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程钢  宋汉蓉  叶涛  陈曦 《水电能源科学》2012,30(11):162-166
四川省德阳地区110 kV电网是以一个220 kV变电站为电源中心呈辐射状向各负荷变电站供电的运行方式,通过对220 kV变电站110 kV出线采用双回线并列运行且分别运行在两段母线上,当110 kV单回线路发生故障时线路开关或线路保护拒动的分析,得出了220 kV变电站110 kV母线将发生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结论,提出了采用改变电网运行方式消除外挂母联和调整保护方案(采用事故发生后以一较短时限先跳开220 kV变电站110 kV母联开关,再跳双回线路负荷侧开关的保护时限配合原则,保证故障母线与非故障母线隔离)两种解决措施,均可避免发生220 kV变电站110 kV母线全停的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  相似文献   

2.
母线差动保护死区问题,通常发生于电网的单母线或双母线接线方式中,而保护死区一旦发生故障,故障电流会冲击和损坏设备,甚至会引发变电站停电。在220kV电网的主接线形式下,介绍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母线差动保护死区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认为,消除保护死区的措施是在断路器两侧配置电流互感器(TA)。对于采用敞开式布置、独立元件构成的一些老式变电站,通过将分段或母联断路器直接更换为封闭式组合式电器(GIS),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对于无法改造为双侧TA的分段或母联断路器,如果分段或母联断路器一直在运行位置,死区将继续存在,可以通过改变电网运行方式,将单侧TA的断路器改为分区解列点,或者改为断路器处于热备用状态,以达到消除保护死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压电网死区故障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死区故障与保护的配置关系,介绍了高压电网的电流死区和电压死区,阐述了死区故障的成因和危害,提出了各种死区故障的解决措施.以母线死区故障为重点,分析了母联分列死区、母线并列死区和母联充电死区,结合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要求,以母联充电死区为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死区故障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双母线接线的母差保护,在母联死区发生故障时,因无法自动识别母线运行状态,导致故障跳闸缺乏选择性且实际故障母线切除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快速隔离母联死区故障的母线保护原理。新原理将母联断路器两侧CT同时接入母线保护,通过增加母联间隔比率差动,调整小差差流计算方法,使得故障时母线保护装置可自动识别母联断路器分合状态,并准确辨识故障位置,从而提高母联死区保护故障时故障切除的快速性和选择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故障切除的快速性或最小范围隔离故障,提高了母线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化以及母线保护装置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针对广东某110kV变电站10kV线路接地故障保护动作跳闸,接着10kV接地变保护动作经延时后跳开变低开关导致10kV母线失压;经过分析后得知是由于站10kV保护跳闸出口压板严重氧化,导致保护动作后因跳闸线圈电压不足开关无法动作。本文提出了需要对超过一定年限的保护出口压板进行定期更换,总结了该类缺陷处理时的检查判断方法;后期该供电局通过对80多个变电站出口压板更换,解决了因压板氧化造成开关拒动问题,保证了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6.
结合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对110 kV不接地变压器间隙保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110 kV变压器中性点的保护配置方案,并分析了采用间隙和避雷器并联保护时,避雷器对中性点工频暂态过电压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护主干电网的运行安全与稳定,开始在220 kV电网中大量使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文中主要就500 kV国安站220 kV母线断路器备自投的双重化配置设计实施应用及运行注意事项进行深入的分析,介绍了双重化备自投的自动投入和现场应用、动作逻辑判据、闭锁放电判据环节的现场实施情况。FWK-J-220自投装置是珠海电网220 kV主电网首例运行的2套主从自投装置,2套备自投装置在原理上相同双重化配置。该备自投装置的成功投入运行,对于珠海地区主电网、复杂多电源点母线断路器接线方式下出现功率缺失及失压的情况,都能自适应逻辑判断,并可靠动作出口合闸,保证失压的母线继续连续供电。该装置的投运为今后超高压电网备自投的配置、设计实施应用和运行维护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引领和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10 kV母线保护的应用现状及技术要求,介绍了常用的4种10 kV母线保护方式和基于GOOSE数字网络技术的新型10 kV母线保护。  相似文献   

9.
针对小浪底电厂220 kV母线保护配置不合理、原理欠缺、可维护性差等问题,将系统由原来的电磁型单套母线保护改造成双套微机型母线保护,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危险点,详细分析实际接线情况,并改造了二次回路,逐步接入两套新母线保护装置.结果表明,该装置提高了母线运行的可靠性,满足了母差保护检修、校验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电网系统稳定、降低母线及线路短路电流、优化电网潮流,以小浪底水力发电厂为例,将220 kV四段母线由合环运行改变为4段独立运行,分析了母线运行方式变化后豫西电网潮流特性及对机组运行方式、设备的影响,并采取相关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雷击是威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引雷塔作为一种新型防雷措施在广东地区已开始试点应用。为研究引雷塔对邻近110kV线路的雷电屏蔽特性及引雷塔的屏蔽保护范围,以已建设的引雷塔及其相邻110kV双回输电线路为例,建立了电气几何模型,计算间隔距离、引雷塔高度、地形等因素影响下引雷塔对邻近110kV线路的雷电屏蔽效应,并总结得到其屏蔽保护范围。计算结果发现,引雷塔对相邻110kV线路存在绕击和反击屏蔽效应,两者距离越近,其雷电屏蔽效应越显著;当引雷塔高为60 m时,其在平地和山地情况下,对相邻110kV线路的临界保护距离分别达到623、3 674 m。研究结果可为引雷塔选址及推广应用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针对110 kV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主网终端且带地区电源的变电站在始端送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线路接地保护与终端变电站内相关保护的配合、整定问题,以华北电网发生的一起110 k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为例,阐述了线路接地保护及终端带地区电源变电站主变压器零序电压保护的动作过程,分析了导致零序电压保护动作与变电站全站停电的原因、110 kV主变零序电压保护的配置和110 kV线路接地保护、地区电源联络线保护、重合闸与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等配合问题,并对保护配置和整定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场运行实际,对110 kV手拉手接线系统自愈保护联调方案的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110 kV手拉手接线系统自愈保护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典型自愈系统的联调方案,并在典型自愈保护联调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厂家的自愈保护逻辑,提出了联调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某110kV变电站空投变压器时,主变差动保护动作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本次空投导致差动保护动作的原因是励磁涌流中的二次谐波含量低于整定定值0.2,导致A相和B相闭锁条件开放,差动出口跳闸。  相似文献   

15.
以两起110kV线路零序方向保护反方向误动为例,通过对现场二次接线及自身装置检查,并基于保护装置的程序逻辑、依据故障录波采样报告,分析了零序保护误动原因,指出执行继电保护反事故措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青藏±400kV直流联网工程继电保护配置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青藏直流输电系统重要设备继电保护配置情况,并根据直流保护标准化进程与有关研究的深入,阐述了直流功率反向保护和直流滤波器不平衡保护的应用情况。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分析拉萨换流站站用电可靠性以及静止无功补偿设备投退方案,建议不设置35kV母线备自投功能。针对工程试运行期间变压器充电造成的极闭锁问题,探讨了直流100Hz保护的应用和整定。最后对系统调试情况及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为后续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和控制保护系统研发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提升海上风电场利用效能和节省投资成本,需要对海上风电场电气主设备的继电保护进行合理配置以及优化动作时限。  [方法]  取消220 kV海缆出线侧的断路器,连接海上升压站母线两侧的220 kV海缆纳入海缆“T”接线路的三端分相电流差动全线速动保护范围。同时,将35 kV站用变和35 kV接地变合并,采用简易35 kV母线保护,配置主变低压侧与35 kV进线开关之间电缆的零序CT等措施。  [结果]  因此,节省了1台220 kV断路器及2套220 kV母差保护投资。同时,节省了约70 m2的海上升压站空间和相应投资成本,提高了保护配置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结论]  海上风电继电保护配置优化方案经济合理,有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某核电站启动锅炉的电气设计和调试中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某核电站在技术条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启动锅炉的电气设计的特殊要求,以及启动锅炉的负荷性质和容量大小,提出启动锅炉的电气设计的方案。该电气设计采用三相五线制交流380 V双电源进线,每路进线电源带一段母线,两段母线间设母联开关;针对成组电动机的自起动进行校验;调试过程中出现进线断路器不定时跳闸,从原理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三相五线制电气系统中解决零线共用形成环流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