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1987年上海建立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后,又相继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全国各地建立了TACS系统;1994年又相继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地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系统容量,业务适应及通信质量上已不能满足要求。本文浅谈一下已商用的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业务、运营及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不扩大,用 对通信的要求也来越高。由于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跟不上迅速增长的用户需求,发展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平 《今日电子》1996,(8):26-28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不过十多年,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随着移动业务量的激增,模拟网络面临着容量不足的压力;此外,计算机和数据终端的广泛应用,非话业务迅速增多,模拟系统更不适应当前及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八十年代中期,数字蜂窝系统的研究开发受到重视,目标是建立一种频谱利用率更高、通信容量更大和服务能力更强的新型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4.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陶桐森一、发展的背景与现状随着高科技的开拓与创新,模拟蜂窝通信系统正在全面走向数字化。其原因之一在于综合业务数字网已开始投入商用.原因之二是模拟蜂窝系统开始暴露出它的弱点:如容量受限,在有些地方已不敷使用...  相似文献   

5.
法国的移动通信业务孙玉奎法国的移动通信业务包括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及使用信用卡和电话卡打的公用电话,即用户在其固定场所以外的通信或收信都属移动通信业务。下面介绍法国电信公司运营的移动通信业务。一、RC2000蜂窝模拟电话业务RC2000有公用移动电话业...  相似文献   

6.
第一、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针对传统的话音和低速率数据业务的系统。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图象、话音、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业务和高速率数据业务的业务量将超过传统的业务量。因此现在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用户的业务需求,而且随着用户数量的猛增,也将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容量的发展需要。另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公共陆地网传输的许多业务,也将与移动通信系统接口。所以对于新一代的移动和个人通信系统即第三代和个人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日益成为电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八五年期间我国公用移动通信发展取得显着成就;在阿络规模和通信能力上,模拟,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已分别达到678.87万户,117.8万户。目前我国移动通信阿已覆盖大部分乡镇。继国家公用模拟移动电话摩托罗拉和爱立信两系统于今年元月15日实现互联后,用户数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截止到今年4月底统计,全国模拟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413.1万户。  相似文献   

8.
1.前言 移动通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伺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系统已发展到第二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采用FDMA方式的模拟蜂窝系统,如AMPS,TACS等,其缺点是容量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要,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TDMA或CDMA为主的数字蜂窝系  相似文献   

9.
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众多复杂的技术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更充分地使用有限的、宝贵的频率资源以及实现更高密度的全球活动通信.至今,移动通信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其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密度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的各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按目前通行的概念是宽带多媒体蜂窝系统.根据ITU的众多要求,它采用频率效率更高的体制,能提供高质量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实现全球覆盖.在技术上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并无重大改变.属于平滑过渡,因此也就有了"二代半"等说法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前,移动通信在通信领域的发展最快。扩频技术的引入使通信系统的容量大大增加,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使得在有限的无线电频带中能够提供更多的业务。扩频技术应用在蜂窝与多用户个人通信系统中便是码分多址(CDMA)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一、 移动通信及发展概述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通信的质量和业务范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希望不仅能在不同地方进行通话,而且还能开展数据、传真、图像等非话业务的服务。而移动通信发展的最终目标正是为了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 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是第1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典型代表为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系统等,采用模拟调制和频分复用(FDM)技术,其通信网采用模拟信令,可提供区域话音业务,工作频段在1GHz以下。其缺点是容量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介绍CDMA、TDMA和FDMA这三种移动通信多址方式的差异,并介绍目前在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中,使用直接序列扩谱(DS-SS)CDMA的基本原理,在上述基础上简单介绍目前市场推出的窄带CDMA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并探讨其容量、分析功率控制对容量的关系,最后,介绍CDMA蜂窝移动电话的自然属性,它对增加容量,提高通信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一些好处。  相似文献   

13.
移动通信基站覆盖区边缘通信质量的分析荆沙市移动通信局赵跃进移动通信业务在我国尚属新兴业务,近几年在全国各地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随着用户日益增多,用户分布的区域不断扩大,用户对提高移动通信质量的要求愈加强烈。各地蜂窝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其潜在的...  相似文献   

14.
许爱装 《移动通信》1994,18(6):12-16
移动通信业务量的迅速增加,使得模拟移动通信的容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能接入公众电话交换网络(PSTN)或综合业务数字网络(ISDN)已成为移动通信广大用户的普遍要求.第一代移动通信所采用的模拟技术也日益显得无法满足更先进功能的需要.数字化系统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支持多种通信业务、成本低、设备小巧等优点,它将取代模拟系统,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数字化移动通信的最新发展情况,并介绍其技术的先进性及有关例子.  相似文献   

15.
移动通信已经历了两代的发展,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使用频分多址接入方式(以TACS、AMPS制为代表),使用900MHz频段,其业务单一(提供区域性的话音业务),频率利用率低,用户容量有限,不能实现国际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用数字调制技术,采用TDMA/FDMA或CDMA/FDMA混合方式接入。它比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有明显的优势,但随着全球信息传输范围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希望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为任何人提供话音、图像、数据的多媒体业务,显然第二代移动通信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因而以提供全球多媒体  相似文献   

16.
木子 《今日电子》1996,(12):34-38,49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特别是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在伍球的迅猛发展、个人通信成为通信,电子,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几种主要类型的现状与发展概况,同时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的终极目标-个人通信系统的与发展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移动通信发展迅速,可用的无线频谱资源不断上移,无线信号的衰减愈发严重,小区半径不断缩小。随着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蜂窝通信体制受到限制。这主要表现在:小区半径的不断缩小意味着基站密度增大,网络建设的成本增高。同时,频繁的越区切换造成空中资源浪费,频谱效率也因此降低。所以,研究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突破传统蜂窝体制的限制,以获取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大的系统容量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李锋 《电信技术》1995,(4):32-35
蜂窝移动通信扩容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李锋自我国引进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来,移动业务飞速增长,许多地市在Ⅰ期工程刚完工便马上进行Ⅱ期甚至Ⅲ期的扩容工程,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移动通信设备的引进,是由各个城市的电信部门自己投资。在Ⅰ期工...  相似文献   

19.
李潇  曲明 《通信工程》1998,(4):16-19
现行运营的数字蜂窝移动系统中,以GSM蜂窝移动系统为主。近年来,随着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移动通信用户的增多和业务种类需求的多样化,国际电联(ITU)已着手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IMT-2000)技术标准进行研究,目前.在15个提交给ITU的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RTT)标准的系统具有接通率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无线接入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移动终端的不断小型化,以数字蜂窝、无绳电话、寻呼以及卫星通信等为代表的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迅速发展,目前已能提供多种业务,并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从本质上看,它们只能提供终端对终端的移动通信业务,而不是个人对个人的通信。针对这一情况,世界上在发展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时,提出了一种个人移动通信的概念:即由无线接入提供的终端移动能力、基于个人号码的个人移动性以及由个人业务环境所管理的业务移动性的综合,以保证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的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关于第3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