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国华  康晓玲 《玻璃》2000,27(3):33-33,36
介绍了钴、铜着色生产蓝灰料玻璃出现异常着色的解决方法。主要涉及铜着色时铜离子随熔制气氛变化而价态(Cu^2+→Cu^+)发生变化,以致在还原气氛时铜着色几乎不起作用而使玻璃呈现近于纯钴着色时的蓝色。  相似文献   

2.
(日本专利昭58一19757) 专利范围 本专利阐述的是: 1.将阳极氧化处理后的铝或铝合金,在含比氢离子离子化倾向小的金属离子的酸性电解液中,用交流或与交流有同等效呆的电流波形进行电解处理,然后在含锡离子的电解着色液中,电解着色处理为特征的着色稳定性优良的铝或铝合金的电解着色法。 2.比氢离子离子化倾向小的金属离子,是铜离子的第1项所述的着色方法。 3.比氢离子离子化倾向小的金属离子,是银离子或金离子的第1项所述的着色方法。 4.酸性电解液中的铜离子浓度是。。能一50克离子/l的第〕项所述的着色方法。 5.酸性电解液中的银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金属离子扩散使玻璃表面着色已有很久历史了。通常使用的有铊、银、铜等或它们的混和离子。实施的方法是将含有上述离子的交换剂粘附在玻璃表面,对玻璃加热使其表面活化,以便交换剂中的着色离子与玻璃中的碱离子进行交换;然后在氧化或还原气氛下处理,使之显色。一般,用铊可得灰~黑,用银可得黄~褐,而铜得的色调变化范围较宽。根据所用铜盐的种类、玻璃的组成以及不同的控制条件可得红色、橙色、黄色、绿色或兰色。用此法着色与用其他表面着色方法的玻璃制品明显不同,没有象用无机或有机溶液热喷涂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在坩埚炉中熔制混合稀土钕、镨、铈和过渡金属锰、铜、钴、镍、钛等着色离子的组合着色玻璃。列举了十个彩色玻璃新品种及其透光曲线:讨论了工艺因素对着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仿制的铜红袖的着色机理。结果表明.在同一配方中,铜红釉的表观色调主要由釉面上的铜离子状态决定,它与烧成制度有关。较理想的铜红釉中铜离子主要以CU+和Cu°形式存在,还与二者的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6.
红色玻璃以其鲜艳的色彩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本文以氯化亚铜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的黏结剂和填充剂,在空气气氛中制备了铜离子扩散红色玻璃。研究发现组成中氯化亚铜、硫酸亚铁、氧化亚锡等对铜离子扩散着色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控制氯化亚铜、硫酸亚铁、氧化亚锡等的用量可以制备出应用广泛的红色玻璃。  相似文献   

7.
信箱     
问:请谈谈用扩散着色法印制玻璃温度计刻度的工艺。 答:用扩散着色法印制玻璃温度计刻度的工艺方法是: 一、玻璃表面扩散着色机理 选用银、铜离子在玻璃表面扩散而产生鲜艳的棕红色,一般是用金属银、铜在玻璃中扩散使玻璃着色。扩散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银、铜在玻璃表面与玻璃中的碱金属进行阳离子交换,交换时必须以它们的盐类引入,同时在配方中加入糊精做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XPS和可见光谱分析的方法确定电浮法玻璃中着色离子(铜)以零价和一价两种形式存在.用TEM观察到了胶体颗粒,胶粒粒径为100~200A,均匀分布.因此,最终对着色起作用的是金属铜胶粒和氧化亚铜胶粒.分别用电子探针和XPS测定了着色离子的深度分布,并对形成这一分布的机理给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铝合金表面着亮黑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锡、铜、镍离子在电解着色条件下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当锡、铜、镍离子共存于电解质溶液中,以交流电作电解电源时,锡、铜将优先于镍沉积于铝合金表面上,形成亮黑色的坚实膜层,电沉积10min,膜层厚度大于4μm。以扫描电镜分析了膜层的表面形貌,用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了膜层的成分及锡、铜在膜层中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利用离子扩散对玻璃进行整体着色和局部着色,虽己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有些机理尚未十分清楚,所以我们进行扩散着色机理的研究,对今后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介绍Cu~0~Cu~(2+)对玻璃着色的影响.由于玻璃的组成和表面组成不同,即使着色剂和处理条件都相同,也得不到同样的效果.以铜盐来说,不论何种铜盐,最终扩散进玻  相似文献   

11.
陶瓷色剂的应用及其最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陶瓷色剂的制备物体显色是由于它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和选择性反射所致。因此 ,凡是经高温烧后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物质 ,都可制成色剂。这种物质分为 2类 :1)形成分子着色和晶体着色的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的化合物。常参与发色的金属元素包括 :钒 (V)、铬(Cr)、锰 (Mn)、铁 (Fe)、镍 (Ni)、钴 (Co)、镨 (Pr)等 ,Ⅰ族A的碱金属 ,Ⅱ族A的碱土金属和硼、铝 ,硅是不发色的元素。作为重要的发色元素大都汇集在第 4周期 ,从原子序数 2 3钒起到原子序数 2 9铜为止。2 )能形成胶体微粒着色的少数过渡金属和贵重金属。如 :铜、银、金…  相似文献   

12.
玻璃的颜色     
1、玻璃带色的原因最早研究的玻璃颜色是由铬、钴、铁、铜等第一过渡元素的离子和金红、硒红等引起的着色.此外,由于放射线比较容易地被利用之后,由晶格缺陷而产生的着色中心以及象硫属化物玻璃那样的半导性玻璃的颜色等,其带色的原因都进行了解释.现归纳如下.①、过渡元素离子的配位体场吸收带②、金属、元素、化合物等的胶体③、基体玻璃组成离子的紫外吸收  相似文献   

13.
以钠硼硅玻璃为基质,引入过渡金属离子为着色剂制备了单一离子着色玻璃和复合离子掺杂黑色玻璃,测定了各玻璃样品的透射光谱。结果表明,不同过渡金属离子对不同波段的太阳光产生吸收,钴铬铜复合离子掺杂黑色玻璃对到达地表的所有太阳光波段的吸收率可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4.
在铁制工艺品上先进行常温化学镀铜然后进行着色处理,获得了效果满意的着色层。讨论了常温化学镀铜与着色处理的工艺规范,简单介绍了化学镀铜的影响因素。该着色工艺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5.
随着应用材料及纳米材料等学科的飞速发展,铜及铜合金的表面着色工艺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铜拉链着黑古铜色,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总结国内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归纳了铜拉链化学着色的工艺流程及黑古铜色着色体系,着重讨论了不同着色体系的着色机理、优缺点,并提出了工艺维护的措施,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硫酸镍槽液中电解着色的阳极氧化膜比不经着色的膜耐蚀性好,这已有数个研究报告发表.但是有人说,在铜盐槽液中着黑色的氧化膜耐蚀性差.据认为"在铜盐槽液中电解着色,铝和阳极氧化膜孔中电沉积的铜发生了接触腐蚀之故".然而铝和铜组合的本身并不是产生腐蚀的直接原因.理由是在铜盐槽液中着成红褐色的彩色膜其耐蚀性并不差.虽然阳极氧化膜孔内析出了金属铜,如果氧化膜的阻挡层没有被破坏的话,也不会发生接触腐蚀.在铜盐槽  相似文献   

17.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镜对铜铬黑颜料元素种类及含量、结晶性能、颜料粒子形貌及分布进行研究,了解3种铜铬黑颜料的微观差异;并将3种颜料应用于色母粒,采用了积分球式测色仪、显微镜,分析了色母粒及其着色制品的着色力、分散性能和遮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恰当的铜铬含量、粒度合适且均匀、结晶性能好可以使铜铬黑颜料在制品中呈现良好的着色性能、分散性能.当制备40%色母粒时,3种铜铬黑颜料若要达到最佳分散性能,其分散剂需要不同质量分数,颜料A需要7%、颜料B需要3%、颜料C需要1%.3种颜料均处于最佳分散性能时,铜铬黑A着色薄膜黑度值最大,样板明度值最小,表明颜料A着色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8.
张艺  彭蕾  李丽  张治华  刘新 《净水技术》2023,(9):132-141
选择油菜籽荚作为吸附柱填料,并将该吸附柱用于水溶液中铜离子处理。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SM)中Box-Behnken design试验对影响吸附柱处理水溶液中铜离子的条件,即铜离子溶液pH、铜离子初始浓度、填料加入量(柱高)进行考察和优化。此外,使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红外扫描、表面电荷测定等方法对吸附铜离子前后填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油菜籽荚填料吸附柱对水溶液中铜离子呈现出较好的处理能力,影响吸附柱对水溶液中铜离子处理效能的条件排序为:铜离子溶液pH>填料加入量(柱高)>铜离子初始浓度。在最优处理条件下,即溶液pH值为5.0、铜离子质量浓度为100 mg/L,使用1.25 g (柱高为11.1 cm)填料的吸附柱对铜离子溶液处理量至少可达400 mL。表征结果显示:使用该吸附柱对铜离子溶液处理过程中,其填料表面发生了钾、钙元素消失,铜元素新增,以及-OH、-C=O、酰胺I、酰胺II基团偏移与电荷改变的现象。说明离子交换、基团络合和静电吸引行为在油菜籽荚填料吸附柱对水溶液中铜离子处理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生产中出现的搪玻璃瓷面颜色异常现象,从搪玻璃的着色离子入手,探讨了瓷面颜色异常的形成机理,认为釉浆PH值升高是影响着色离子着色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钢铁件的耐蚀、耐热及装饰等性能,用电沉积法研究了钢铁表面在硫酸铜溶液中的着色工艺,研究了pH值、电流密度、时间等工艺条件对着色效果的,利用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着色膜的成分。结果表明:钢铁表面在铜盐着色液中能获得多种颜色,着色膜主要成分为铜元素,其发色机理为光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