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泽湖水质模型应用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开辟冯铁营引河等工程措施是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冯铁营引河开挖对洪泽湖的水质及周边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为此需要对冯铁营引河建设对洪泽湖水质的  相似文献   

2.
杨锋 《治淮》2013,(11):F0002-F0002
10月27日,淮委主任钱敏,副主任刘玉年、顾洪、唐洪武一行赴实地查看冯铁营引河工程线路及洪泽湖溧河洼现状工程情况,研究冯铁营引河工程方案。冯铁营引河工程是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工程中的关键性工程,引河开辟后,将大大缩短淮河干流洪水的行洪线路,可有效缓解淮干中游的防洪压力和降低水位。目前,淮委正在抓紧组织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可研的编制工作,力求冯铁营引河工程与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同步建设,同步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3.
淮河中游洪涝灾害严重,主要原因之一是洪泽湖水位顶托和入湖河段河床倒比降制约了淮河干流中小洪水下泄。为了缓解洪泽湖对淮河中游洪水下泄的顶托影响,在浮山以下约14.5 km的地方开辟一条冯铁营引河直接分流淮河中游洪水入洪泽湖是一条可行的治理措施。然而,冯铁营引河实施以后,对淮河干流河道的冲淤演变带来什么影响,引河对降低淮河干流洪水位的效果如何,能否长期维持,维持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亟需研究。为此,采用基于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建立的水沙运动数学模型,就冯铁营引河实施以后的建闸控制运用和无闸敞泄运用方式,对淮河干流河道和冯铁营引河未来30年的冲淤演变趋势,及其对河道过流能力和洪水位的影响进行了多情景方案研究,回答冯铁营引河对降低淮河干流洪水位效果能否长期维持及维持到什么程度等关切问题。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冯铁营引河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减轻中游洪涝灾害的关键性工程,针对引河建成后淮河及洪泽湖的防洪情势的调整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评估。以现状及规划蚌埠至洪泽湖河段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一维和二维耦合、河道-湖泊-蓄滞洪区为一体的水动力数学模型,分别在设计洪水及典型洪水的条件下,通过分析水位、流量、比降等水动力因素的变化,客观评价了引河工程的防洪效益及影响。评价结果表明:(1)该工程有效降低了淮河干流的水位,缩短了高水位历时,减轻了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2)该工程调整了淮河干流的沿程水面比降,提高了浮山以上河段的造床能力;(3)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作用下,引河分洪对下游的影响主要局限在冯出口附近,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调度使其影响减轻甚至消除,不会增加洪泽湖防洪排涝的负担。研究成果可为河湖一体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主要问题是中游河道泄洪能力偏小、洪泽湖顶托阻水及出湖通道不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如何扩大中游洪水出路、充分发挥行蓄洪区功能、优化行蓄洪区布局、改善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等重大工程与关键技术问题,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采用大型实体模型试验、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原型资料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沙特性、河床湖床演变、河相关系、挟沙能力、造床流量等河道湖泊演变基本规律,优化了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行蓄洪区调整工程方案,提供了行蓄洪区优化调度方案及冯铁营引河论证成果,探讨了新时期淮河中游洪涝综合治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扩大入江、入海泄量对洪泽湖及其上游淮干水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 年洪水时下降 0. 7 m,2003 年洪水时下降 0. 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 1991 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 0. 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 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 0. 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淮河本来是一条尾闾通畅的入海河道,自12世纪起,黄河南泛,侵泗夺淮约700年,使淮河和沂沐泗河的洪水失去了正常的出路。 对淮河下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扩大洪水出路,提高防洪标准。主要工程措施是加固洪泽湖大堤,整治入江水道,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建设分淮入沂工程,还计划开辟入海水道工程等。 洪泽湖及洪泽湖大堤。洪泽湖,远古时是黄海的海湾。随着海岸东移,平原扩大,洼地成为湖泊。淮河右岸的破釜塘等湖泊,在自然力与人力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洪泽湖。现在,洪泽湖  相似文献   

8.
杜红志 《治淮》2003,(8):3-4
2003年7月4日,洪泽湖水位不断上涨,防洪形势严峻。来势凶猛的淮河洪峰,冲过正阳关,经怀洪新河分泄后,分两路进入洪泽湖。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对淮河的洪水具有重要的调蓄作用。历史上由于它只有入长江这一条出路,加上下游落差小,水流慢,每到汛期淮河水便会雍堵在湖中,导致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形成洪灾。而洪泽湖由于自身地势较高,已成为悬湖,也极易出现险情。阻挡滔滔洪水凭借的只有洪泽湖大堤,1950年修建了苏北灌溉总渠,可以导流部分洪水入海,1991年起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除险加固,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使淮河有了真…  相似文献   

9.
李晗宇  邓涯  张维  马爱兴  胡颖 《江苏水利》2021,(12):15-19,39
在实测水文、地形和闸涵枢纽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洪泽湖及主要出入湖通道在内的大范围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洪泽湖中低水位下(13.0~14.5 m)湖区水流特性、分流特性和出湖段局部水动力特征等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揭示了洪泽湖泄洪不畅的原因.结果 表明,湖区主流在南侧由淮河口大幅摆弯至三河闸入江,呈明显的吞吐之势;随入湖流量的增加和洪泽湖水位的不断抬高,南北侧分流线逐渐北移,经北侧二河闸及入海水道的泄洪流量占比有所加大,而出湖段水面比降整体有所减小;北侧出湖段二河闸上游引河的河槽狭小,形成卡口区,在中低水位期大幅限制了洪泽湖北侧的泄洪能力.  相似文献   

10.
淮河干流洪水经过洪泽湖调蓄后,再通过淮河入江水道、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分淮入沂等通道入江入海,其中淮河入江水道作为最大的泄洪通道,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分泄了70%以上的洪泽湖洪水,同时还承担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面积的汇水,自三河闸下至三江营汇入长江.河道全长157.2km,沿程河、湖...  相似文献   

11.
熊干清 《治淮》1999,(5):6-7
淮河入江水道是洪泽湖以下排泄洪水入江的主要河道,兼有除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功能,是保障淮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水利设施。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入江水道水文条件产生了变化,使洪水下泄不畅,过水断面的糙率加大,下游洪水位抬高等,形成了中小流量高水位,加大了沿线的防洪压力,影响洪水调度决策,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也谈洪泽湖的治理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乃聪 《江苏水利》1999,(12):11-12
1 前言 洪泽湖经过半个世纪的治理,已形成一座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巨型平原湖泊水库。1991年淮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后,对淮河干流的治理问题,不少专家提出建议,扩大洪水出路,降低防洪水位,并重新提出研究淮河与洪泽湖分开的规划方案。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已于1998年12月28日开工,计划到2005年建成。届  相似文献   

13.
刘松 《治淮》2001,(3):6-8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干河西起洪泽湖二河闸,沿灌溉总渠北侧向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km。工程远景按洪泽湖300年一遇洪水设计,行洪7000m~3/s;近期工程100年一遇设计,行洪2270m~3/s,挖泓筑堤,结合渠北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洪泽湖区自然地理概况及降水、蒸发、暴雨洪水、径流、水质等水文特性。  相似文献   

15.
洪泽湖1991~2005年发生的水污染情况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景伟  刘春山 《江苏水利》2009,(8):30-31,33
1 洪泽湖水污染事故调查及特点分析 洪泽湖处于淮河流域中下游,淮河是洪泽湖最大的补水水源,也是洪泽湖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洪泽湖及其下游水体的水质.  相似文献   

16.
洪泽湖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洪泽湖区自然地理概况及降水、蒸发、暴雨洪水、径流、水质等水文特性.  相似文献   

17.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 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段河道呈倒比降,入湖河段河道分汉,湖区支流入汇众多,流态复 杂。本文针对该河段的特点,建立了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一、二维藕合洪水演进数学模型, 模拟了2003, 2007年本段洪水演进的过程。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精度较高, 可为浮山以下河道不同治理方案的研究提供分析计算平台。  相似文献   

18.
淮河入海水道是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的大型防洪工程。干河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km,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布置,经过淮安市的清浦区、楚州区,盐  相似文献   

19.
洪泽湖在淮河流域防洪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针对洪泽湖调蓄能力的研究较少,且不够全面。梳理了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蓄过程,将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分为蓄滞作用和调节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结合1991、2003和2007年的暴雨洪水资料,对洪泽湖的调蓄能力进行了分析。洪泽湖对洪水的一次调蓄量变化不大,均为30×108m~3左右,表现出增长趋势。基于调蓄量无法充分表示洪泽湖的蓄滞作用,提出了能更准确表示湖泊对洪水蓄滞作用的参数——调节系数。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节系数由0. 19提高至0. 21增长到0. 38,表明洪泽湖对洪水的蓄滞作用逐步增强。洪泽湖对"高瘦型"和"矮胖型"洪水的调节作用明显不同,对"矮胖型"洪水的调节作用更强。提出了出湖河道的泄流能力也是洪泽湖调蓄能力的一部分,人工河道的投入使用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是洪泽湖调蓄能力变化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洪泽湖调蓄能力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王家坝与正阳关之间的安徽省霍邱、颍上、阜南三县境内,是控制淮河于流中游洪水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国家“十五”重点工程。49孔浅孔闸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坐落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引河左侧滩地,大洪水时控制淮干下泄流量;非汛期和中小洪水时,敞开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