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类型、构造单元和构造带3个层次深入分析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中西部主要发育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4种前陆盆地,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与油气聚集模式决定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的差异。前陆盆地发育冲断带、前渊、斜坡带和隆起带等构造单元,不同构造单元在烃源岩发育与演化、圈闭类型及成藏过程、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前陆冲断带是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构造单元,烃源岩与储盖组合、构造特征及保存条件是其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冲断带断层、盖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分带、分段特征和富集规律,指示着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部位及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过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盆地充填和构造变形特征,可将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划分为早衰型、改造型和叠加型。早衰型、改造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前陆盆地烃源岩、储盖组合等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而晚期前陆发育对西部改造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烃源岩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正是由于中国中西部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成藏过程。燕山晚期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如川西前陆盆地)最主要的成藏期,喜山晚期主要表现为天然气藏的调整、定型;喜山晚期是改造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油气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如准南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山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3类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中国中西部发育3种不同的前陆盆地系统组合类型.即叠加型前陆盆地(冲断带)、早期型前陆盆地和晚期型前陆盆地(冲断带),它们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时期、成藏后的改造作用以及油气有利勘探部位均有不同。叠加型前陆盆地主要发育早期前陆盆地和两期前陆盆地之间的拗(断)陷湖盆两大套烃源岩.多期成藏,以晚期成藏为主;早期型前陆盆地主要烃源岩发育与前陆同期,油气成藏时期相对较早;晚期型前陆盆地只发育再生前陆期之前的拗(断)陷湖相和湖沼相烃源岩,以晚期成藏为特征。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潜力取决于冲断带与烃源灶的匹配关系和冲断带上覆盖层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是剖析中西部地区盆-山耦合关系、盆地成因及造山带演化的关键地段,又是中国油气工业的摇篮,并将在"西气东输"工程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重要作用.对控制盆地形成及制约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前陆冲断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往往经历2~3个形成时期,晚期改造强烈.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多期次多层次冲断推覆,前陆基底卷入型构造和叠加构造样式较为普遍,以叠瓦冲断带和构造楔为基础,形成了10种独特的地质结构类型.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油气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将是我国陆上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建议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随欧亚大陆的增生而经历了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旋回及多幕次的构造运动,其中喜马拉雅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天山两侧、昆仑山北侧等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最终定型。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历史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主要发育以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和泥质岩为主的陆相烃源岩;长期的生排烃历史和晚期定型的构造圈闭决定了其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而后期保存条件好、优质盖层发育的区带为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勘探上既要借鉴国外相似领域的勘探经验,更应加强中国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的理论探索和相应的配套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 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中国中西部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指出燕 山期及之前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准西北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川西)最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喜 山期则主要表现为早衰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保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调整和定型;喜 山晚期是新生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准南 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山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前陆盆地结构单元与油气成藏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成藏研究中, 前陆盆地可以划分为前陆褶皱冲断带、前渊坳陷带、斜坡带和前缘隆起带等4个结构单元。为揭示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不同结构单元之间油气聚集的差异性, 通过对烃源岩、储集岩、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等主要成藏要素的分析, 从前陆盆地系统各结构单元讨论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 认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受控于盆地结构、油气成藏与盆地结构单元相响应。在前陆盆地系统结构单元正确划分的基础之上, 综合分析不同结构单元成盆期前和成盆期沉积体系的成藏特征, 是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对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还必须重点考虑后期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讨论川西(四川盆地西部)、柴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和准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指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聚集、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认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最重要的两大成藏期,一是燕山期及其之前的油气成藏期,主要是中部周缘前陆盆地和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和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聚集期;二是喜山晚期,主要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油气成藏和中部周缘前陆盆地的油气调整期,其中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是中西部前陆盆地主要的烃源岩,而喜山晚期冲断作用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圈闭与前陆发育时巨厚沉积造成的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排烃过程相匹配。此外还讨论了前陆盆地中的古构造(背景)在油气聚集中的重要作用和早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再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在油气相态及成因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环青藏高原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相继发现了克拉玛依、克拉2、英东、中坝、白马庙等大型油气田。深入对比分析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总结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领域:沿走向,前陆冲断带一般划分为3个大的构造段,中段位于生烃中心,油气富集;从山前到盆内,前陆冲断带划分为山前推覆带、下盘掩伏带、盆内晚期构造带3个油气富集区带,山前推覆带稳定区继承性古构造油气富集,下盘掩伏带和盆内晚期构造带油气近源、近断裂成藏,深层油气富集;前陆冲断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除此之外,山前推覆带发育基岩风化壳、不整合遮挡等地层油气藏,盆内晚期构造带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根据前陆冲断带中段和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对三大勘探领域的认识,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勘探现状,明确下一步勘探领域为南缘中段齐古断褶带及乌奎背斜带下部组合。  相似文献   

10.
复合大陆内部的山前冲断特征及其结构分带研究是探索山前带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的有效方法。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山前带深部地质结构与沉积盖层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认为陆内山前冲断变形受控于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复合陆块空间几何形态与位置。复合陆内山前冲断是在板块边缘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由造山楔向盆地方向沿不同深度的滑脱层发生阶梯式拆离冲断引起的构造形变。基于此认识,建立了以"主滑脱层深度为主、兼顾变形样式"为原则的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4分带模式,即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由古造山带向盆地依次划分出厚皮带、过渡带、薄皮带,其中过渡带又可划分为过渡Ⅰ带和Ⅱ带。变形带在变形构造层、构造样式、断层破裂机制、褶皱方式、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学模式等方面均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陆内冲断变形带结构类型与油气聚集成藏有明显的关联响应:规模油气发现主要分布在过渡带;过渡Ⅰ带多为残留或调整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具有边聚集、边调整的特点,带内前缘油气相对富集;过渡Ⅱ带以晚期成藏为主,断裂形态及其与盖层的匹配样式是油气成藏富集的关键,带内中部是油气富集相对有利部位。中西部山前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转换的过渡部位是山前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与勘探部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地表、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成像品质普遍较差。针对复杂前陆冲断带的断层相关褶皱,提出了一种在构造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地区褶皱的定量构造建模方法,即应用地震波动方程正演、平衡地质剖面数值模拟、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分步骤求取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参数,建立最终的定量化构造模型,从构造变形量、变形机制、变形时间和变形过程4个方面揭示构造变形特征。应用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背斜进行定量化建模,确定独山子背斜几何学与运动学构造参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逆冲带构造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塔里木盆地在叠合复合盆地构造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育了三期、四个逆冲带,即志留泥盆纪的塔里木南部逆冲带,二叠纪的塔里木北部逆冲-走滑带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库车逆冲带和塔西南逆冲带。对上述塔里木盆地逆冲带分布和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各逆冲带构造基本特征,探讨了逆冲带与油气的关系,并认为塔里木盆地目前已发现或探明的油气田(藏)大多数与这三期古今逆冲带(含前缘隆起)有关,塔里木盆地逆冲带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弧形冲断体系构造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分布、重力、磁力、地震、CEMP 多种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构造带由六盘山弧形冲断体系和桌子山-贺兰山冲断体系组成,它们是互为独立的冲断推覆构造; 明确指出,六盘山弧形冲断体系为祁连地体拼贴到华北陆缘地体(鄂尔多斯地块西部) 之上的冲断推覆构造,具有独特的双层地体叠置结构。主张将华北地台的西界移至中卫-海原-宝鸡一线,并推断六盘山盆地深部发育华北地台的基底和古生界的盖层。这为在鄂尔多斯盆地以外地区勘探和鄂尔多斯盆地类似的古生界天然气赋存层系提供了线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是扬子板块边缘向西俯冲消减发生弧(陆)-陆碰撞形成造山带且在其前缘形成褶皱-冲断带并向川西地区逆冲推覆的结果,属于周缘前陆盆地。其经历了大地构造环境由伸展到挤压的复杂演化过程,沉积了巨厚的以陆相沉积为主的须家河组地层,形成了独特的平面和纵向上的沉积充填特征,即平面上由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强烈使得造山带前缘大幅度挠曲沉降与克拉通边缘低幅稳定沉降形成的逆冲前缘陡坡充填和克拉通边缘缓坡充填的分异,纵向上则由于构造活动具活跃和平静交替的幕式特征,形成须一、须三、须五段以滨浅湖细粒为主的沉积和须二、须四、须六段厚层大面积砂岩交替充填形成的砂泥交互的"三明治"式的多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5.
准南地区前陆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南地区前陆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始于约24Ma,主要形成于10Ma以来,在此期间,前陆冲断带持续扩展,形成现今地表可见的三排褶皱冲断带,其中二、三构造带主要形成于近3Ma以来。准南冲断带晚新生代以来的变形强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弱,变形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接近现今,其中,齐古—喀拉扎地区的构造变形较弱,向两侧变形有所增强。准南前陆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显示,冲断带前缘、推覆体下盘和隐伏背斜及具有早期构造背景、晚期构造变形较弱的构造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但二、三排构造带的构造形成时间较晚,可能是其油气丰度的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甫沙-克里阳地区位于西昆仑山弧形构造带的东段,是研究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变形特征的关键区域。在详细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完成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对甫沙-克里阳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自南向北由甫沙、柯克亚和固满-合什塔格3排构造带组成,其中甫沙构造带的结构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差异;3排构造带变形时间由南向北变新,冲断带表现为“前展式”的变形,同一排构造带的变形存在着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研究区新生代总缩短量为54.5km,缩短率为35.9%;新生代构造变形对研究区的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甫沙构造带的深层构造是下一步最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