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产品设计是为了解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人类社会之初,人们只能在自然界中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材料,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工具来维持生存,人与自然的亲近与生俱来。而现代的产品增加了更多的科技化和新材料在其中,在生活方式之上更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为了实现人性的回归,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除了考虑人的舒适和安全需求之外,还要考虑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从而赋予产品其生态美学的意义。本文所阐述的产品的生态美学意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产品的材质、造型和功能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二是通过产品  相似文献   

2.
自然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吸引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从生态美学视角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和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基于生态美学视角对乡村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真正提升其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永恒的主题。迄今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城市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的发展,尤其在城市人们生活中,深切的感受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生态美学正是以在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和人呢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并且对解决当代城市人生存危机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它以整体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宇宙及万物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人的生存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怀与把握,其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态意识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特别是山水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山水画中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6.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简单的说,所谓生态就是自然界万物之间的联系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自然万物都是按其本来面目而存在着.而当将这一纯自然对象与所谓"文明"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本来面目的自然生态就不那么"自然"了.因为"文明"只属于一种存在,那就是"人".由此我们说,生态文明实际上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只有被认为是反映了正当性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可能称其为"生态文明".用庄子的话说,只有当人们在"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篇>)的心态下人与自然,或说天与人的关系才是合乎天地万物之真情真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森林观是我国人民在认识、改造、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季节节律观,是对我国古代生态环境理念和传统森林观的高度概括与理论升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森林观对弘扬我国古代人民热爱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观,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926年陈望道先生的<美学概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初创时期理论探索的重要收获.1927年陈望道同潘菽围绕美的"本质"和"特质"的区别的学术论争,对当代美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美学概论>以美感而非"美的本质"为研究重心的理论架构方式,是1920年代中国美学具有共性的一个特征,而陈望道将美学作为"说明科学"而非"哲学"的研究领域的学科建构思路,则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路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是当代美学值得探索的一条理论道路.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主义"为核心内容,研究低碳经济的生态伦理思想,培养人们的低碳经济意识,实现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定位,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形成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伦理规则;低碳经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其生态伦理思想必然以人性论和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一个具有女性意识和生态意识的作家.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她的长篇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分析小说中父权制度瓦解下的男性女性形象和人把自然他者化后的环境问题,指明玛拉丹恩之旅其实就是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二元时立模式的瓦解之旅,而旅途的终点就是和谐的精神家因.这对于现代社会里如何构建人与自然、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舞台上,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原则和政治批评立场,表现了明显的文化政治诗学特色,引起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文化政治批评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神的赓续和弘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的自然观,以开阔的整体性的眼光,将自然看作生生不息的和谐的系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源,各有其内在价值,人类不能以优越者自居、主宰者自命,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性依据.我们必须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塑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界,又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意识到人与自然、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更加突出地位这一新的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斯奈德是最丰富、最深刻的生态作家之一.其作品充满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不仅揭示并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生态危机,从哲学层面提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认识,更重要的是他努力发掘了这些危机的根源:认识论上的"二元对立"、人类的"过度欲望"和"人口过度膨胀",这为找到解决危机的途径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冲破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价值局限,通过生态文明的意识教育,生态文明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生态脆弱区是我国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从生态脆弱区的特征和存在的生态问题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立法对生态脆弱区的调整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制定一部"生态脆弱区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人类社会面临可怕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威胁.因此我们只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基于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的目标下,在对九江沙河、南昌进贤、萍乡排上、上饶万年等10个地区调研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绿色供应链进行描述和梳理,并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绿色供应链模型.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它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在确认人类发展权利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自然环境的变化,保证自然界的长期、持续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生态系统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