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1966~2008年蕉岭县逐年降水进行分析,得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年际演变特征和各季节的降水相对变率,并利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法对蕉岭县年最大日降水量的重现期进行分析,发现近43年来蕉岭县年降水量可分为2个多期和3个少期,年暴雨日数可以分为3个多期和3个少期,秋季和冬季容易出现旱涝灾害,必须做好水库的科学排水和蓄水。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影响降水结构,导致极端水文气象事件频发。为研究变化环境下太湖流域湖西区暴雨时空分布特性,选取1961—2015年湖西区多个雨量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暴雨指标(年暴雨日数、年暴雨量、年暴雨强度、年暴雨贡献率)变化特征,并计算出给定重现期下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值。结果表明,湖西区年降水量自北往南逐渐增加,年暴雨日数和年暴雨量均呈现中部较低、南北两侧较高的分布,年暴雨强度自西南往东北先增大后减小,年暴雨贡献率在西南地区偏小;湖西区宜兴站近55年年暴雨日数、年暴雨量、年暴雨贡献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自2005年起湖西区各暴雨指标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金坛站和丹阳站年均最大一日降水量高于溧阳站和宜兴站,并且各雨量站5年一遇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均超过了100 mm,达到了大暴雨水平,其中金坛站和丹阳站较易发生极端降水事件。  相似文献   

3.
受气候变化影响,流域水文循环特征变化显著。基于曹江流域降水径流水文循环要素,6个雨量站和1个水文站近50 a的实测水文数据资料,运用小波周期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曹江流域水文循环要素的稳定性、趋势性及周期性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降水的相对变率比较小,均在18%以下,降水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流域内的降水有较强的分布不均匀性;流域内各站点的年降水量大多数站点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均不显著;同时流域暴雨和特大暴雨日数增加;典型站点年降水量存在28 a的主周期;径流量存在21~29a的主周期。综合降水趋势和周期分析,曹江流域现在正处于降水量的偏少期,预测曹江流域将很快进入下一个降水偏多期阶段。  相似文献   

4.
延安近60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延安降水及暴雨特征;应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分析了延安近60年降水趋势。分析表明:延安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平均有效降水日为85天;主汛期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75%,暴雨量占全年暴雨量的76.2%;延安暴雨贡献率约为16.2%;1951年以来,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较大,降水量整体呈现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近年实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汛期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防汛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赣江上游章水流域内15个雨量站1957-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获取了12个极端降水指数。分别采用线性趋势、Modified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Hurst指数分析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12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57-2016年间,暴雨量及日数、强降水量及贡献率和最大湿润日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极强降水量及贡献率、最大干旱日数、年最大雨量、连续5日最大雨量呈现下降趋势,且其未来趋势均将得到加强;大雨量及日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未来趋势将可能减弱;所有极端降水指数的过去趋势均不具有显著性,同时未发生显著的突变,并且普遍存在以1988年为中间轴的33~34a主周期;大雨量及日数、暴雨量及日数、强降水量、最大湿润日数、年最大雨量、连续5日最大雨量的高值中心均在流域西南区域的内良站附近,并呈上升趋势,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东部区域,并呈现下降趋势,且其整体空间分布大致相同,均为西南向东北递减;而强降水贡献率及极强降水贡献率为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干旱日数是从东向西的递减趋势。未来章水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可能还会增强,加强流域极端降水事情的预防对流域水旱灾害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许钦  叶鸣  蔡晶  刘露霖  林晓清 《水资源保护》2023,39(1):127-132, 173
基于太湖流域133个代表性雨量站1956—2018年实测日降水资料序列,采用P-Ш型频率曲线、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太湖流域及其水利分区降水演变趋势诊断及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56—2018年太湖流域年降水以0.557 mm/a的速率缓慢增长;太湖流域及其水利分区降水演变特征不一致,东南部平原区的降水波动大于西北部山丘区;各水利分区不同频率设计暴雨中百年一遇设计雨量空间分布差异性最大,其中最大7 d降水量表现最显著,最大3 d降水量次之,最大1 d降水量最弱;各水利分区年降水量的增长幅度不同,流域东北部变幅为每10 a 17.3~33.0 mm,西南部为每10 a 3.30~22.2 mm,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趋势;太湖流域及其水利分区年降水呈现多尺度周期变化,35~62 a周期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近55年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贵州省气候变化的特征,运用19个气象站1959—2013年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贵州省近55 a来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空间上,贵州省降水量南多北少,降水日数南少北多,二者呈空间负相关;时间上,近55 a贵州省降水大致可以分为1个平水期、2个丰水期和2个枯水期,降水增强区域面积逐渐缩小;季节差异性显著且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加剧;贵州省强降水日数和强度多年平均变化趋势不显著,空间上呈带状分布,最小值分布于威宁—毕节—遵义—三穗一带,但该区域暴雨强度变化率最大;贵州省大雨强度变异系数较小,但暴雨强度变异系数较大,且变异系数最大值分布于暴雨强度最弱的威宁—毕节—遵义—三穗一带。贵州省55 a间降水事件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年均降水量、降水日数和强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其降水日数和强度的变化率最大、稳定性最差。针对这一特征应重点分析地形对贵州省降水的影响,加大对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概率较大地区的降水动态及地质异动情况的观测。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利用1965—2017年和平县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采用数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和平县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3 a和平县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暴雨日数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年降水量的74.1%;除后汛期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外,汛期、前汛期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汛期、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和年暴雨日数均不存在突变;年降水量存在3~4 a、10~11 a、30~36 a周期变化,年暴雨日数存在3~4 a、5~6 a、22~24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识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防洪减灾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和空间地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珠三角地区前、后汛期不同等级降水特征(降水量、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50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前、后汛期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而降水日数则呈减少趋势;(2)除大暴雨外,前、后汛期各等级降水特征时间变化趋势相同,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珠江口附近、西南沿海及北部近山区是降水变化的敏感区;(3)前、后汛期降水事件均以小雨为主(占比60%),而降水量主要来源于大雨事件(占比分别为28.7%和27.1%),但暴雨(5.6%和4.6%的降水日数贡献,25%和22.2%的降水量贡献)与大暴雨(1.3%和1.3%的降水日数贡献,12.6%和12.6%的降水量贡献)的相对贡献更为明显;(4)前、后汛期降水量的增加由大雨和暴雨降水量增加引起,降水日数减少是由于小雨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的增加来源于大暴雨以下等级降水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应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有序聚类等方法分析了佛坪近50年降水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佛坪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总降水日数、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均呈现减少趋势;降水量整体呈现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年降水量的突变点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降水量减少主要是以春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为主;大雨以上日数与年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近年实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暴雨频发,夏季降水量和大雨以上日数有增多的趋势,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人民黄河》2017,(4):58-61
以河南省1967—2015年49个站汛期逐日降水量为基本数据,运用Excel 2007的函数功能,将研究时段内各日以对应方位角的弧度值表示,由ATAN2函数取得arctan函数值,从而实现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计算。同时,利用Excel2007折线图功能绘制各站汛期PCD和PCP的时间演变曲线,利用地统计分析插值功能绘制空间分布等值线图。结果表明:1该计算方法使海量数据及其处理条理化,统计计算简单化,计算成果更为准确、直观,易于推广应用,并提高了工作效率;2单站历年汛期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具有峰、谷交替与阶段性变化的特点;3河南省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空间分布总体呈准纬向分布;4单站历年汛期的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大多成反相关关系,区域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之间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详细分析了雷州半岛的水汽来源及主要降水天气系统,并对近50年来、22个降水量站的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地反映出雷州半岛降水的地域分布、年际变化、年内分布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州市地理特征和影响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4个方面探讨了广州市的降雨特征,初步分析了广州地区降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衡水湖湿地对降水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衡水湖及周边24个雨量站1974年-2010年的降水资料为基础,分别计算了湖区、10km半径影响区、10~20km环形影响区、20~30km环形影响区的平均降水量,据此对衡水湖湿地的降水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降水形成机理探寻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衡水湖湿地由近及远降水量呈明显递减趋势,反映了衡水湖湿地对周边区域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降雨量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伟  习华勇 《人民长江》2008,39(19):29-31
鉴于降雨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点,提出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用于预测降雨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能够较好地协调经验风险最小化和学习机器VC维之间的关系,并且LSSVM在支持向量机(SVM)的基础上,通过将价值函数改为最小二乘价值函数,以及用等式约束代替不等式约束,将求解的二次规划问题转化线性方程组求解,采用径向基核函数,得到LSSVM模型的待定参数比标准支持向量机少,仅为2个.在Matlab环境下建立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降雨预测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模型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降雨量模型相比,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降雨量模型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大江和围堰施工历经长江枯水期和汛期,对水情预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长江来水主要靠大气降雨,因此,开展坝址以上流域降雨预报研究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汛期降水预报方案和枯水期预报方案,短期和中期暴雨预报。对1994、1995年0 ̄24h24 ̄48h预报的准确率分别为34%、31%。1996年汛期三峡西段,东段24h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46%、35%。中、短期预报相结合,填补了三峡区间中期暴雨预报的  相似文献   

17.
文中分析了涑水河流域的降水特征,对影响降雨的重要因素进行论证,对雨量站网优化布设以及防洪减灾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流域前期有效降雨量计算的新方法,依托香溪河流域兴山水文站1974—1989年264场次降雨产流产沙资料,研究了流域次降雨产沙频度与降雨量的关系,采用分形理论与方法,并基于产沙累积频度-降雨量分形关系,推导出流域前期有效降雨量计算方法,且试算了流域前期有效降雨。结果表明:香溪河流域次降雨引起产沙累积频度与降雨量之间遵循分形的幂指数关系,在2个降雨量范围内具有不同的标度指数;按照幂指数关系拟合的产沙累积频度与降雨关系线交点处的降雨量,发现引发78%左右的产沙累积降雨阈值上边界;在香溪河流域,降雨发生前0,1,3,5,7 d的5个时间段累积降雨量阈值分别为26.6,29.2,35.3,43.2,47.8 mm;基于累积产沙频度-降雨量分形关系计算流域前期有效降雨的方法能更加反映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9.
梅州市降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梅州市区域概况及降雨来源,选取了市内具有代表性的、系列较长的12个降水量站点资料,分析了梅州市降水的地区分布、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市降水地区分布相差较小,降水年际变化频繁急剧,年内分配不均。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东莞市区域概况及水汽来源,选取了市内具有代表性的、系列较长的11个降水量站点资料,分析了东莞市降水的地区分布、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东莞市降水地区分布相差较小,降水年际变化频繁急剧,年内分配不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