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晨怡 《华东电力》2012,(2):332-334
通过比较220 kV春申站及其相关各受控站35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发现站内35 kV系统3只消弧线圈均处于欠补偿状态。在对欠补偿的危害进行具体分析的同时,提出2种解决方案,即增加消弧线圈的容量及改为采用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对春申站进行小电阻接地系统改造的建议,并分析了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配电网接地方式改造面临小电阻接地系统同原有的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混合运行的情况,文中以研究混合接地系统运行对原有保护的影响与改进为主要目的,对单相接地故障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实际参数建立混合接地系统模型进行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对单独接地和混合接地系统各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混合运行情况下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侧的接地故障将会引起小电阻接地系统保护误动,最后提出有效的混合接地运行系统零序保护的改进方案。具有很强的工程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蒋琨  李振辉 《广东电力》2001,14(4):38-39,42
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这三种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了讨论,客观地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合场合。提出一种新型的接地方式-可控消弧线圈加接地故障选线跳闸装置,它具有消弧线圈接地的优点,又克服了传统消弧线圈不能连续调节、响应慢的缺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分析长沙地区10 kV配电网现有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及现有的接地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造方案:在长沙重负荷的城区将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造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在城乡结合部仍保留现有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和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加以比较分析,并分别以具有代表性且应用比较广泛的经小电阻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2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得出小电阻接地系统存在有利于限制故障情况下过电压、易于检测故障点、对通讯干扰较大;而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接地电流小、减缓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电磁兼容性好、不利于查找故障线路等优缺点。提出了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有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6.
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苏州供电局组织有关人员到上海、珠海、广州、厦门、大连、沈阳、北京等地对10 kV系统的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1 各单位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1.1 上海地区 上海地区35 kV、10 kV配电系统中性点原由电阻接地改为经消弧线圈接地,现在大部分又改为电阻接地。当中性点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时,在试检线路或对线路分段时,往往会发生另一相接地,导致线路跳闸。 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中,设备仍按不接地系统选择。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保护时间较短,在非金属性单相接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配电网电缆线路增多,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难以有效熄灭接地电弧,且电缆线路故障多为永久性故障,带故障运行易引起事故扩大。对沈阳地区66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将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为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接地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10 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惠蔷  陈校华 《广东电力》2006,19(1):50-52,59
介绍了10kV城市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发展状况,以及两种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给出了电容电流的估算方法。阐述了中性点电阻值、消弧线圈补偿容量的选择方法及零序保护配置和整定要求。针对两种接地方式的不同,指出了在母线接地系统并列运行时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1概述 电力系统按中性点接地方式可分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我国35kV及10kV电力系统大多数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即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相似文献   

10.
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工程计算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 kV配电网中性点采用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关键问题是10 kV母线接地电容电流值的计算是否正确。简要介绍了配电网中的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组成,论述了电容电流工程计算法是判断新建工程项目是否装设小电阻或消弧系统的有效手段,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算法,通过对110 kV变电站10 kV母线电容电流进行现场测量并和计算值对比的实例,分析和验证了该工程计算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0 kV配电网中性点采用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关键问题是10 kV母线接地电容电流值的计算是否正确.简要介绍了配电网中的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组成,论述了电容电流工程计算法是判断新建工程项目是否装设小电阻或消弧系统的有效手段,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算法,通过对110 kV变电站10 kV母线电容电流进行现场测量并和计算值对比的实例,分析和验证了该工程计算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35 kV系统中铁磁谐振过电压频繁发生,对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利用理论分析和EMTP-RV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35 kV系统3种中性点接地方式(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下由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饱和引起的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系统中,只要消弧线圈或小电阻的参数选取合适,能够将中性点位移电压限制在电压三角形内,可有效抑制铁磁谐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静芳 《广东电力》2012,25(10):122-124,129
在分析各种电网接地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小,信号微弱,使得采用消弧线圈接地与小电阻接地并存模式的惠州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为此,提出将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为小电阻接地方式和提高配电变压器保护配置的解决方案,并给出按限制接地故障短路电流、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与继电保护配合3种选择小电阻的方法,以及整改现有配电网保护配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随着10 kV电缆线路占配网线路比例大大增加,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所突显出的种种问题,对柳州市区10 k V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改造,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为小电阻接地方式。介绍改造过程中关于一、二次设备更换、零序TA的接线注意事项,以及接地系统的继电保护及整定等内容。最后举例分析了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前后10 kV系统的运行情况。10 kV系统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提高了城市配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还可解决TV回路的消谐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郑瑜  蒋炯锋 《电气技术》2021,22(2):101-104
本文通过分析一起110kV A变电站因接地变保护误动而导致一段10kV母线失电压的事故,发现了该站在10kV系统中性点改造过程中存在接地变零序电流互感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并提出了将接地变高侧零序保护电流互感器安装在接地变中性点小电阻处的解决方法.该方法能够保证接地变保护不会在消弧线圈补偿时、小电阻投入前误动作,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对10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的改造工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变电站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对10kV小电阻接地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阐述了小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点及合理性;以两座经过10kV小电阻接地系统改造的变电站为例,汇总了其一年半内的10kV线路故障情况,通过对故障时保护动作情况的分析,并将保护动作情况与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对比,对小电阻接地系...  相似文献   

17.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在电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配电网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和小电流接地各种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了比较。针对35kV,10kV不接地系统易出现弧光接地过电压以及老式消弧线圈的固定分级调档满足不了系统频繁变化时随时调谐需要的缺点,提出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的方法,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验,阐述了自动跟踪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结合某地区10kV小电流接地系统改造情况,分析了该地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正确率低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消弧线圈并联中值电阻的方案,并分析了该方案的选线原理.实际的运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准确、快速地选出故障线路.  相似文献   

19.
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系统及中性点经智能消弧线圈+接地故障智能检测装置接地系统(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讨论,客观地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提出在电网建设中应有选择地使用各种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李新永  吴立活 《电力设备》2006,7(2):106-107
我国城乡配电网中,中性点一般采 用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经电阻接 地3种方式。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孤线 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后,系统仍可带故 障运行,这是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优点, 但其故障电流小,使得接地选线的矛盾 较为突出,尤其在消弧线圈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