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分析了国内主要市售品牌玉米油中主要营养因子的含量,探讨了精炼工艺和储藏时间对玉米油中主要营养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品牌市售玉米油中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小,而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生育酚含量范围为56.2~98.3 mg/100 g,植物甾醇含量范围为105.8~216.4 mg/100 g;精炼工艺脱臭对玉米油中亚油酸、α-亚麻酸、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有显著降低的效果(P0.05),脱皂能显著降低植物甾醇含量(P0.05),其他工艺均无显著影响(P0.05);精炼后常温储藏6个月后的玉米油中除油酸含量显著降低外,其他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复配添加维生素E和迷迭香提取物对玉米油的氧化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P0.05)。  相似文献   

2.
为给玉米油的精准适度精炼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探究兼顾植物甾醇保留的玉米油水化脱胶工艺,以玉米原油为原料,以植物甾醇和磷脂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玉米油水化脱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水化脱胶条件为脱胶温度58℃、加水量4.38%、脱胶时间55 min,在此条件下脱胶油中的磷脂含量为0.76 mg/g,脱胶率为92.95%,植物甾醇含量为1 239.00 mg/100 g,植物甾醇保留率为83.35%。  相似文献   

3.
精炼过程中玉米油甾醇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甾醇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玉米油中含量较高.通过对不同精炼阶段的玉米油中甾醇含量的分析测定,发现玉米原油至碱炼油阶段甾醇损失37%,至脱色油阶段损失50%,而玉米原油至一级油阶段损失高达68%,说明植物甾醇在油脂精炼过程中有较大损失.通过正交实验对碱炼玉米油在脱色过程中的甾醇损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脱色过程中对甾醇含量影响的因素依次为:脱色剂用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因此,为了在精炼过程中保留甾醇,应降低精炼程度,特别是降低碱炼和脱色程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玉米油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皂脚的精炼工艺。在精炼过程中采用磷酸水化脱胶,摸索出了脱胶温度、磷酸添加量、脱胶时间和水洗添加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在脱胶温度80℃,添加75%磷酸量为油重的0.8‰,脱胶时间为30 min,水洗添加量为油重的4%的条件下,脱胶效果较好,同时对玉米油中固有的营养成分维生素E、植物甾醇及部分理化指标进行监测。整个精炼过程无皂脚产生,杜绝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精炼得率提高0.8%~1.2%。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6种植物油(玉米油、甾醇强化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榄油)中甾醇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植物油中3种主要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含量,并测定了油脂酸值随加热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总甾醇含量最高的是甾醇强化玉米油,达到7.82 mg/g,橄榄油中甾醇含量最低,为0.63 mg/g,β-谷甾醇在总甾醇中比例最高;高温加热(180℃)条件下,植物油中甾醇稳定性较强,但加热时间过长,仍会导致部分甾醇降解;加热过程中,植物油的酸值均呈上升趋势。因此,植物油中甾醇在高温条件下的降解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玉米油是富含植物甾醇的植物油之一。其含有一定量的蜡,影响食用的感官及透明度。本研究以脱色玉米油为原料,采用干法进行蜡酯的脱除,考察脱蜡工艺对蜡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及迁移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脱蜡玉米油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是:养晶时间62 h、养晶温度3.5 ℃、降温速率1.4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玉米油中蜡含量为34.75 mg/kg,酯态甾醇含量为842.52 mg/100 g,总甾醇含量为1 110.61 mg/100 g。研究结果为生产富含植物甾醇的食用玉米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脱臭过程中脱臭温度、脱臭时间和脱臭塔残压对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脱臭工艺条件,尽量减少玉米油精炼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营养玉米油及其关键精炼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玉米油的发展现状,玉米油的营养特性及营养成分,以及在精炼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中:双温双塔分段脱臭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反式脂肪酸的形成,控制其含量≤0.3%;低温淡碱脱酸与复合吸附剂低温低用量脱色技术,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植物甾醇,控制其含量在10 000 mg/kg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秦优十号"油菜籽为原料压榨制备菜籽油,分析不同精炼条件下菜籽油中甾醇、生育酚保留率的变化情况,并对实验室条件下的精炼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保留生育酚和甾醇为目的的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磷酸添加量0.2%,加水量4%,时间30 min;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质量分数11.06%,时间30 min,初温30℃,终温40℃;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添加量3.5%,时间20 min,温度85℃;脱臭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20℃,时间80 min,压力400~500 Pa。在最佳条件下,生育酚保留率为68.15%,甾醇保留率为79.49%,油脂损耗为4.9%。与传统精炼工艺相比,优化后的精炼工艺条件下甾醇和生育酚保留率得到提升,油脂损耗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洁艳 《中国油脂》2021,46(6):25-27
研究精炼加工过程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趋势,考察精炼工艺对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式脂肪酸主要在精炼的脱臭工段产生;脱臭温度在210~230 ℃,脱臭时间60 min时,生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为C18∶ 2t,脱臭温度升高到250 ℃时,有C18∶ 3t生成;脱臭温度越高,脱臭时间越长,反式脂肪酸含量越高;在脱臭温度210~230 ℃、脱臭时间100 min条件下得到的成品玉米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3%,且质量指标满足国标一级玉米油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玉米油使用量和产量的大幅增加,作为玉米油特征营养成分,植物甾醇的各项生理功效引起大众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众多生理功效中,植物甾醇的抗氧化能力格外引人注目。本实验将从玉米油中提取植物甾醇,通过对加入植物甾醇提取液前后以羟基为代表自由基的改变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玉米油中植物甾醇的抗氧化能力,同时着眼于植物甾醇的特殊功效,对其未来的市场发展和应用领域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玉米油中植物甾醇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油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甾醇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玉米油中植物甾醇的组分及各甾醇含量。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检测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通过对玉米油的检测分析可知,常见的15种甾醇均能检测出来,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其次为菜油甾醇等。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高、低质量浓度呕吐毒素(DON)含量的玉米毛油为原料,以DON脱除率及残留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精炼方法对玉米油中DON的脱除效果,并与工厂实际生产效果进行对比。采用优化的脱除工艺条件,高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1 745.43μg/kg)和低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456.73μg/kg)在经过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高温蒸馏脱臭后均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DON脱除效果。精炼方法中以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的脱除效果较好。对高质量浓度DON含量的玉米毛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的DON脱除率可分别达到88.94%和90.07%,脱除后DON含量分别为193.06μg/kg和173.29μg/kg。低质量浓度DON含量玉米毛油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的脱除率可分别达到59.54%和58.23%,脱除后DON含量分别为184.79μg/kg和190.79μg/kg。与工厂实际玉米油精炼脱除效果相比,本实验的DON脱除率有明显提高。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精炼工艺条件优化和技术改进提供了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在超级脱胶结合白土预脱色-复脱色以及双塔脱臭脱酸工艺生产线上取样的玉米毛油、脱胶油、脱蜡油、脱色油、脱臭油为研究对象,对其游离脂肪酸、磷、金属离子、色素、生育酚含量及过氧化值进行测定,考察精炼工艺对玉米油微量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塔脱臭脱酸工艺可以明显降低玉米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超级脱胶工艺可去除玉米油中约95%的磷脂;脱胶和脱色可明显降低金属离子含量;大部分色素在脱色工段被去除;经脱臭后,成品油中总生育酚损失19. 9%;脱胶使玉米油过氧化值升高,脱色和脱臭可使过氧化值明显降低。说明应根据玉米毛油品质选择合适的精炼工艺,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益微量成分,去除有害成分,做到适度精炼。  相似文献   

15.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玉米胚新鲜度、玉米胚纯度及完整度和入榨条件对玉米胚榨油及油质量的影响;同时介绍玉米油精炼的主要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甾醇氧化受温度、氧化时间、基质等因素影响,甾醇在低于120℃下基本不氧化,当温度高于180℃时、加热1 h,有80%甾醇被氧化。甾醇和其氧化物在超过150℃下会发生降解反应,引起植物甾醇分子裂解,并产生挥发性化合物和低聚物。采用皂化、固相萃取对POPs进行前处理,GC-MS检测植物油中的甾醇氧化物,能够有效分离植物甾醇氧化物的异构体。对玉米油样品进行有效分析,发现玉米油在180℃及以上温度加热会产生甾醇氧化物,但甾醇氧化物的产生与分解同时动态进行,除在180℃下加热的6、8 h、复热时以及在260℃加热条件下的8 h、复热0.5 h,其他温度下均检出豆甾醇氧化物。  相似文献   

18.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氮气蒸馏法进行米糠油的脱臭,研究了脱臭温度、脱臭时间以及氮气流速对脱臭米糠油中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证得到高品质米糠油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脱臭油中植物甾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脱臭温度260℃,脱臭时间120 min,氮气流速0.12 m3/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植物甾醇保留率(相对于脱色油)为83.38%,米糠油酸值(KOH)为0.25 mg/g,精炼率为93.01%。同时发现,脱臭前后米糠油中植物甾醇的主要组成成分没有变化,均为豆甾醇、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20.
植物油是生育酚、甾醇等活性物质的最主要的膳食来源之一,但现有的过度精炼的工艺造成了生育酚和甾醇的大量损失,大大降低了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加上行业内对植物油适度精炼工艺的号召,需要提高精炼后植物油中生育酚、甾醇的保留量,但植物油中生育酚和甾醇的最低含量的确定缺乏基础研究依据。因此,本文分别利用Rancimat法和Schaal烘箱法比较了不同生育酚及甾醇含量的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生育酚和甾醇能够显著提高大豆油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但并不是剂量越高效果越强。当大豆油中生育酚及甾醇分别保留至0.12%、0.35%时,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强;当大豆油中生育酚及甾醇分别保留至0.12%、1.29%时,大豆油的贮藏稳定性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植物油适度精炼工艺中相应产品标准(草案)的制修定提供基础数据,为探究以营养物质含量高低作为植物油新分级指标之一的可行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