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文化大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处边疆资金匮乏,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的到效的开发。对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产业投资体系现状进行分析,找到体系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使国内外各类资金顺利的进入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加快黑龙江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2.
平泉市食用菌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链条完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主题农业旅游资源,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立足平泉市的食用菌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食用菌产业旅游的优势条件,恰当处理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合理配置产业要素。围绕开发食用菌主题产业旅游,提出建立产业生态博物馆的顶层设计,深挖产业文化内涵,广泛营销主题旅游,设置体验活动、研发旅游购物品、开发主题餐饮,实现食用菌特色产业的业态拓展、链条延伸、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白酒旅游是近年来在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双力驱动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在众多白酒企业、白酒产区政府、白酒消费者及酒文化爱好者的合力推动下,白酒旅游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业界与学界对白酒旅游资源及其评价体系仍缺乏深入的研究,致使白酒旅游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标准。该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白酒旅游资源的资源价值、资源特性及开发条件三个方面,选取白酒旅游资源的27个指标,构建了白酒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并选取贵州省仁怀市进行实际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仁怀市具备丰富的白酒旅游资源,且资源价值、资源特性和开发条件都有上佳的表现,适合发展白酒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志国  张春芝 《酿酒科技》2011,(7):126-128,135
对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气候资源、交通资源以及旅游景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现状,对其葡萄酒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①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特征明显,优势突出,具有极好的开发葡萄酒旅游的潜力;②贺兰山东麓地区各种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西北特色,开发葡萄酒旅游业基础良好;③通过与生态、教育、旅游结合,强化基础设施,必然能将贺兰山东麓地区的葡萄酒旅游事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载体,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动力机制。通过分析葡萄酒产业生成动力体系,提出了生态资本、组织资本和文化资本是葡萄酒产业集群动力新源,并结合甘肃葡萄酒产业动力源分析,提出了促进甘肃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形成科学的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体系是促进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资源的本质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普遍具有的文化内涵是其旅游吸引力和价值形成的基础。对工业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应以资源价值特征为基础,明确资源开发导向,重视旅游活动特征、市场运作条件和绿色化趋势。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体验价值、市场潜力、旅游要素、支撑条件和环境友好五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以川酒工业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价,并提出了深入挖掘独特文化内涵、融入全域旅游体系、实施差异化错位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评价葡萄酒旅游资源是葡萄酒旅游开发的前提。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从葡萄酒资源价值、葡萄酒旅游环境氛围和开发建设条件三个方面,选取葡萄及葡萄酒资源丰度、历史文化价值等16个指标,构建烟台葡萄酒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烟台葡萄酒旅游资源综合评分为74.926,资源质量总体较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烟台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
知识流动对纺织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福茂  丁祥海 《纺织学报》2010,31(1):138-144
基于对某纺织产业集群的问卷调查结果,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产业集聚、知识流动和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做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知识流动在产业集聚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集群企业间的纵向合作对知识流动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正向影响尤为显著,纺织产业集群的资源分享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集群企业的产业链地位对于上述路径关系具有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巍 《粮油加工》2009,(11):101-104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绥化市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绥化市绿色食品产业的战略与其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走出具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环境及政策环境良好,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前景良好。海南省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时,需要重点打造体育旅游品牌,增强文化附加价值,重点开发民族体育资源等。因此,海南省有必要做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工作。文中以海南省体育旅游优势为着手点,分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提高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质量的措施,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倩 《丝绸》2013,50(4):72-75
浙江淳安县蚕桑丝绸业历史久远,蚕丝文化底蕴深厚。通过阐述分析了淳安蚕丝产业的优势,并对开发淳安蚕业与发展千岛湖旅游业融合的旅游资源、市场环境和区位条件等情况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将发展蚕桑业产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将蚕桑文化嫁接到千岛湖旅游业,开发蚕丝展示馆、蚕丝文化乡村游、蚕丝文化特色街等模式,从而使蚕丝文化紧密地融合于千岛湖旅游业,丰富了千岛湖旅游的文化内涵,达到既促进蚕丝产业的发展,又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的目的,必将推动淳安县蚕丝产业和千岛湖旅游业相互促进,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针对陕西延川县的现有资源和文化内涵进行设计,以红色文化为指引,以农业开发为特色,创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松 《西部皮革》2013,(13):26-31
温州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依托温州鞋革产业,积极打造中职学校鞋类专业品牌,充分发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技术研发、服务社会、文化传承职能的作用,利用各种竞争优势和优质资源,打造中职鞋类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体,在中职鞋类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的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但经济欠发达,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而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具有人才、资金与技术上的优势,但却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开发优势资源、成立敦煌品牌促进委员会,充分利用已有的敦煌艺术资源,争取国家支持西部经济的重大项目,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产学联盟以及创建敦煌国际品牌产业链等,将西部文化资源与东部的产业结合,可为东部地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协同是创建企业群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企业群难以实现协同的最大原因是实现协同的组织成本过于高昂.企业的资源有实体资产和隐性资产.企业如何使这些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在企业的产品开发体系中协同助力呢?产品开发协作体系有利于集聚和整合行业创新资源,引导资源共享,打造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我国纺织产品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开发读者资源,对于增加图书馆的竞争优势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探索了高校图书馆开发和管理读者资源的理论思考和实践。针对高校读者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支持龙头企业和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这将融合校企优势资源,结合产业发展及教学育人要求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1]。产业学院是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段卓冉  曲洪建 《丝绸》2020,57(2):47-54
为剖析服装产业集群价值创造机理,运用扎根理论,建立40个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子范畴,主轴编码提炼出区域产业优势、成长环境优势、竞争合作优势、动态创新优势和网络结构优势5个主范畴。结合文献分析,构建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与协同度对价值创造影响的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服装产业集群5个竞争优势对集群价值创造有显著影响,协同在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对集群价值创造的影响中介效应显著。从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影响要素角度提出建议,通过优势协同实现服装产业集群价值提升并推动中国服装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为资源丰富、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性强、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迅速等;劣势为定位不清晰、资源分配不合理、缺少专业性人才等;机遇为国家政策的支持、体育旅游的消费持续增长等;威胁为市场竞争激烈、开发难度大、风险体系不够健全等。建议: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优化资源形成特色性体育旅游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安全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优势,同时更取决于企业意识形态与企业文化的优势。每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着眼于长远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