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滨里海盆地东南部盐构造与盐上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里海盆地阿斯特拉罕一阿克纠宾斯克隆起带和南恩巴隆起之间的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区,油气成藏与盆地中的盐岩分布特征、盐岩的活动期次、盐构造发育、演化密切相关.滨里海盆地盐岩经历了多期的盐岩构造运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盐间盐上构造.根据形变盐休与上覆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将盆构造分为整合型(非刺穿型)和不整合接触的底辟刺穿型两大类.来自盐下泥盆和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盐上丰富多样的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本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盐窗的有效性以及对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有重要影响的盐体活动.  相似文献   

2.
盐通道及相关盐构造是含盐盆地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的前沿与热点。为了研究形成盐构造的源盐通道,本文以地震资料为基础,考虑了构造应力对盐通道的改造作用,从成因与形态两个维度对盐通道进行分类,系统研究了墨西哥湾Burgos盆地典型盐通道的识别特征与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成因盐通道分为底辟型、挤压型与剪切型3类,根据形态分为盐墙与盐焊接通道2类,共计6种子类组合。不同的应力背景导致盐通道具有差异化的特征:底辟型盐通道在垂向应力背景下具有对称特征,在挤压应力背景下呈现扭曲倾斜形态;逆冲型盐通道形成于挤压逆冲背景,具有逆冲构造样式;剪切型盐通道形成于盐的重力滑脱作用,呈现走滑剪切特征。盐通道及其伴生盐构造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在演化时间上相关盐构造具有盐枕—盐株—盐席—盐蓬—盐微盆的变化特征,在平面上沿应力方向盐通道类型呈现底辟型—逆冲型—剪切型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构造裂缝不仅直接控制着裂缝性储层的发育及分布,而且也控制着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同时也控制着油气藏的改造和破坏。因此,研究姬塬-元城地区构造裂缝系统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对于预测盆地内,尤其是姬塬-元城地区主要含油层段的构造裂缝系统和有效裂缝区带的分布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贝尔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该凹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该盆地的发育经历了白垩系盆地发育的全过程,查干组、下宗巴音组沉积时期为断陷期,形成了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上宗巴音组、塞音山达组,巴彦希热组沉积时期为断坳期,形成了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巴彦希热组至今沉积时期为坳陷期形成了河流沉积体系;断陷期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砂体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构造和沉积匹配较好的区域形成构造和岩性控制的岩性-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5.
流体包裹体(FIP)研究是当前的热点研究对象之一,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利用FIP研究构造运动的文献为数不多。本文以苏北盆地F-H油田为例,利用FIP研究了该油田的构造活动。结果表明:研究区至少经历了4次主要构造运动,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FIP。结合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及热史,确定了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的时间与期次。  相似文献   

6.
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地热历史的恢复和重建,根据不同尺度,其研究方法分为构造热演化法和古温标法。其中构造热演化法是在岩石圈尺度上,对其构造演化下的热流变化进行模拟,结合盆地沉降与埋藏,恢复盆地热历史。由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差异形成的盆地类型应用不同热演化模型,拉张盆地、走滑盆地多用拉张模型来描述,前陆盆地等以挤压模型来描述。而古温标法则是利用盆内可记录古地温的有机质、矿物等进行盆地热史的重建。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和流体包裹体等记录的是其经历的古温度峰值,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则可反演其所经历的热史路径,不同盆地条件应用不同的古温标法。  相似文献   

7.
煤储层渗透率是衡量煤层气可开采性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发育过程对于煤层气的富集、保存以及溢散等研究具有指向意义,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演化历史分析将为煤层气的勘探选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二叠系煤储层为例,综合分析了煤储层构造史、埋藏史等动态地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煤储层渗透率地质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储层渗透率的发育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在煤储层热演化程度、地应力条件、储层埋深等动态因素联合控制下,渗透率的发育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其中,三叠纪至早白垩世末期为渗透率发育的快速降低阶段、早白垩世末期以来为渗透率缓慢上升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辽河盆地发现多个潜山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构造特征表明,多期断裂活动及反复升降造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辽河盆地一系列构造—侵蚀型潜山。潜山的分布特征与中生代燕山期呈NE向展布的基岩块断活动密切相关。以此研究为基础,确定辽河盆地发育四类潜山,即单面山型、向斜山型、地垒山型和平缓古地貌山型。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对中晚元古代盆地雏形形成、寒武纪及奥陶纪盆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晚元古代时期盆地主体东部为北北东弧形走向的吕梁隆起,盆内发育有庆阳隆起,盆地主体坳陷的雏形已经形成;寒武纪,加里东运动加速了盆地的差异升降活动,盆地主体扩大,北部形成了阿拉善-阴山隆起区,伊盟隆起继续发育,庆阳隆起由北东走向稍作左旋呈近南北走向;奥陶纪,差异升降运动加速了盆地沉积盖层的发育,为早古生代地层的主要发育期。此时,近西部庆阳隆起与南部洛阳隆起连成一片,形成庆阳-洛阳的呈"L"形窄带隆起区,绥榆坳陷东侧的吕梁隆起逐渐消失,代之以规模较小的恒山隆起与太岳-吕梁隆起,两隆起在太原西南附近倾没消失。  相似文献   

10.
准格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背斜带(以下简称霍-玛-吐背斜带)历经多年的勘探与成藏过程研究,证实研究区拥有巨大的资源量勘探潜力。由于该地区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分析断裂普遍发育类型、总结构造样式规律就对油气成藏研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由于地层埋藏深度大,地质结构复杂、地温高、成岩作用强,岩性岩相变化大,因而导致深层天然气聚集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松辽盆地在对烃类天然气长期勘探并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也意外地发现了一些高含CO2气藏。CO2气藏直接影响并制约烃类气藏勘探部署,因此研究CO2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对突破天然气勘探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昌德地区CO2气藏特征的分析,建立出含CO2气藏成藏模式。昌德地区CO2气藏的形成是地球深部地质作用形成富含CO2气热液的资源库、以渗流与间歇性涌流的方式向上运—聚的产物。由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使深部资源进入地壳的软流圈上涌区、地壳中的"拖网"结构以及深大断裂的各类高角度断层和由深大断裂引发的一系列的岩浆活动沟通了深部流体与盆地的联系,运移到盆地中有效构造部位,并提供了良好的储盖条件后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是以第三系为主体的陆相断坳型盆地,具有典型的箕状断陷结构。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在凹陷的不同部位,不同层位都取得丰富的勘探成果,勘探程度相对较高。溱潼凹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凹陷,根据油藏所处的位置可以划分为高断阶、断阶带、斜坡带等几种模式。本文分析了不同模式的成藏条件,油气富集的时间、规模、特点,以及油气运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艳  王孝江  刘云  安山 《辽宁化工》2012,41(9):933-935
通过单井相和地球物理测井相分析,根据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单井相图、电测资料来研究长2油层组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滩及河间洼地等四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研究区长2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松辽盆地内深大断裂展布、基本特征及其对盆地演化、构造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天气然中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形成、模式,阐述了松辽盆地天然气藏分布规律及其与深大断裂的关系.得出盆地内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受深大断裂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长岭气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登娄库组砂岩储层是其主要含气层位。储层的埋深大,成岩作用强,对孔隙发育及孔隙结构影响显著,次生孔隙的发育是登娄库组储层天然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主要利用薄片鉴定等分析化验数据对登娄库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指出登娄库组砂岩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位置,为气田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云南化工》2019,(10):50-51
河套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北缘,东西长约600km,南北宽30~90km,呈弧形分布,河套盆地构造特征研究成果主要分为构造划分、断裂特征和构造演化等方面。由于地壳内部应力较大,地层在地应力作用下会长期变形,形成地层褶皱、断层等构造变化轨迹。油气形成后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其运移、聚集、成藏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盆地的构造特征对油气成藏以及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河套盆地的构造特征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To provide an evidence of natural gas hydrate occurrence state,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n multiple growth and dissociation of 90.0% methane/10.0% propane hydrates at 1.3 MPa and 270.15 K were carried out in two sediments for morphology observation via a visible jacketed-reactor. The gas hydrate crystals were observed to form and grow on the surface of sediments at the initial growth. During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gas and liquid products had an unceasingly impact on the sediments, then gas/liquid–solid migration occurr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cavitation appeared. In the later growth and dissociation experiments, the gas hydrate particles were in suspension or supporting states in the interstitial pore space between the sediment particles, indicating that the gas hydrate displayed a pore-filling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gas hydrates and bubbl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gas hydrates distributed in the sediments was improved with multiple growth-dissociation cycle proceedings. Gas migration enhanced the sediment movement, which led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increasing quantity of gas bubbles in the sediments during cycles. Salts affected the growth of the gas hydrates and the migration of sediment grains, which also restricted the accumulation of gas bubbles in the sediments. According to the Rama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I hydrates were formed for CH4 and C3H8 gas mixtures in different sediments and solutions with hydration number of 5.84–6.53. The Salt restricted the access of gas into the hydrate cages.  相似文献   

18.
庄一鹏  陈波 《辽宁化工》2011,40(5):496-499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富县地区浅层含气潜力不断凸现,但是对于其天然气的地化特征、成因类型、气源与成藏等特征缺乏系统的认识。文章通过对该区14个浅层天然气样品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成因类型特征的精细分析和研究,发现在研究区不同的区块、不同层位中的浅层天然气主要为烃类气体;天然气产出类型延安组主要为气顶气,延长组长2气顶气与溶解气混合产出;不同地区的同位素与成因类型也各有差别。油源对比表明,延长组和延安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伴生气,油气同源,气源主要来自主要来自三叠系腐泥质烃源岩,其中长7烃源岩和长4+5烃源岩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藏大面积连续分布,而且不受构造作用的控制,页岩气的生烃、排烃、运移、聚集和保存全部在烃源岩内部完成,页岩既是烃源岩、储层,也是盖层.页岩气成藏机理具有明显的"混合型"特征,根据成藏条件的不同,成藏机理可分为吸附机理、活塞式成藏机理或!换式成藏机理两种类型[1].页岩气成藏机理兼具煤层吸附气和常规圈闭气藏的特征,体现出了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页岩气成藏机理实质上就是页岩孔隙中的不同赋存方式的天然气空间比例分配问题[2].  相似文献   

20.
《云南化工》2020,(2):115-116
长期以来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中生代油气勘探工作,受到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其西缘的地质构造带与鄂尔多斯含油气盆地发展改造息息相关。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