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分析白塞病患者治疗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白塞病患者48例,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对照组24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4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100%高于对照组依从率75%,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白塞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厨道与医道     
心龙 《烹调知识》2009,(3):42-43
中华烹饪厨技有灿烂辉煌的历史,伊尹是“厨师之祖”,“神厨”庖丁有出神入化的解牛“厨技”。伊尹出身御厨,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黄帝与神农氏的医药传人,并且道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元圣”,中医的“汤液”就是“医技”与“厨技”的结晶。“神厨”庖丁解牛的技术已达“神乎其技”的境界,庖丁说他的“厨技”来自于“道”,但是“道”的内涵是什么呢?庖丁并没有说明,我们可称其为“厨道”。“厨道”在历史上或许曾有记载,但是现在已经失传了。“厨技”有“厨道”,“医技”也有“医道”。  相似文献   

3.
我对汉字很感兴趣。所谓“字里有乾坤”,比如“吝”这个字,“文”与“口”的组合,是个会意字,有“怜惜”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韩楚彤  贺阳 《丝绸》2023,(6):142-150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资料中多种“有翼神兽”特征的描述,并将其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MFB9736唐代半臂藏品中的纹样进行比对,判断出该藏品中的“有翼神兽”纹样称谓为“飞廉”。唐代纺织品装饰中所见“有翼神兽”纹样种类包括中国本土“飞廉”纹、外来“格里芬”纹与“森木鹿”纹,以及最为常见的“翼马”纹、“翼鹿”纹等。而随着中外文化的不断交融发展,中国本土的“飞廉”有翼神兽纹样逐渐被外来文化中的“有翼神兽”纹所替代并逐渐消失,并且典型的外来“格里芬”纹与“森木鹿”纹也并没有成为唐代的主流纹样,反而最为常见的“有翼神兽”纹样造型则是抛弃了传统有翼神兽“多种动物形象组合”的特征,只见单一动物形象与羽翼组合方式的“翼马”纹、“翼鹿”纹等。无论是中国本土的“飞廉”有翼神兽纹还是外来的有翼神兽“格里芬”纹与“森木鹿”纹,终究没有成为唐代装饰艺术中的主流。本文探究其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翼神兽“飞廉”的功能、唐代道教求道升仙观念的削弱与养生观念的提升,以及唐统治者对于外来艺术的接受态度与取舍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明洪 《烹调知识》2009,(11):12-13
蒸菜,是通过蒸汽使菜肴成熟的一种烹调方法。蒸菜的种类很多,有以色泽命名的“清蒸”、有以口感命名的“滑蒸”、有以调味料命名的“粉蒸”、有以形态命名的“膏蒸”、有以装盘方式命名的“扣蒸”,也有以烹调方法命名的“炸蒸”和以成菜手法命名的“瓤蒸”。每一种蒸法成菜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以下就介绍几种家常蒸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鸡蛋有了“人造技术”,蘑菇有了“增白技术”,霉大米有了“漂白技术”,豆腐有了“勾对产品”……烹饪原料的正确鉴别、科学利用,以及相关的方方面面,事关烹饪产品的“源头”。应读者要求,本刊特邀中国餐饮文化学者、中国科普作家单守厌撰写系列文章《问题食材面面观》。  相似文献   

7.
牛蒡,别称“恶实”、“牛莱”、“蒡翁菜”、“蝙蝠刺”、“东洋萝卜”、“东洋参”、“牛鞭菜”等,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属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从东北到西南各地都有分布,亦有栽培。日本、欧洲亦产。种子入药,称“牛蒡子”或“大力子”,性平,味辛,能散风热、宣肺气、消肿毒。  相似文献   

8.
吴勇毅 《新食品》2009,(6):80-81
“山寨产品”中有不少属于“擦边球”,但“山寨”并不等同于造假、仿冒。面对“山寨产品”的流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层面“山寨”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福建轻纺》2009,(11):28-29
他一人身兼“两王”,先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仅限于此。他一人身兼“两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仅限于此。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  相似文献   

10.
惠东作为中国时尚女鞋之都,有鞋企三千多家,拥有“胭脂红”、“牧羊女”、“仙客来”、“格丽香”、“卡菲倪”、“名西施”、“巴浪迪”、“天鹅星”、“带路人”、“葆尔力”十大惠东知名品牌。全县有流水线近三百条,年产鞋6亿双,年产值66亿元,产品大部分外销。  相似文献   

11.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等,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冠有“干果之王”、“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原产于我国,已有2000余年栽培史。《诗经》中就有“树之榛栗”的诗句,《吕氏春秋》也说,“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宋代晁公翔赞道:“风韵栗房开紫玉。”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了山药和栗子合煮的“金玉羹”。  相似文献   

12.
田黄是寿山石中的一个品种,别称“福寿田”,指产于中坂田中的各种黄色田坑石。有“福”、有“寿”、有“田地”的寓意。田黄不仅质地细腻、脂润柔软,并且经过雕琢加工之后,外表光滑明亮、色彩斑斓、纹理自然,既属名贵彩石,又是珍贵艺术品,可供观赏,亦宜收藏。田黄价格昂贵,古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法。  相似文献   

13.
茅伯铭 《四川烹饪》2001,(10):10-11
旧时的上海,五方杂处,市面繁荣,店铺林立,商贾如云,多的是茶坊酒馆。南市老城厢较有名的酒馆有“章东明”、“章月明”、“萧恒裕”、“金孝真”、“王恒豫”等;大马路(南京路)上有“王裕和”、“王宝和”;浙江路上有“老宝和”、“全兴康”、“同宝泰”;四马路(福州路)上酒馆更多,名气较响的有“言茂源”、“豫丰泰”、“万源泰”、“高长兴”、“同四美”、“永济美”等。这些酒馆都是老字号,生意大都很好。清光绪年间,当时黄酒为十八文一斤,至民国二十年前后,京庄为一角三分一斤、花雕为一角六分一斤,太雕是一角九分一斤。…  相似文献   

14.
花生是在花落以后,花茎钻入泥土中育果,故人称“落花生”。因花生有滋身益寿作用,又被叫做“长生果”或“长寿果”。民谚有“常吃花生能养生,吃了花生不想荤”,足见其营养价值之高,所以被现代营养学家视为“植物肉”。  相似文献   

15.
曲榕亦 《烹调知识》2009,(10):45-45
甘草是我国中草药中应用最多的药材,素有“药中之王”的雅号。中医药典中称它为“蜜甘”、“灵通”、“粉草”、“棒草”、“甜根子”。又因其有调和众药之功,被誉为“国老”。民间常把它唤作“蜜草”、“美草”、“甜鞭子”、“一根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甘草入药的历史都非常悠久。从有文字的记载年代算起,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入药历史。  相似文献   

16.
《江苏纺织》2010,(2):16-16
春节刚过,“用工荒”的话题成为各方热议焦点,在劳动力充足的中国,“民工潮”的印记还清晰可见,“用工荒”转眼便汹涌来袭。有学者对此表示,这个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只是市场自我调整方式的体现,也有学者指出,目前的“用工荒”只是暂时性的,是否真的会“用工荒”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盛会 《饮食科学》2012,(4):33-33
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但早晚仍然较冷,适时“春捂”有助防病。但春捂怎么“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捂”得到位,“冻”得有度,就有道理,“捂”“冻”不能恰到好处,就不科学。其实,只要牢记四步走,“春捂”就不难。  相似文献   

18.
一夜间.“潜规则”一词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流行语。影视圈有它的“潜规则”,商业固有它的“潜规则”,就连食品企业也有它的“潜规则”。“潜规则”已经成为某一特定群体的不成文规定。更有一些不良的食品企业.把“潜规则”凌驾在法律之上。  相似文献   

19.
说眉     
漂亮的眉毛能给人的增光添彩。古人把女子细而长的眉毛称为“蛾眉”,二千多年前的《诗·卫风·硕人》中有“螓首蛾眉”的诗句。屈原的《离骚》中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宛转蛾眉马前死”;在这些诗中,“蛾眉”成了绝代佳人的代称。  相似文献   

20.
新民 《美食》2011,(3):60-60
人参素有“百草之王”“百药之长”的雅称,说俗一点就是药物中的“首领”、“族长”,或者说是“长兄”的意思,如果不是疗效卓著,它岂能有这个身份?现在由于科技发展,人工培植的“园参”多起来,没有那么稀有金贵了,普通百姓也吃得起用得多了,对人参的作用效果,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看法也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