可持续性的微空间,并同步带动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互联网不断融合,探索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中,慧科集团迎合时代发展,利用线下教育资源提高用户体验,发展线上业务为用户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在积极构建"高教+职教"版块和O2O混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不乏创新之处,彰显了共享经济时代的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6)
公益实践育人旨在通过融合教育与公益的方式构建有效的公益实践育人模式,开展过程中要明确公益实践育人的原则,确立公益实践育人项目设计"现象认知-理念引导"的步骤,把握好公益实践育人"成长之行-成长之思"的环节处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6)
论文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将志愿者服务与气象信息传播、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有机结合,研究拓宽气象防灾减灾志愿服务覆盖面、打造科普宣传精品、提升公众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的策略以及机制。线上,建立网站、手机APP、电视、短信"四位一体"的信息融媒体发布平台,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防灾避灾科普知识,通过网友积极转发提升公众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线下,组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讲团,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向社会公众普及传播气象科学知识,招募公众加入湖南气象防灾减灾志愿服务。组建由村支部书记、乡镇领导等基层干部为主的气象志愿者队伍,打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对应急减灾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7)
公益传播作为一个传播研究热点,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媒体的公益传播。本文对《楚天都市报》成功树立的"信义兄弟"形象以及对社会信义之风的讨论做出一些概括和归纳,试图从中找出其传播的模式,以期为媒体的公益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