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唉…"又是一声长叹.在办公室里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叹息声,是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烦心事越来越多,还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人们为什么要叹气?叹气真的会让人内心的烦躁与焦虑有所缓解吗?  相似文献   

2.
古查波是个小学生,和同学踢球时,不慎砸破教室的玻璃.两周后,老师责令他必须在"今天"把玻璃安装好,否则,明天就不用来上课了.我觉得,小主人公的数学老师并不失为一个好老师.他性情温和,善于引导孩子.  相似文献   

3.
高考结束到大学入学近3个月的心理"真空期"里,考生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各种"关心询问".上述压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班主任的脸就是一个班的晴雨表。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吧:当班主任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的时候,整个班级都会笼罩上一层乌云,而当你面带笑容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的脸上几乎都是笑意。教室的气氛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的学习效果。对此加里宁作了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致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情绪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他,从而不断地感染着自己”。  相似文献   

5.
当代<混沌学>里有个著名的理论:在非洲沙漠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一月后会在太平洋上空引发一场大风暴.<礼记>中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这意思是说:初始条件的丝毫差异,会带来以后的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是童年至青年间.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现:"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某种才能的素质.这些素质如同火药,要有火花来点燃它们."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说:"回想自己的成长,就像大树的年轮一样,始终围绕着童年的圆心."有位哲人又说:"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这里,"兴趣"的发现显然至关重要."兴趣"就像是"蝴蝶扇动翅膀".  相似文献   

6.
2-3岁孩子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个关键年龄,是人生学习语言效益最高的年龄阶段.我们在开放性主题活动中创设安全、温馨的环境让孩子敢于"说话",立足"三心"教育让孩子学习说话,在游戏中练习"说话",注重家园合作,让孩子喜欢"说话".  相似文献   

7.
打工"老头"     
杨青是一家工厂里年纪最大的打工仔,因为他长一脸络缌胡,长得粗,年龄又大出大家好几岁,理个平头,工友们就封他个绰号"老头".··记得"老头"刚进厂的时候,不太跟人讲话,下了班便往床上一靠,抽着闷烟,眼睛出神地盯着天花板.··  相似文献   

8.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坚持"从真爱每一个孩子做起",用自己的"真爱付出"换取孩子们的"真心对待",真心对待老师、同学,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乐意"为老师"读书,真心对待数学学习. 一、表扬是最直白的爱 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大多数爱表现、有个性,更喜欢听到他人的夸奖.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人是班主任.一个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一个班集体要成为学生心中的"乐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个班主任是否具有人格魅力,这个班集体是否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班级工作从"眼中有人、心中有事、手中有法"三方面做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学生们刚刚接触到"游戏与心理"课程时,兴趣点几乎都在"游戏"二字上,一进入教室就问我今天做什么游戏,好玩不好玩,游戏用具可不可以带回家等问题.呵呵,真是让我应接不暇又有苦难言.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卖饰品的小商人到城市中去售卖首饰,但一直挣不到多少钱,后来有个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把商品拿到农村去卖,或许会销售得更好.因为城市里的女人看惯了更多新颖亮丽的首饰,自然看不上小商贩的东西,而乡村女人则不一样,她们会被这些首饰便宜的价格和时髦的式样所吸引,从而购买.果真,这个小商贩转移到乡村去之后反而赚到了不少钱.  相似文献   

12.
案例背景: 宅男是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这群人.其特点是不出门,交往不多.宅男,不是"御宅族"的简称,是近年来人们与新闻记者对御宅的曲解,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次文化族群.2010年1月,宅男被收入新编的<汉英大词典>.  相似文献   

13.
不改不行     
维克多对自己有六个孩子很自豪,因此在提到妻子时总是叫“六个孩子的母亲”,不管她对此有多反感。终于有一天她改变了他的习惯。在一次聚会结束时,维克多用每个人都能听到的声音喊到:“准备走了,六个孩子的母亲!”“知道了,”妻子答到:“四个孩子的父亲。”不改不行@金荣  相似文献   

14.
春节期间,一汽奔腾的一则<让爱回家>的广告,引来网友热议.广告讲述了一个让人有些忧伤和酸楚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开车回家过年,哪知半途接到老板电话,让他立刻赶回公司.低矮的平房里,母亲守着一桌子菜,父亲孤坐门外,让人感到过年回家的路竟是如此漫长.此刻广告语响起:别让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很显然,这是一则话题广告,想引起人们对"过年回家"这个话题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所音乐学校,一年的课程结束之后,音乐老师组织了一场汇报演出,以便让家长看看孩子的进步.孩子们一个个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演奏才华,直到最后一个孩子.但他的演奏效果不太理想,采用的演奏技巧也不对.演奏结束之后掌声寥寥.他的父母很失望,就去问老师失败的原因.老师说:"他不用我教的演奏技巧,所以才会失败.他最好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和金钱了.  相似文献   

16.
送朋友的女儿一条皮带,不是我去买的,是我这十天打工的老板盛意送给我的.朋友不理解我怎么会去"名品特卖会"打工",13元/小时,每天工作6小时.他说这些薪水还不够我开车的油费与午饭钱.他不知道,13元/小时的薪金还是我辛苦争取的,这种工作的薪金一般是9元/小时,而且要工作13小时/天.我费了很多心思才争取到以上待遇.  相似文献   

17.
每天高峰挤公交,这几乎成为城市人的噩梦.公交的安全性,总让人提心吊胆. 3月14日早晨,乌鲁木齐西山烧碱厂附近,一辆531路公交车与一列从乌鲁木齐南站开往西站的客运列车相撞,造成3人当场死亡,另有85人受伤.据初步了解,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是公交车比较老旧,刹车失灵,人员超载,而且事发地是个大下坡.  相似文献   

18.
一个叫巴迪的孩子,只有八九岁,写了一首自以为很出色的诗,母亲一看,眼睛发亮,兴奋地赞扬:"精彩极了"!此时,巴迪极为兴奋,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整个下午他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相似文献   

19.
由于农村小学生跟城区的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学困生语文能力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让他们赶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我觉得给予他们学习的"特权"是方法之一.以下就是我给予学困生的几个"特权".  相似文献   

20.
小学是每个人走进的第一个集体,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现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