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地下介质通常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导致常规速度分析及动、静校正难以拉平地震同相轴,常规处理后的地震道集仍然存在剩余时差,这是AVO属性分析和叠前反演常遇到的难题。基于形状上下文(SC)和动态时间规整(DTW),提出了一种新的叠前道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基于SC-DTW的叠前道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对地震波形畸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消除叠前地震道的剩余时差;处理后的地震同相轴波形连续,振幅特征未改变,可以提高AVO属性分析、叠前反演等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准确性。该方法利用叠前道集内各地震道波形的相似性,优选出参考道,并在计算时窗内将道集中的每一道都与参考道进行SC-DTW计算,求取其动态规整路径,进行剩余时差校正,因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沙漠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原始资料品质差,静校正问题已成为制约地震数据处理成果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现有的静校正方法已不能适应该复杂沙漠地区的实际情况,必须研究新的方法.本文首先对野外低速带资料进行改进和应用,采用沙丘曲线法、折射静校正法及剩余静校正等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3.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的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很强,有效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问题严重,使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见效。本文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应用于折射波资料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将该方法应用于信噪比较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奏效的复杂地表区,获得良好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 ,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 ,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 ,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CRS叠加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CRS叠加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新进展——静校正和叠加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 6 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 ,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 ,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第6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新进展--静校正和叠加成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第6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1.
分偏移距动校正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鑫  陈新荣 《石油物探》2003,42(2):212-214
动校正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的动校正方法一般都忽略了偏移距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致使动校正结果不尽如人意 ;同时也影响了静校正的结果 ,使动、静校正后的地震道集内还存在着动、静态时移 ,从而影响资料的叠加和偏移成像。分偏移距动校正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偏移距对速度响应的差异 ,计算并消除这种差异所造成的CMP道集内的剩余时差 ,使同相轴的连续性和平滑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为消除山区地震资料中的剩余静态时差,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初至波在动校前自动计算剩余静校正量(或静校正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在动校前的共炮点(CSP)道集上进行,也可在CDP道集上完成。该方法的优点是实现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计算速度快,且不受动校误差的影响。对平原地区浅层地震资料的处理表明,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海洋拖缆地震数据采集中,当震源激发后,检波器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拖缆一直在运动,检波器位置的移动会造成地震反射旅行时误差,影响后续地震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同时降低时移地震资料匹配精度。为此,提出了一种校正检波器移动引起的旅行时误差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炮检距、船速和叠加速度计算检波器移动造成的旅行时误差,得到的校正时差是时变的,与炮检距和船速成正比,与叠加速度的平方成反比。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检波器移动时差校正可以改善动校正后CMP道集的拉平程度,提高速度谱的聚焦度,同时为后续地震数据处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树林  高磊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3):407-410,500,326,327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求取准确的速度非常困难,速度误差带来的剩余正常时差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将剩余正常时差转换为速度误差的函数,采用多时窗分别对旅行时进行分解,可以获取不同时窗内的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和速度误差值。在获得速度误差后,分别用到相对应的时窗数据中,完成剩余动校正,再将剩余静校正量用于此数据,完成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处理。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法是解决复杂区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动校拉伸现象会影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AVO分析,而常规的动校拉伸校正方法会破坏原始地震资料的振幅变化信息,破坏AVO效应。本文利用匹配滤波算法,可以有效消除动校正拉伸现象,使同相轴更连续,消除常规NMO引起的频率降低现象,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而且可以有效保留原始地震资料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信息。该算法不需要已知地震子波,适合任何炮检距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