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供一种适用于工厂快速测定高含氢硅油产品中含氢量的简易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含氢硅油中的Si-H键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产氢气,通过准确测定所产生的气体体积数,再折算成每克产生的气体体积数与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的已知含氢量的高含氢硅油(标样)的每克体积数比对,从而快速判定测定样品含氢量。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20年来含氢硅油的研究成果,对全含氢硅油和部分含氢硅油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分析及比较。展望了含氢硅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高含氢硅油调聚法制备低含氢硅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高含氢硅油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调聚反应制备低含氢硅油.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原料配比等对单体转化率、产物折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浓硫酸为催化剂时,反应温度为26℃,反应时间控制在8 h为宜;在含氢量保持不变的的情况下,随着六甲基二硅氧烷(MM)用量的增加,低含氢硅油摩尔质量降低,其折射率随之降低;MM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活性氢量分数的提高,低含氢硅油的折射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高含氢硅油是在金属盐类催化剂作用下,低温可交联成膜,在各种物质表面形成防水膜,可作为石膏、织物、玻璃、陶瓷、纸张、皮革、金属、水泥、大理石等各种材料的防水剂,尤其是织物的防水。高含氢硅油是由甲基含氢硅油乳液与甲基羟基硅油乳液共用,能防水又可保持织物的透气性并能提高织物的撕裂强度、磨擦强度和防污性,改善织物的手感和缝合性能。另外,用作纸张的防粘隔离剂和交联剂。制定本企业标准有利于202高含氢硅油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5.
姚成  张骥红 《化学世界》1993,34(9):443-445
本文利用含氢硅油中Si-H键在2150cm~(-1)处的吸收峰,建立了红外光谱法测定含氢硅油中含氢量的方法,用于工业含氢硅油、合成匀泡剂和亲水型有机硅织物整理剂等的含氢量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对含氢硅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凝胶物进行了分离、检测,确定了该凝胶物为含有部分T链节的支链状含氢聚硅氧烷包裹摩尔质量较低的含氢聚硅氧烷构成,且支链含氢聚硅氧烷中含部分羟基。凝胶物中羟基的残余可能是高分子缠绕现象造成的,支链含氢聚硅氧烷的形成原因可能是甲基氢二氯硅烷水解过程中生成长链高分子产物,或Si—H键断裂形成支链含氢聚硅氧烷,包裹了低摩尔质量线性含氢聚硅氧烷。  相似文献   

7.
胡耿源  孙家增 《精细化工》1991,8(4):45-48,40
采用90MH_z-~1H-NMR、90MH_z-~(29)Si-NMR和270 MH_z-NMR分别测定了羟基硅油中羟基、含氢硅油中的Si-H键以及特种含砖聚醚中硅油平均聚合度、链节数、分子量以及含硅聚醚的分子量。其结果和化学方法及红外光谱法比较,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含氢硅油固化剂的固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登海  陈功 《粘接》2011,(6):69-70
研究了甲基含氢硅油和乙基舍氢硅油的不同用量、不同固化温度对乙烯基甲基苯基硅油固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甲基含氢硅油作为固化剂使用时,活性高,但是条件控制不当时易导致固化不均匀,其使用性能没有乙基含氢硅油稳定.  相似文献   

9.
含氢硅油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硫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几种不同分子结构的低含氢硅油作为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交联剂,采用橡胶加工分析仪系统考察了含氢硅油的活性氢质量分数、分子结构中S—iH基的数量及分布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硫化过程和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含氢硅油中活性氢质量分数的提高,硅橡胶的硫化速率加快,模量和硬度增加,较佳活性氢质量分数为0.3%~0.5%;随含氢硅油分子中S—iH基数量的增加,硅橡胶的硫化速率先加快而后稍有减慢,模量和硬度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较佳S—iH基数量为10个左右;活性氢封端的低含氢硅油具有相对高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0.
在氯碱生产工艺中,对液氯液化尾气的含氢量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一般要求氯中含氢小于4%,以保证生产的安全;但用传统的双球吸收法却很难测定出尾气中实际气体成份的精确值,测出的含量往往是氯含量偏高、氢含量偏低.测定过程受光线的影响甚大,据统计白天测定误差最大可达78.9%;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少厂家仍是凭经验进行控制,给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威胁,为此必须寻找合适的检测方法对氯中含氢进行精确测定.  相似文献   

11.
甲基含氢硅油表面改性无卤膨胀阻燃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基含氢硅油与无卤膨胀型阻燃剂混合处理后,对聚丙烯材料进行阻燃改性,通过测试材料的拉伸强度,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氧指数,燃烧级数,热重分析和疏水保持率,并且利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处理测试数据,研究甲基含氢硅油的加入对阻燃剂及阻燃改性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含氢硅油的加入可以增加材料的韧性,降低材料的拉伸强度,显著提高处理后阻燃剂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12.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含氢硅油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钯作催化剂,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含氢硅油接枝聚合物,并用FTIR、NMR、GPC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H键可与C=C键发生加成反应,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可以接枝到含氢硅油上。  相似文献   

13.
甲基含氢硅油对喷雾干燥磷铵灭火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球形空心超细NH4H2PO4灭火粉,并添加甲基含氢硅油乳液、氟碳表面活性剂FK-510对粉体进行原位改性,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甲基含氢硅油对NH4H2PO4灭火粉的疏水性、表面元素、表面形貌、分散性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甲基含氢硅油及FK-510迁移聚集于颗粒表面,且FK-510位于最外层而甲基含氢硅油位于次外层,明显提高灭火粉疏水性;添加甲基含氢硅油明显改善了粉体分散性,当硅油添加量为NH4H2PO4质量的3%时,所得产品疏水性、分散性和球形度良好,活化指数提高到93.7%.  相似文献   

14.
三苯基硅醇与含氢硅油脱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三苯基硅醇与含氢硅油的脱氢反应,用FTIR、1H NMR谱、29Si NMR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三苯基硅醇和含氢硅油在辛酸亚锡或氯铂酸催化下均可发生脱氢反应,相比而言,氯铂酸是较好的催化剂;当三苯基硅醇与含氢硅油的质量比不大于2.20时,在110 ℃下反应2 h后,三苯基硅醇可完全反应.  相似文献   

15.
LED封装用甲基苯基含氢硅油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林咏  刘彦军 《粘接》2013,(11):49-52
以甲基苯基环四硅氧烷(D4^ph)为单体,含氢双封头(MMH)为封端剂,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通过开环聚合的方法制备了LED封装用甲基苯基含氢硅油。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含氢硅油黏度的影响,及甲基苯基环四硅氧烷含量对含氢硅油折射率和黏度的影响。进行了^1H—NMR、红外光谱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能显著影响硅油的黏度;苯基摩尔分数越高,折射率也越大。最佳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10h。以此方法合成的含氢硅油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折射率1.54,透光率95%的LED灌封胶,适合用于LED封装。  相似文献   

16.
在有机硅生产过程中,副产物一甲基二氯硅烷回收再利用方法大多数为与三甲基一氯硅烷经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水解反应,水解后的酸性含氢硅油再经过沉降、中和、调聚,脱出低分子物、压滤等工序制备二甲基高含氢硅油。从调整原材料一甲基二氯硅烷与三甲基一氯硅烷的比例、水解过程中的反应温度、轻质纯碱及小苏打的投入比例、反应温度以及活性白土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入手,介绍了有机硅行业中二甲基高含氢硅油制备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在保障二甲基高含氢硅油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含氢硅油在制备接枝、嵌段、网络共聚物等方面的应用,概述了含氢硅油在制备乳化剂、消泡剂、柔软剂、农用助剂、日化助剂、涂料添加剂、仿生超疏水界面及硅橡胶等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甲基含氢硅油中活泼氢链节百分数的计算及其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芳  吴志勇 《化学世界》1994,35(8):424-425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甲基含氢硅油中活泼氢链节百分数的计算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用气相色谱法验证了此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聚醚改性硅油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六水合氯铂酸为催化剂,烯丙基聚醚(F-6)与含氢硅油为原料,在无溶剂甲苯的条件下,加热反应生成聚醚改性硅油,通过测定硅氢键的残余量来计算反应的转化率。分别研究了催化剂量、温度、烯丙基聚醚(F-6)与含氢硅油的物质的量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的质量分数为1.5×10-5,温度120℃,n(聚醚)∶n(硅油)=1.20∶1.00。实验表明,合成的聚醚改性硅油可以有效降低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溶液(As)树脂的表面张力,使其由30.4mN/m降到27.0mN/m。  相似文献   

20.
DL—丙交酯与甲基含氢硅油共聚反应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琼芳  董明 《江西化工》2001,5(4):64-66
研究了丙交酯与含氢硅油在辛酸亚锡催化下的共聚反应,对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对共聚物得率的影响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