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南大西洋两岸含盐盆地属于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叠合盆地。盆地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和相似的地层发育特征,但油气分布极不均衡。在对盆地类型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讨论含盐盆地油气分布规律。根据盆地裂谷层系结构特征,将南大西洋两岸含盐盆地划分为2种盆地类型:凹凸相间型裂谷层系盆地和单斜型裂谷层系盆地;再根据裂谷阶段断阶发育特征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沉积特征,每种类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类。在区域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盐下裂谷层系、盐上白垩系和第三系3套成藏组合,明确了各类成藏组合的成藏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从盆地类型角度出发,在分析不同类型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差异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差异及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南大西洋含盐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各盆地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和相似的地层发育特征,但油气分布极不均衡。研究了这些盆地构造演化、地层、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特征后指出,南大西洋盆地经历了裂谷、过渡和被动大陆边缘3个演化阶段,发育盐下、盐岩和盐上3套层序,盐下、盐上2套烃源岩,盐下、盐上碳酸盐岩和盐上碎屑岩3套储集层,形成3套成藏组合。盐上成藏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取决于盐上浊积砂岩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和盐上烃源岩的成熟度,在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最为富集;盐下-盐上成藏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取决于油气运移通道、盐上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在坎波斯盆地最为富集;盐下成藏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取决于裂谷盆地规模、基底隆起和盐岩盖层,在桑托斯盆地最为富集。宽扎盆地的盐下层系、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的外部高地带和中部低凸带盐下碳酸盐岩、各盐盆伸展区盐上碳酸盐岩层系是极具勘探潜力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盆地内目前发现的85%的油气探明储量均分布在盐下层系内。盆地内盐下目前发现的含油层系主要有3套: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其中石炭系是盐下最主要的含油层系。滨里海盆地共发育4个二级构造单元:滨里海南部次盆、东部次盆、西部—西北部次盆及中央坳陷,不同区带成藏主控因素不同。在对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基本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不同区带盐下成藏主控因素,指出南部次盆成藏主控因素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分布及下二叠统盐岩盖层分布;东部次盆为石炭系及二叠系储层的分布;西部及西北部次盆成藏主控因素为石炭系及二叠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在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里海盆地盐下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始新统牛堡组-渐新统丁青湖组的早期勘探发现了良好的油气,展示了较好的勘探潜力,但单井测试多为低产,分析认为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认识不够制约了早期勘探。为弄清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明确有利区带,通过地质与物探联合分析,认为伦坡拉盆地具有多套扇三角洲前缘砂岩体目的层系、有利生储盖组合、继承性古隆起(古斜坡)、立体输导体系、构造与成藏匹配好等有利成藏条件。油藏具“近源聚集、多期成藏、中浅层晚期破坏、中深层原地富集”成藏富集规律,评价落实了6个有利勘探区带,采用有机碳法计算资源量达数亿吨,资源丰度较高,具有形成中型油田的资源潜力,其中长山岩性区带成藏条件优越,估算资源量上亿吨,同时该区正好是丁青湖组中下部油页岩发育区,采用体积丰度法计算出其资源量3倍于常规资源量。总体上长山岩性区带为常规与非常规有利油气勘探区的叠合部位,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盆地西部成藏组合多且时代跨度大,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明显不同。从剖析成藏组合分布差异入手,分析了该盆地西部韩江组—文昌组上、中、下3个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①凸起新近系珠江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背斜成藏”模式;②新近系珠江组“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成藏”模式;③凹陷断裂陡坡带“垂向运聚、复式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琼海凸起低幅度背斜油藏及其相关次生低阻油藏、文昌B凹陷断裂陡坡带珠海组二段断块油藏及文昌B凹陷北坡地层-岩性型隐蔽油气藏3个有利油气勘探领域与成藏组合,提出了盆地下一步勘探方向。经钻探,新发现了南断裂带下降盘X构造、琼海凸起Y构造和Z构造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商业性油田。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最新的油气勘探成果,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和成藏组合快速分析技术,研究了黎凡特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划分了成藏组合并分析了其成藏模式,探讨了盆地未来的勘探方向。盆地经历裂谷期、被动大陆边缘期、构造反转期3期构造演化。以中新统、上新统和中生界储层为核心,划分为3套成藏组合。中新统成藏组合最重要,渐新统-中新统生物成因气、古尼罗河大型水系盆底扇浊积砂岩优质储层、构造反转期形成的大型构造圈闭和墨西拿阶盐岩区域盖层的良好配置是油气富集的关键;上新统成藏组合表现为中小型海底峡谷水道浊积砂岩控藏,油气近源成藏;以白垩系碎屑岩及侏罗系生物礁潜在储层为核心,推测深水区发育中生界成藏组合。三者为未来重点勘探方向,深水区中新统和深层中生界是最有潜力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普-奥-马盆地是南美洲西北部安第斯山前的前陆盆地,经历了克拉通边缘-裂谷和前陆盆地三期构造演化,具有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特征。盆地发育白垩系主要烃源岩和三叠-侏罗系次要烃源岩,四套主要储层和二套次要储层,以及五套区域性盖层,已发现油气藏圈闭以白垩纪末期形成的构造圈闭为主。圈闭形成与储盖组合和生排烃配置关系良好,构成近距离垂向成藏和长距离侧向成藏两种成藏模式。断层、良好的砂体输导层及有效的圈闭是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并以纵向上四套主要储盖组合为单元,进行了盆地有利区带预测。  相似文献   

8.
西非加蓬盆地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加蓬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沉积演化的研究,综合分析生储盖条件,认为盆地演化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3个阶段。各个演化阶段沉积地层3分:盐下层系、盐膏层和盐上层系。主要油气系统为盐下和盐上2套:盐上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北加蓬次盆;盐下含油气系统分布于南加蓬次盆。搞清了盐下、盐上主要层系的沉积体系分布及其对烃源岩和储层的控制。总结出盐上成藏主控因素为"断崖控储,盐控圈闭,构造、圈闭控油";盐下成藏主控因素为"相控源、控储,盐控盖,构造、圈闭控油"。   相似文献   

9.
坎波斯与桑托斯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2个盆地均经历了裂谷、过渡、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阶段,发育盐下陆相层序、盐岩层序、盐上海相层序,形成盐下、盐上2套成藏组合。由于盆地构造格架不同,导致盐岩分布、盐下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加之盐上储层分布的不同,造成2个盆地油气分布特征的巨大差异。桑托斯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外部高地带的盐下领域,而坎波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中部低凸带的盐上储层中。通过分析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地层发育特征、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优选了盐下、盐上成藏组合的有利区,剖析了2个盆地成藏条件的异同,可指导我国石油公司在这2个盆地新项目评价和在执行区块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0.
按区域地质-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的研究思路,总结了南美地区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重点盆地资源潜力。研究认为,南美洲大陆受大西洋、太平洋的"开"、"合"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造就了东、西、南、北不同构造位置(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的不同,发育了克拉通、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和前陆等4类主要的原型盆地。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弧后的前陆盆地群和大西洋西岸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已发现油气储量分别占80.4%和14.7%;层系上,主要分布在中、新生界;发育砂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储集层,以前者为主。在地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完成了9个重点盆地34个成藏组合待发现资源量定量计算评价,优选了Ⅰ、Ⅱ类有利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1.
波斯湾盆地拥有数量众多的超大型油气田,其形成与盆地演化密切相关。盆地主体受控于基底拼合及特提斯洋的开启与关闭,总体经历裂谷-漂移-碰撞3期构造演化阶段,形成3种盆地类型,即基底拼合裂谷、被动大陆边缘与前陆盆地。各演化阶段分别对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裂谷阶段的演化控制了现今一系列大型构造及盐拱圈闭的雏形;漂移阶段的演化控制了主力烃源岩与中古生界储盖组合的形成;碰撞阶段的演化对圈闭的定型及油气二次分配有重要影响。通过3期特殊的构造演化历史,波斯湾盆地形成了十分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各成藏要素之间具备良好的匹配关系,从而形成了数量众多且分布集中的超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战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和发展趋势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类型及其在五大油气合作区的分布特征,并解剖了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全球资源战略。指出全球常规油气资源增长有限,但非常规资源极其丰富且开采程度极低,世界石油供求总体平衡但地区间差异很大;中国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遍布全球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为陆上常规油气资产,且油远多于气,并以高风险国家为主;而国际大石油公司实行的则是海陆兼顾、油气并重、常规和非常规并举的资源战略,积极抢占海洋常规油气资源,快速加大陆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投资力度。有鉴于此,在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油气合作条款日趋苛刻的条件下,中国石油公司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合作,并购具有资源特点的独立石油公司,大力获取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步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积极发展上、下游一体化,努力构建以"中国-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自供给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石油海外油气资源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中东扎格罗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格罗斯盆地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已探明储量巨大。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划分、油气分布特征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扎格罗斯盆地由被动陆缘盆地演化而成现今的前陆盆地,经历了早古生代克拉通—弧后伸展阶段、晚古生代弧后伸展阶段、中生代被动陆缘盆地阶段和晚中生代—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扎格罗斯山前缘断裂带和高扎格罗斯断裂带将盆地自西南向东北划分为前渊带、简单褶皱带和山前冲断带等3个构造带。扎格罗斯盆地前渊带以油田为主,简单褶皱带以气田为主,山前冲断带挤压构造变形强烈,油气难以保存。下白垩统Kazhdumi组烃源岩为中—新生界储层的主要油源,志留系Gahkum组泥页岩为古生界储层的主要气源;新生界碳酸盐岩为主力储层,其次是白垩系Sarvak组和上二叠统Dalan组碳酸盐岩;前渊带以蒸发岩和泥页岩盖层为主,简单褶皱带则以泥页岩盖层为主。背斜构造和盖层类型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进(近)源找油”:油气地质理论创新与重点领域勘探思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创新地质理论和勘探重点领域是石油地质学科发展与工业探索发现的永恒主题,"进(近)源找油"正成为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新方向。地质理论创新引领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立足中国特色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研究历程,取得4项研究认识。(1)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的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大盆地,未来油气勘探潜力仍很大,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将指导"共生富集"大盆地实现两种油气资源类型的整体发现、极限开发与协同发展。(2)石油地质理论在大油气田的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化烃源岩认识可以不断开辟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新领域,挖潜"共生富集"大盆地可以不断推动常规-非常规油气大发现。(3)重点领域是油气规模增储和战略发现的主力军,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烃源岩层系是未来陆上重点发现和发展领域,中西部突出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资源,中东部突出中-深层非常规规模油气资源。(4)立足6大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盆地基础研究,突出烃源岩附近及其内部油气资源的规模快速利用,常规油气聚焦"富油气层系"战略发现,非常规油气聚焦"人造油气藏"规模开发,攻关"共生富集"盆地资源序列、重点领域风险勘探、万米超深层科学探索、非常规油气人工改造、煤炭一体化地下气化、页岩油及煤岩油原位转化6大战略领域,努力实现深层-超深层油气发现成规模、非常规油气资源能动用。面向未来10~15年,新一轮地质理论创新和重点领域优选,将带动中国油气工业继续增储上产。  相似文献   

15.
朱伟林  崔旱云  吴培康  孙和风 《石油学报》2017,38(10):1099-1109
2006年以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已成为全球油气储量的主要增长区。通过统计分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勘探趋势,系统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地质进展,阐述了主要盆地的油气分布基本特征和勘探潜力,并提出了下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呈现出由浅水盐上走向深水盐下、由构造走向地层-岩性、由大西洋向印度洋拓展、由常规带走向极地、天然气储量比重日趋增大等5方面趋势,在深水盆地、深水沉积、盐下储层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是取得油气突破的重要原因。大西洋沿岸、印度洋西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律性的共轭关系,但其油气富集程度、分布和类型有很大差异,以共轭关系为主线对寻找新的勘探领域提供了新勘探思路。对于未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应重点评价近期获得突破的深水区盆地,并坚持对含盐盆地盐下裂谷期层系进行持续勘探,同时要加强超深水盆地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球油气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化和新技术的应用,成熟盆地的勘探再现生机,加拿大的一些成熟盆地勘探又有了新发现。全球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许多学者对稠油、油砂和油页岩资源的勘探开发进行了研究;美国南部的煤层气勘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西加拿大盆地的煤层气资源也逐步被利用;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方法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在油气地质基础理论方面,前陆盆地的构造分析更加强调对沉降特征及演化历史的研究,并且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已应用于储层预测;对盐构造的研究集中于演化特征对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的控制因素更加明确;深水沉积模式日趋完善。勘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由单一技术向多项技术集成以及高精度、数字化、模型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In the field of global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deep sea exploration,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deep exploration in mature areas, and improvements in recovery efficiency and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China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both shallow and deep sea areas,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and onshore and offshore exploration", withonshore deep areas,deep sea areas,and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as important exploration priorities.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seen 14 breakthroughs made in key areas and 6 key tasks to be completed in the fields of "onshore deep exploration, deep sea exploration,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recover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support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These developments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orderly succession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the efficient use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to achieve a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China and boos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verseas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8.
孙加华 《断块油气田》2013,20(4):430-434
Toson-Uul油田属于复杂断陷盆地,查干组油层为一套近岸水下扇沉积背景下的含凝灰质储层,油藏具有断块构造破碎、储层发育不稳定、岩性复杂、物性差等特点。文中应用油藏描述方法,分析了该油田的油水分布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构造、断层对成藏和油气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沉积相对油气平面和纵向分布范围和油层发育程度起到一定控制作用,储层物性直接控制油气储量及产能。通过油水分布主控因素研究,为该油田各类地质方案编制提供了可靠依据,对认识同类油田油水分布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不清,富集机制与富集效率不明等科学问题,采用广泛调研、野外观察、岩心描述、镜下鉴定、模拟实验、统计分析等手段和途径,结合科研实践,提出了缝-孔耦合是制约非常规油气滞留、运移、聚集、富集关键控制因素,即"缝-孔耦合富烃假说"。主要结论包括:①缝-孔耦合不仅控制了非常规油气运聚、富集与成藏的动力与阻力、还控制了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空间,而且也制约着非常规油气运聚、富集与成藏的相态、方式、流体流动规律和运聚富集的效率。②总结出16种缝-孔耦合类型,划分优势耦合、良好耦合、一般耦合和不利耦合等4个评价级别的缝-孔耦合,其中优势耦合的缝-孔系统最有利于非常规油气的运聚、富集与成藏,其次是良好耦合。③概述了"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提出的背景、基本原理、主要依据、主要观点以及基于"缝-孔耦合富烃假说"的勘探思路。"缝-孔耦合富烃假说"的系统梳理对非常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以丰富和发展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已超过150年,油气勘探进展大致划分为油气苗找油气、圈闭找油气、油气系统理论找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4个阶段。非常规油气勘探是对常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经典油气地质理论认为不可能形成油气藏的禁区发现了大量连续分布的非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虽然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才能获得有效产能,但具有广泛连续的分布特征且资源潜力巨大,与常规油气藏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运聚成藏不受浮力主导和圈闭控制。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的差异性表征困难、无统一分类方案、分布边界不清、无量化判别标准、关联性不明、尚未建立起联合成因模式等。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新的理论指导,其研究内容涉及油气成藏全要素、形成演化全过程、资源分布全系列、预测评价全方位。基于全油气系统的学术思想,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课题的资助下,以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中国6个代表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12 237口探井中80 762个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钻探结果,并与北美地区已发现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进行对比,结合全球1 186个盆地已探明的52 926个油气藏的差异性统计分析,在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研究中取得了4方面成果:1发现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存在3类10种油气门限,揭示其成因机制和控油气特征,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判别标准;2建立了油气运聚门限联合控油气资源形成分布模式,提出了有效资源量预测评价新方法;3建立了动力场控油气藏分布模式,提出了有利成藏领域和成藏区带预测评价新技术;4建立了分布门限组合控藏模式,研发了有利成藏区带和钻探目标优选新技术。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方法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成因分类、剩余资源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展示了未来全油气系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