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清洁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是实现经济脱碳成本最低且最有效的方式。本文梳理了北京市终端用能电气化现状及最新进展,分析了提升电气化水平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路径,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建议,助力本市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电源和电网发展方面展示了中国1电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到2018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19亿k W、6.99万亿k Wh,均居世界第一,比1949年分别增加了1026倍、1625倍。作者提出了包含发电用能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电能促进现代化(人均用电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比重)、电力可靠性、电力设备等效可用系数、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电能绿色供应(污染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等5个维度的电气化概念和电气化指标体系,阐述了经济性、人均装机、效率等指标未列入电气化指标体系的原因,以指标体系为引导对中国电气化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电气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电力可靠性、电力污染控制等指标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煤炭转换为电力的比重、电力低碳发展、电能促进现代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电气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3.
城市能源与燃气供热及空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能源消费的构成  从终端能源消费的产业构成上看,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如北京市1998年终端能源消费量为3480万吨标煤,第一产业占2.8%,第二产业占65%,第三产业占19.2%,生活消费占13.1%,第二产业比重约为三分之二,高于发达国家的30%~40%。  从终端能源消费的品种构成看,固体燃料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比重仍占首位。如北京市1999年固体能源(含焦炭)约为36.7%,液体能源约为22.4%,气体能源约为4%,热力约为2.7%,电力约为31.1%,其它能源约为3.1%。在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原煤、焦炭、洗煤等固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省能源消费状况分析,详细阐述了1990年以来煤炭、油品、电力在我省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和各产业部门、工业行业耗能情况,找出了我省能源消费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海博  范英 《中国能源》2007,29(10):27-30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部门电力消费的特点与规律,利用能源分解方法研究GDP、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电气化水平等各种因素对电力消费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当前电力消费的主要特点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毕慧 《节能》2014,(5):7-9
在未来能源新格局中,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持续上升。通过分析重庆市电力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全市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耗中比重的趋势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趋势,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对提高重庆市能源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单葆国 《能源评论》2014,(12):80-81
提高我国电气化水平,就是要面向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倡导“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能源消费新模式,不断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朱成章 《中外能源》2011,(12):17-21
能源安全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指石油安全,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的概念不断拓宽,它不仅包含所有的能源形式,也包括环境的兼容性和可持续性,还包括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电煤消费占原煤产量的比重已达到50%左右;2009年电力消耗的能源在一次能源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已达到40.96%,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2009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达到22.3%,已超过石油(21.9%),位于仅次于煤炭的第二位;我国电力普及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电力在我国能源中已居重要地位,电力安全成为能源安全的核心。要实现电力安全,在研究能源和电力发展战略的同时,应研究电力安全战略,在研究制订电力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的同时,要研究落实电力安全大规划,并且要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加大力度发展储能设施,此外还要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城市输配系统电缆化、地下化。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近年来电力和石油的消费增长加快 ,而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增长较慢 ,至 1999年 ,终端能源消费中 ,煤炭消费比重已下降到 5 0 %以下 ,为 4 6 .2 % ,石油消费比重为2 5 .6 % ,电力消费比重为 2 1.6 % ,其他能源消费仅占 6 .7%。终端能源优质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预计到 2 0 0 5年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比重可到 2 5 .7%。福建省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数约高出一倍。福建省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是煤炭、电力和石油 ,其他能源所占比重很低。从 1995~ 1999年终端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从 15 79万t标煤增长到 1874万…  相似文献   

10.
2010~2020年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中国能源》2010,32(5):16-19,47
本文对我国2015及2020年能源、电力消费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高中低三种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方案和低方案能够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而高方案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将人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至0.6左右;2020年,低碳能源发电量比例有望提高至29%~43%,核电装机比例能达到5%左右;在2010~2015年期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增量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增量。  相似文献   

11.
徐阿元 《能源评论》2013,(12):40-41
积极创新能源消费模式,扎实推进电能替代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对于推动社会节能减排,缓解城市雾霾困扰,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既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京工业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分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海燕  蔡嗣经 《中国能源》2006,28(12):28-30,40
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占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的50%左右。本文基于2001~2005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利用LMDII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影响工业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工业部门快速的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减缓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需要降低能源密集型部门的能源强度以及降低能源密集型部门产出在工业产出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气化水平和能源效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因素分解法探讨了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与我国能源效率的关系,指出要重视结构因素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通过提高我国发电用能比重和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提高我国综合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能源平衡表数据对经济新常态以来的终端能源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为能源系统朝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及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不断升级的共同作用,2010—2016年中国生产终端能耗呈现出阶段性企稳的"台阶"特征,且电气化率稳步上升,能源结构持续清洁化。(2)中国建筑终端能耗稳步上升,由2010年的6.26亿tce增加至2016年的9亿tce,其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步上升至21%,能源结构也呈现逐渐向电力和天然气倾斜的趋势。(3)中国交通终端能耗呈现出快速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速显著高于生产终端能耗及建筑终端能耗,柴油、汽油作为主要交通能源的情况没有变化,占交通终端能耗总量的比重仍然接近3/4。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省能源消费状况分析,详细阐述了1990年以来煤炭、油品、电力在我省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和各产业部门、工业行业耗能情况,找出了我省能源消费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全面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时期,对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测算北京市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8600万tce,煤炭比重下降到7.4%,天然气比重超过30%,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升至8.1%,超前完成《北京市进一步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总量和结构目标,节能减排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目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憾与不足,进而提出新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计算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五省区能源现状主要体现在能源消费强度较高、电力消费强度较低以及交通领域电气化水平有待提升,本文基于能源指标水平与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挖掘出了适应南方五省区能源发展现状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同时,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复杂,本文创新性地应用生态位理论分析企业生态环境,构建企业生态系统模型,研究提出了企业生态位的提升策略,为企业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提供了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朱成章 《中外能源》2012,17(7):13-18
能源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似乎是个老问题,我国从1985年开始,经“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直到2020年,一直坚持“能源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但在新形势下,重提“以电力为中心”就具有特殊意义.新形势下,不仅煤炭清洁利用要求把更多的煤炭转变成电力,而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时,大部分也必须转换成电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也必须以电力为中心.我国自1985年提出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以后,电力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电力在全国的覆盖面大大提高,电气化程度快速上升.2010年我国电煤占煤炭消费量的比重、电力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都比1985年提高了1-2倍.在大能源观的指导下,中国的绿色能源战略是:节能;解决煤烟污染,方法是煤炭利用要以电力为中心;发展天然气,用天然气替代发电以外的用煤,将替代下来的煤炭供发电用;发展水电和核电,对中国来说,水电、核电是能源工业以电力为中心的重要内容;开发新能源,新能源绝大多数需要转变成电力来使用,所以绿色能源战略要以电力为中心.我国要实现用低碳、无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三次能源大转换,需要做好替代能源的选择;研究建立非化石能源的电力辅助服务设施;建立适应我国电力工业需要的智能电网;加强大规模储能设施的研究开发;加强用能设施的研究等各方面的工作.中国在没有完成两次能源大转换的落后条件下,要通过第三次能源大转换迎头赶上.  相似文献   

20.
《能源》2012,(9):22-23
8月6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这将意味着在国内电力体系中,占比较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正在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