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Planning》2019,(8)
沈从文作为研究现代文学绕不开的一位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刻画了诸多男性形象,本文重点讨论其笔下"白脸长身"的男子形象。以沈从文的《龙朱》、《神巫之爱》、《媚金、豹子和那羊》为例,从有距离感的民族文化、生命的孤独性和建构人性小庙的期望三个方面来研究这一类形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8)
国人持续抵制日货的活动饱含着对日本这一具有历史侵略性民族的既有"成见",而这种成见的根深蒂固,除了历史原因外,大众媒介所建构的日本"侵略者"形象也加强了人们对日本国家形象的成见。相应的,在抵制日货这一行动中,"中国"这一民族概念上的"共同体"也同时得以建构。"成见"与"想象"从来都是两朵并蒂花。  相似文献   

4.
建构与形态是构成建筑空间的一组基本问题,二者在空间的生成过程中往往形成复杂的交互关系,相互影响与制约。建构本就是诗意的建造,这种诗意建造的结果必然呈现出优美的建筑形态。在这种关系中,合理的细部构造设计才能对形态给予支持,达成预期的空间构想。该文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研发楼的设计为例,对建构与形态问题进行实验性思考,探究二者复杂的交互关系对建筑空间生成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找寻建筑技术与艺术表现性的完美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8)
鉴于网络时代对"宅族"产生的深远影响,笔者从消费主义、眼球效应、娱乐主义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媒体在建构"宅族"形象中过于重视经济效应且过度营造娱乐化氛围。因此,媒体有必要利用自身公信力,在"宅族"媒体形象的建构上,更加客观与理性。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源于当代中国小城镇形象趋同的现实问题以及“安徽霍山县佛子岭城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中的若干理论、实践问题的思考,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运用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来建构小城镇的形象特色。认为:地域文化是城镇与生俱来的生命基因。是城镇形象特色生成、建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关键是确立城镇形象特色的生成、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城市设计命题。以及在此命题下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市设计形态空间要素的发掘、提炼、重构与文化、艺术、时空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8)
近年来,各旅游地不断营造各种视觉盛宴,游客则通过摄影等方式来记录所"看"。而这主客双方的互动,不断推动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英国社会学家Urry所提出的"旅游凝视理论",如今已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在旅游凝视理论的指导下,以肇庆市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法对主客双方的互动进行探究,发现两者对形象建构的不同作用。旅游地政府主要通过建构凝视物、媒体表征形象塑造旅游者感知、反凝视旅游者感知,来建构和管理形象。而旅游者则通过前凝视、凝视、传播凝视记忆,完成形象再建构。即使政府不断建构凝视物来"规训"旅游者的凝视行为、塑造其感知,但双方由于立场和权益等不同,所建构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5):95-96
<正>韩国现代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相对单一和固定的,本质上讲,这些华人形象的塑造并非为了反映中国现实,而更多的是为了反映韩国文化心理和历史语境。所以,探究韩国现代文学中的华人形象,有利于全面掌握韩国文学特征,有利于了解韩国社会对中国的群体想象。接下来,我们以形象学为视角,以韩国现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的多样以及众多民族在各地区分布的多样,由此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并将地区性和民族性蕴含其中,形成了其后聚落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建构文脉。尽管民族建筑与地区建筑在有些地区互为典型建造,但细分下来,二者的建构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且在聚落、建筑和细部三个层面对规划设计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安与文学     
《Planning》2019,(26)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日本都披着受影响的外衣将舶来文化慢慢消化成为本民族特有的东西。本文以"不安"为线索考察日本文学,立体呈现了假名文学学中女性的焦虑,近现代文学中作家对于时代和个人发展的焦虑,以期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9)
电影《白鹿原》对小说中田小娥形象进行解构,重新建构了一个充满情欲,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笔者分别引用小说和影片中典型细节加以阐释,并探究了产生这种解构现象的缘由,并由此思考影视传媒在文学经典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5)
现代建国是拟制的产物。现代建国的形式结构凸显了民族与国家的内在关联。但民族建构并不直接促成国家建构。国家建构需要确立相宜的实质结构,这依赖于恰当的政体选择。中国的现代建国,不仅需要建构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还需要建构作为平民共和的"人民共和国"。两者的建构,都会在付出高昂代价之后呈现效果。为此,两方面的反思是极为重要的:在建构方法上,需要将"中华民族"离析为政治概念与政治学概念,以敞开政治民族建构的广阔空间;在建构实践中,需要在集体主义进路与个人主义进路两端开展对接性尝试,以便为国家处理好宪法政制与族群关系的两种基本事务奠定可靠基础。任何只在应然或实然一端的运思,都对"中华民族"与"人民共和国"的双向互动建构,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众多仆人形象。本文以现代小说中的仆人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现代小说中仆人形象呈现的三种类型:善良质朴的忠仆、逆来顺受的愚仆、自私自利的狡仆,总结了仆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卑怯懦弱、孤独无助、盲目顺从。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里利用文学特有的方式来了解仆人形象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塑造、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对仆人形象研究进一步拓展领域、变换角度、创新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有利于今后借助文学特有的方式来了解仆人形象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塑造、发展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历史小城镇民族形象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受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国际风格和旅游发展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城镇形象与其固有民族传统形象渐行渐远。在存有大量历史遗存的小城镇中如何延续传统城镇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当前历史小城镇形象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将城市形象理论导入小城镇建设中的理念,从打造民族城镇形象入手,在发展中保护和延续城市的形象特色。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3)
工匠精神是我国手工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仍然产生重要影响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能促进社会建设,对民族振兴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在美术学专业教育实践中,要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能投身社会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该文基于工匠精神,探究美术学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旨在提升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2)
早在千年前,中国奇书《山海经》的传入对日本的妖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妖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神话,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文章以妖怪形象为例,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角度探析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数字建构”与视觉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这个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建构"已经成为现阶段设计师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通过创造性的使用脚本、编程和参数化的模型软件,设计师们正不断地创造着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视觉形象。本文试对由"数字建构"方式生成的建筑形象进行视觉审美层面的分析,指出非线性空间形式、逻辑结构、表皮处理、过程控制、仿生变形正在成为新技术手段下生成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城镇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是城镇旅游竞争的核心之一。本文基于城镇旅游文化形象与城市设计的内在空间关联,以六安市佛子岭城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与城镇风貌、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为例,从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角度展开了"城镇旅游文化形象定位及其建构"的探讨。认为城镇风貌、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城市设计,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都是致力于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城镇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的基本问题,应从城市设计战略与整体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19.
高宁 《中国园林》2020,36(8):135
建章宫"一池三山"的布局源于汉武帝的神仙信仰。受此影响,其中的仙山形象应是上广中狭的台状构筑物。此种台状仙山与汉代慕拟自然的假山形象并行发展,成为后世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汉代图像资料中的仙山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对"一池三山"的仙山形态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了这一仙山形态在古典园林仙境景观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汉代园林中用于迎仙的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理解早期园林中的景观内容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世纪德国哲学思想中"精密美学"理论的研究分析,以及联系同一时代在德国建筑理论发展中兴起的另一门科学,即建构学理论,该文将两门理论系统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具体关注于其潜在美学特征上的联系,考察了建构理论产生与发展的一系列哲学渊源,并推论出精密美学与建构学相联系的共同的美学法则及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