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建筑》2007,(10):75-77
本期《世界建筑》选择了香港过去10年中,建成的最重大意义的建筑项目,每年选择1个建筑,2005年和2006年各有两个重大的项目。其中有些项目代表了香港最好的建筑,有些并非是最好的,但是它对城市和市民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多数项目是大型的,引起过争议,并且影响到香港公众的建筑意识。项目文字和图片基于项目建筑师和委托人提供的信息,或是来自公共记录。  相似文献   

2.
《城市住宅》2015,(2):88-92
<正>2014年10月1~3日,2014世界建筑节在新加坡的滨海湾金沙酒店举行。本届建筑节由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任评委会主席,严迅奇(香港)、朱莉·伊泽伯格(美国)、伊里克·鲁伊兹·格里(西班牙)和彼得里奇(南非)等世界知名建筑师和设计师担任评委。建筑节共评选出29个单项奖,以及年度建筑奖、年度未来建筑奖、年度景观建筑奖和年度小项目奖。本期为读者精选刊登其中10个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3.
李璠 《世界建筑》2015,(2):12-15
<正>由香港建筑师学会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创意香港"办公室赞助,"建筑、文化、氛围……: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将于2015年3月28日于香港举行。香港建筑师学会与两岸四地建筑师团体——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台北市建筑师公会及澳门建筑师协会——合作举行此次论坛及大奖。大奖旨存鼓励及表扬于过去的10年间两岸四地(中国内地、台湾、澳门及香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正>2013年11月,日本著名建筑师筱原一男的建筑展将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筱原一男是一位独特的建筑师,他的作品经历了多个风格时期,对建筑的意义和建筑学的抽象价值一直保持着批判性的思考,对日本乃至更多国家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学人的关注。筱原一男曾长期执教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在华南建筑学科创建和发展中留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3,(4):116
《珠三角绿道(深圳段)规划设计(部分)》项目喜获首届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卓越奖2013年3月16日,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何昉、景观都市主义规划设计分院院长夏媛等受邀出席了由香港建筑师学会主办的首届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颁奖晚会,并凭借《珠三角绿道(深圳段)规划设计(部分)》项目荣获"运输及基础建设项目类别"的卓越奖。  相似文献   

6.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5,(7):16-16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本期荷兰建筑专辑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荷兰的建筑活动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处于繁荣之中,建筑思想也空前活跃。中国的建筑师和投资者对其不乏好奇心并抱有很大兴趣。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剧烈的转型期荷兰的建筑与实践无疑可供我们解剖、分析,并成为一个很好的参考。这正是我们出版这期专辑的主要目的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回顾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通过展览将其建筑理念传播给主流社会,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城市发展。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两次建筑展,不仅成功地将先锋建筑师推向大师之列,更预测了近20年建筑范式的转变。之后的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和21世纪初的一系列艺术展,则重新定义了建筑、城市与艺术的跨界关系。作者通过阐述过去近10年来在中国的几次个人参展和策展经历,思考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策展对建筑学和城市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近20年来的建筑实践,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发展舞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巨大的建设量和超快的建设速度,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建造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改变,以及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如何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的思考。适逢这史无前例的城市变革中的年轻建筑师,正面临着文化思想和职业水准双重的考量。本刊秉持一贯的学术精神,始终关注着年轻建筑师的进步,本期的努力就是集中介绍和推荐一批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年轻建筑师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9.
谢作标 《现代装饰》2013,(11):20-21
本次于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举办、命名为“现实乌托邦:全球都市化”的展览,主要围绕香港、首尔、上海、新加坡和东京这五座城市的都市变革为主题展开,阐述了美国建筑公司和其它国际设计师在以这五座城市为代表的亚洲四国建筑热潮和摩天大楼的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借助亚洲在建筑领域的变革性发展,建筑师正积极探索“未来都市化”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在2012年第4期中,我们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筑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的建筑实践与探索。在这一期中,我们关注同样深度介入中国快速奔向现代化建设的60年代生建筑师。如今这批建筑师正值建筑实践的成熟期,亦在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探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所受的教育没有因"文革"而断裂,具有天然的整体性:他们以一种亦旁观亦参与的姿态经历了80年代的思想启蒙:以一种尝试自我重塑的状态,或介入实践、或批判性地旁观、或游离于快速变革的90年代;以一种找寻到自我定位的状态,积极介入近十几年依然快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