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代井盐产地分布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广四省,至少有83处(以县计),与元代相比,增加较多。可见,明代井盐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初,四川战乱频繁,人丁锐减,盐业凋零,课帑虚悬,盐制大坏。各盐产区“井圮灶废”,“百不存一”,“一切盐场政务,荒废已极。”产盐之井“仅存昔之什一”。井盐产地“在川东者则只万县、云阳、大宁、太平、忠州、彭水;在川南者则只富顺、犍为;在川北者则只潼川府属及阆中而已。皆系贫民聚集经营,籍谋衣食,所产极微。人烟稀疏,销亦甚少,并无富商大户”。至于川盐销区,“自滇、黔告变,所在揭竿蜂起,盐无行销地,商皆裹足不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区从事井盐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盐文化。民国时期是四川井盐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是井盐生产方式由传统手工生产向近代化机器大生产转变的关键时期,井盐的迅速发展给民国时期的四川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古代四川井盐生产中的化学成就》和《古代四川井盐生产中的物理学成就》两文中,从化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对四川古代井盐生产中卓越科技成就作了初步探索。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从盐矿地质学的角度,对四川古代盐业科技成就作进一步的探索。 由于井盐生产的特殊性,开发井盐的先辈一直处在对与盐矿储存状态有关的地形、地貌、岩层、岩性、盐矿共性状况等  相似文献   

5.
追溯四川井盐业发展的整个进程,我们发现移民入川在古代四川井盐的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移民入川为四川井盐业的开发带来了他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引进了大批的科技人才、治盐专家和大量的资金:同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包括资本主义萌芽进程中的雇佣工人,而且由于人口原因拓宽了食盐销售商品市场,等等。移民入川成为古代四川井盐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郭志杰 《印刷世界》2003,(12):41-42
四川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较少受战乱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四川成为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印刷业的发展曾辉煌一时,但长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又桎梏了印刷业的发展。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四川的印刷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0年代以来,国家还先后投资扩建新建了近10家骨干印刷企业,为四川的出版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六五”计划前的四川印刷业在规模、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上仍然是落后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宋代,四川地区是我国一大盐产区,其盐业生产以井盐为特色。关于这一时期该区的盐井数及所谓盐产量数,宋代诸多史籍均有记载。几年前,贾大泉先生在其《宋代四川经济述论》一书中根据这些记载列成了“宋代四川各路盐井数和井盐产量表”。 从贾先生列出的表中来看,北宋一代,四川盐产量最高的时期为北宋前期,年产约  相似文献   

8.
四川以产盐历史悠久、盐业资源丰富、井盐精湛在盐业生产史上有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但是有关元代盐业生产的史籍记载阙如,且至今也无专此研究之作。是以,根据零星而散乱的史料对四川盐业生产进行初步的研究以主具了解四川盐业生产的概况,就显向很有必要的而有意义。基于于此,本就元代四川盐业的产地、产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生产技术与生产衰落等生产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盐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海盐产区相继沦陷,四川成为全国盐产中心,井盐生产快速发展。保证了大后方鄂、湘、黔、滇、陕、甘、西康和四川八省的军需民食,大大充裕了抗战财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川盐生产发展,市场扩大,资本大量向自贡盐场集中,推动了井盐制作技术工艺的革新、现代机械设备的推广,为四川盐业现代化生产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明代四川盐业生产力获得了较快发展,有力地冲击着国家对盐业经营的封建垄断,要求摆脱对生产者的人身束缚,进而为官手工盐业的商品性经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本文根据井盐业新兴生产力的成长和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前提,透过对井盐生产流通以及盐政体系等全过程的考察,进而对明代四川盐业经济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情况作一粗略剖析。 一、井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自贡市井盐史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于82年10月19日至22日举行。以自贡地区为代表的四川井盐生产,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在井盐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整套巧夺天工、无与伦比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不论在深井钴凿方面,还是天然气开发方面,或者在采卤、输卤、煎盐等方面,都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令人叹服。为了挖掘和考证自贡及四川的井盐史,进一步开  相似文献   

12.
三峡地区古代盐业经济的兴衰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美联合三峡盐业考古发现,三峡是四川历史上最早生产井盐的区域,时间可上溯至商代晚期。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技术、能源、区域竞争等因素,三峡盐业在四川井盐史上的地位逐步下降,本文揭示了它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富饶的矿产资源及远景自贡地区是以井矿盐生产驰名中外的古老盐都。据历史记载,始于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就以凿井产盐,在四川井盐发展史和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人工凿井生产井盐发展到现代真空制盐,都凝聚着先辈们劳动和创造的结晶。以自流井为中心的盐都的发展,推进我国井矿盐生产技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四川印刷业概况 四川省地处内陆,历史上较少受战乱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四川成为我国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印刷业的发展曾辉煌一时。但是,长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又桎梏了印刷业的发展。新中国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四川的印刷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还先后投资  相似文献   

15.
古老的盐都——自流井,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了。相传在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四川劳动人民“穿广都盐”、“平南安溉”便揭开了我国井盐生产的序幕。古人们从岩穴深处流泻的自然盐泉的利用,由浅到深地推进发展到地下盐卤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井矿盐开采的萌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用自己辛勤  相似文献   

16.
蒲江盐井的开发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蒲东境内穿井鼓盐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古代先民就开始利用自然盐泉,至西汉时已开凿出数量众多的大口径盐井。蒲江古盐业遗址和古冶铁遗址出土的大量物,尤其是汉代“牢盆”,更加证明了蒲江在 中国井盐生产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而盐井的开发又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代海盐制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食盐生产,分布于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广东、河东、陕西、四川、云南十大盐区。除河东、陕西池盐,四川、云南井盐外,其余诸区均系海盐生产。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生食变熟食以来,盐乃百味之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古时,四川要运入海盐、池盐,远在千里之外。又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峡航运之艰险”,交通极不方便,运费特别昂贵。为此,开发和发展川盐生产,满足蜀省人民食盐需要,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盐税也是历代封建王朝国库财赋的重要来源。但四川的井盐业,“与滨海各省煎晒之情形,本有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这是因为“蜀省之盐,出产于井,必相山寻穴,凿石求泉,而井始成”。“凿井取卤,煎炼成盐,名曰井盐”。 在蜀盐井开凿过程中,尤其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9.
川盐与煤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盐的资源丰富,产地极广,以其来源来说,可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和岩盐四种。四川是我国最大的井盐产区,也是明清用煤煎盐的主要省分。四川井盐已有上千年的开发历史,明清期间产盐的州县发展到五十多个,盐的产量也有相应的增长。明洪武间年产盐额为10,127,444斤,弘治时年产达到20,176,800斤,嘉靖中又增为35,705,200斤。清代,川盐销售地区扩大,除供本省外,还行销云南、贵  相似文献   

20.
由于当时社会对食盐的需求和开凿盐井技术的需要,所以,在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公元1041—1054年),陵州井研地区民间巧匠发明创造了井盐生产的新工艺——卓筒井。“凡卓筒皆用机械”,这种工艺比原始的大口盐井技术先进、成本低、获利丰。因而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促使北宋初四川盐荒获得了缓解。至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随着卓筒井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我国深井技术更取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