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区龙达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从沟内松散物源分布、成分等特征,显示该沟属暴雨型稀性泥石流。通过对该泥石流,不同降水条件下一次冲出量预测,分析了泥石流对沟口拟建尾水洞出口等工程枢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导致西藏地区泥石流暴发频率增加,其中包括冰川降雨型泥石流灾害。以西藏林芝地区的冰川降雨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首次通过观测冰川降雨型泥石流起动过程中水位、孔隙水压力等变化特征,得到水位、孔隙水压力与堆积坡度、堆积厚度的关系以及沟道物质起动特征,根据水位、空隙水压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得到不同试验条件下水位与孔隙水压力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似物理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流量、流深、流速等参数与泥石流堆积坡度、堆积厚度的关系,并将冰川降雨型泥石流起动分为前期饱和阶段、起动阶段、堆积阶段。由相似比得到研究区典型冰川泥石流起动的流深、流速等野外观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与一致,为研究区冰川降雨型泥石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裂缝是地表介质显示的一种破裂现象,大都与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地面沉降、地震等有一定的相互联系,是一种成因复杂的自然现象。2005~2013年期间,在河北平原保定市、沧州市、石家庄市、衡水市、廊坊市、邢台市、邯郸市、唐山市、秦皇岛市9个地区共调查发现有地裂缝839条~([1]),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生命线工程和土地利用等发展国民经济的各项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城乡地质环境问题。本次将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权村镇小庄村地裂缝作为研究区,通过在地裂缝附近实施的三个工程地质钻孔中进行跨孔横波速测试工作,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裂缝分布的深度和位置,对研究地裂缝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马影河流域现状全面深入勘测,结合区域资料成果综合研究,从研究区现状、地层分布及岩土理化特征、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作用、岸坡稳定性、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了马影河流域工程、水文地质特征,并对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剖析,为马影河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合理开发与综合整治以及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6)
泥石流是国内外灾害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灾害预报和减灾防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次对福满家园前山泥石流的勘查,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泥石流发生地的气象、水文、以及工程地质环境,从而对了解当地泥石流的成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现有的泥石流防护措施的评价,可以找出了安全隐患。并且提出了新的防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泥石流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空间形态大数据在空间上具有静态、精细等特征,是研究城市静态规律的基本;手机信令大数据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个体定位的精准性,是研究城市动态规律的重要工具。广州上下九商业区,是中国传统商业中心区的代表。以广州上下九商业区为例,一方面,利用空间形态大数据,进行高度,强度,密度的静态空间刻画;另一方面,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从出行距离、时长、时段等多个视角,刻画上下九地区人群活动动态结构,以及动态时空出行行为关系,总结上下九人群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与外界的时空行为联系特征。综上所述,从动静两个维度,总结出上下九商业中心区空间的活动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传统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空间活力规律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收集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间现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地质环境因子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并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体条件等3大方面对该区进行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地质环境对该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捷  丁继新  卞潇 《工程勘察》2006,(11):25-29
通过研究和分析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的泥石流灾害资料,总结了该路段的泥石流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特征。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表明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是动态变化的。借助于“熵”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了“地质灾害熵”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动态分析的新方法。最后,使用该方法对该路段某些大型、特大型冰川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表明了这种新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具有危害性大、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使震区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潜在松散物源大量增加,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和暴发规模较地震前明显增大。为探讨地震对强震区泥石流的影响,调查强震区泥石流物源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坡面物源的侵蚀坡度效应,通过对都汶路沿线泥石流物源调查,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静力学方法对物源侵蚀的坡度效应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利用研究区遥感影像提出灾害点并计算投影面积,利用野外调查得到灾害点样本体积,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物源体积估算模型;(2)统计研究区不同岩性区灾害点个数与面积,得出花岗岩区灾害点发育程度最高,并分析花岗岩微观结构和构造特征;(3)地震物源点主要在坡度40°~50°,坡向120°~150°,高程1 400~2 800 m区间发育,且随着烈度增加与发震断裂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具有上下盘效应、背坡面效应;(4)研究了泥石流物源侵蚀规律。地表径流深度与斜坡坡度呈负相关、坡面流速在坡度等于60°时取得最大值,物源侵蚀能力临界坡度为42.4°~48.1°。  相似文献   

10.
董路阳  郭立君  程绪江 《矿产勘查》2021,12(12):2458-2467
北大港湿地是天津市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北大港湿地及周边生态地质环境条件的梳理,选取湿地水涵养状态、水文地质条件、水土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个评价因子,利用傅勒三角形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北大港湿地及周边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北大港湿地及周边可划分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高区、中等区和低区3个区,其中独流减河下游泄洪区西区、太平镇养殖区及沿海滩涂一带等处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高区;独流减河河口处、万亩鱼塘、北大港水库大部分区域、钱圈水库、沙井子水库、子牙新河和北排水河等处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中区;北大港水库西部和马厂减河一带处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低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云龙县宝丰乡福利村本屋宅箐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泥石流沟特征、类型、成因、发展趋势,并对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该泥石流的形成受地质、地形、气象水文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前期降雨使固体物质分散汇入沟床积累,属于崩塌+滑坡型、沟谷泥石型、中型、高频、发展期稀性泥石流。目前,福利村本屋宅箐流域固体物源丰富,降雨集中,水源充沛,溯源侵蚀作用强烈,物源区滑坡、沟岸坍塌发育,谷坡稳定性差,泥石流的发展有增强趋势。本次采用成都山地所刘希林于1996年提出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对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单沟泥石流危险度H单=0604,按照分级标准,福利村本屋宅箐泥石流沟属高度危险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12.
泾阳县是咸阳市辖县之一,地质构造复杂,大断裂发育,岩土体结构类型较复杂,人类活动强度大,降水量大且集中,地质灾害发育。该文分析了泾阳县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发育特征和分布特征,进而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表明,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和岩土体结构、坡体地质结构等,而地下水和植被是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大气降雨和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秦刚 《山西建筑》2014,(14):79-81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从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方面入手,对怒江地区泥石流形成条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泥石流的地形、冲蚀、淤积物和植被特征进行了阐述,为野外鉴定泥石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勇  吴潇潇 《山西建筑》2014,(26):167-168
通过分析新疆G314奥依塔克至布仑口项目区域内泥石流的分布情况和性质特点,在桥涵设计时从桥涵位置的选择和桥涵方案的比选两个方面来合理设置桥涵构造物,并对泥石流区域桥涵的细节设计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以减少泥石流对桥涵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是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县区之一。通过实地测量、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等手段,在概述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县域内已有的地质灾害共30处,其中泥石流沟29条主要集中分布于祁连山和合黎山山前与走廊平原的过渡带,尤其是北部合黎山山前连片分布;崩塌1处为斜坡坡度65°的独山子崩塌。从地形条件、物质条件、降雨条件以及人类日益工程建设活动等方面研究表明,较大的沟床纵坡降比和流域面积、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和短时间聚集的充足水源(多是有暴雨形成)是形成区内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崩塌(不稳定斜坡)于公路沿线的人工开挖坡度大于60°的边坡地带。临泽县地质灾害具有不均匀性、突发性、周期性。该研究为县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topographical,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Eastern Alps determine the variability of possibilities for debris flow activities in Austria. For instance the loose masses like “Altschutt” by Stiny (1931)—these are in most cases moraines in high altitude—cause often debris flow disasters in the western federal states of Austria. The rainfall intesities reach world records along the southeastern ranges of the Alpes (600–670 mm in two and a half hour). Alo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border ranges occur also daily amounts of 200–250 mm. The volumes of deposits by disasters reach amounts of about hundred thousand or million cubicmeters. The geomorphological form of the debris cone or the alluvial fan allows to indicate the type of torrent and the degree of hazard impact. Us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form along the course it is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velocity of the debris flow.  相似文献   

17.
成昆铁路泸沽至西昌段位于安宁河大断裂带影响范围内,是地震的源地,也是泥石流集中暴发段。调查了影响研究段泥石流发育的6个因素;其中,地形地貌、降雨、不良地质是对泥石流的发育特征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大量调查获取了沿线泥石流暴发的最大雨强值;着重分析了不良地质的4种类型;流域面积与纵坡比、沟谷长度的关系。孕灾环境致使泥石流的类型和发育特征呈现串联形态分布、沟谷形态差异大、冲淤大、漫流能力强等特点。甄选了沿线9条典型泥石流沟进行重度和动力学参数计算,分析了形成机理以及发展趋势,对铁路的安全运行以及灾害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高寒山区发育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体--寒冻风化碎屑流。在规模较大的堆积体及其邻近区域开展工程建设时,对工程影响较大。以西藏玉曲河中波河段发育的5处大型碎屑流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地质测绘、区域地质分析、气象资料收集等工作,认为寒冻风化碎屑流是一种基岩剥蚀现象,其形成与特殊的气候、地形、岩性、构造和地震等条件密切相关,是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历史逐渐堆积而成的。结合碎屑堆积体规模大、分布成群、稳定性差、物源区岩块不断崩落等特点,探讨研究区重大工程项目(滇藏铁路、中波水电站等)宜采取的防治措施(如避让、监测等)。研究结果为辖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对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Debris flow has caused serious human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in the main earthquake-hit areas affect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means of non-engineering disaster mitigation, debris flow hazard assessment is a key issue for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hit areas.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a new method to quantify the debris flow hazard by combining debris flow simulated results with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within the influence area. The Guo Juanyan gully in Dujiangy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located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rainfall pattern and the 10-min, 1-h, and 24-h critical rainfalls, were fully explored first. The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applied as a modeling tool to simulate debris flow influence area and final buried depth under rainfall with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The simulated results under a 100-year return period rainfall were validated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Finally, the debris flow hazard maps under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were overlapped by combining the simulated results and the types of land utiliz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debris flow hazard assessment and can be widely used for debris flow mitig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相似文献   

20.
吴欢  龙孝 《矿产勘查》2019,(1):136-139
韶山市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文章基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室内研究,以"7.1"云源村泥石流为典型案例,分析了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降雨条件等密切相关,其演化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对坡面型泥石流的研究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