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袁翔  熊智  蒋鹏  李化 《机电工程》2016,(8):997-1002
针对自行车频繁制动损耗能量的问题,对自行车制动过程中能量流动情况、电机再生制动、锂电池充电展开研究,对自行车制动过程中能量损耗、电机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一种基于STC15F2K60S2内核单片机的自行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系统,通过改装公路自行车,搭建具有该系统的试验样车,在不同骑行道路上选择不同制动模式进行制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根据车速以及骑行者的意愿选用合理的制动模式,在考虑骑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回收制动能量,明显提高了自行车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每年生产四千万辆自行车,除用于国内人民需求外,还用于开拓国际市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要求自行车重量轻、占据空间小、花式新颖,这些新的要求与当前国际市场的需要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外国主要用自行车作为旅游和健身器械.车架是自行车中重量最大的零件,约占全车重量的1/6.若能减轻车架的重量则对自行车重量的减轻是十分有利的.一般车架和前叉不易坏,仅前叉开口处和平叉开口处由于外载荷的反复作用可能疲劳断裂,这两处是强度的薄弱环节.本文着重对车架和前又进行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计算,并对现行的疲劳强度试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人体肌肉疲劳程度为评价标准,基于人体生理学、人机工程学和仿真试验技术,研究一种自行车结构参数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某自行车厂生产的一款公路自行车为例,在Anybody生物力学软件环境下建立人-车耦合系统模型;通过肌电信号试验及心肺功能测试,对人-车耦合系统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确保仿真系统可靠;借助验证后的仿真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仿真试验,以人体下肢肌肉受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相同骑行速度、负载下鞍座位置与人体肌肉受力之间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同一骑行者,自行车鞍座位置对于其肌肉受力值的影响很大,即对其疲劳程度影响很大。分析方法与结果为自行车车架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为自行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自行车具有良好的骑行性能、动力输出性能,自行车设计过程需要根据人体的身体特征对自行车结构进行优化.采用一种新颖的人机建模仿真软件——The Anybody Modeling System,建立了自行车-人体下肢耦合模型并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了自行车结构尺寸对人体骑行状态的影响,并对自行车结构的相关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针对特定人体尺寸,以人体骑行舒适性为客观评价指标.给出了自行车的结构优化参数.  相似文献   

5.
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将人体特征数据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的初始设计,分析了电动车各部件位置尺寸与人体尺寸之间的关系。利用CATIA软件建立符合中国人体特征数据的人体模型,通过对人体模型推行与骑行姿态的研究和优化,改善了电动自行车车把与鞍座之间的位置尺寸;通过对曲柄蹬踏机构的分析改进,提高了电动自行车的骑行效率;通过对骑行者视野的分析,确保所设计的电动自行车符合视野要求。总之,使改进后的电动自行车更加适合目标人群的尺寸特征和动作习惯。  相似文献   

6.
关新  高飞  罗焕 《机械设计》2014,(5):87-90
针对目前自行车检测标准与自行车设计及其实际应用条件不相符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用途自行车的检测标准、不同使用条件自行车的检测标准、考虑骑行舒适性的自行车检测标准的探讨,提出了应基于设计条件,制定更加合理的自行车检测标准的建议。针对不同用途和使用条件的自行车,检测标准应该依据其实际受载情况进行加载检测,以便达到检测与实际应用相一致的目的,减少使用中出现事故的概率,而设计条件是制定检测标准的重要依据。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应该将骑行舒适性指标纳入自行车的检测标准,以提高自行车的品质,达到利于骑行者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周家付 《现代机械》2009,(4):64-66,74
减轻汽车质量、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污染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车身的轻量化对于整车轻量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轻质材料是车身减重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某汽车为对象,采用复合材料对车轮的轮辋厚度、车轮安装凸缘厚度和车轮的轮廓尺寸进行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使车轮的重量最小化。对优化后复合材料车轮进行车轮弯曲疲劳试验,其应力、应变、位移值与优化前相近,但在重量上减轻了10.436%。  相似文献   

8.
采用Pro/Engineer软件进行铝合金轮毂建模,以16x7J汽车铝合金轮毂为研究对象,根据弯曲疲劳试验,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了考虑螺栓及法兰作用效果的车轮整体模型。以轮辋厚度为变化量,建立了不同尺寸的车轮模型。通过对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到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用改进后的史密斯公式法对车轮的寿命进行预测,通过寿命预测,轮辋厚度减少1mm其寿命仍可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研究表明:该方法可降低成本,减轻车轮重量,节省油耗,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自行车骑行的舒适度,对传统自行车关键性结构坐垫进行了创新设计。针对目前市场上自行车坐垫无法调整或调整困难的尴尬局面,运用机械原理等,设计了一种可调节坐垫高低的新型自行车。设计结果表明该款自行车结构可行,应力分析安全可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体生物力学,运用ADAMS-LifeMOD仿真软件组合,建立了自行车人机系统动态仿真模型,采用肌肉疲劳评价标准和关节舒适度评价方法对人的骑行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结合长、短坐立管2种骑行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为自行车的舒适性设计提供一种有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电动自行车车架进行结构改进,并分析其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对企业提供的两款电动自行车车架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进行人体动作捕捉、人体生物力学建模及骑行仿真试验,获得了骑行过程中施加于电动自行车车架的载荷;以所获载荷对电动车车架进行加载,对车架的ANSYS有限元进行分析,从而校核了车架疲劳强度及静强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电动车车架结构进行了改进,并分析了电动自行车车架强度的影响因素。该结构改进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率,并保证了电动车车架的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12.
轴承是自行车的重要零件之一,承受车身和驾驶者的所有载荷,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自行车轴承进行了应力分析。研究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得到自行车轴承的应力分布和轴承变形量,分析最大应力集中点及轴承在运行中的安全区域范围,进而保证自行车的工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工具技术》2013,(9):4-5
<正>如果能够在购买大型的特殊材料加工设备时运用变速自行车的类比原则,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人们购买变速自行车是为了娱乐或锻炼,但在骑行的时候,却总是使用感觉最舒适的两三个变速挡位。环法自行车赛运动员和其它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既关注赛车的各个部件,同时又利用各个部件的优势(车架、脚蹬、传动装置、车轮等)以获得赛车无论是在爬坡时,还是在平地骑行时最大功率的输出。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野外长距离骑行中,随车电子产品、便携式个人电子产品存在着充电不便,以及极端天气中能见度低或晚上骑行辅助照明及亮灯警示等现实需要,介绍了一种自行车绿色充电系统的设计。通过利用自行车轮胎的转动实现自发电:轮胎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减振装置上下振动发电,经过升压、整流、滤波、稳压等变换电路实现较为稳定的5 V直流电输出,一方面可向蓄电装置充电,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向外提供电能。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行性很高。  相似文献   

15.
正采埃孚股份公司正在推进"观察、思考和行动"系统的开发,以帮助避免交通事故,遏制每年涉及行人、骑行者和其他弱势道路使用者的死亡率的增长。例如,据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统计,2015年的前9个月,行人事故死亡率(10%)和自行车骑行者事故死亡率(13%)较去年同期呈双位数增长。为了降低这两类事故的发生率、并应对同期总体道路交通死亡率近8%的状况,美国交通部加大力度出台指导性新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现有健身车运用于虚拟现实游戏时车身姿态无法变化的问题,根据自行车实地骑行时的车身姿态变化特点,设计了能模拟自行车实地骑行时,适应坡度、弯道和路面颠簸的车身前后俯仰、左右侧倾运动机构,该结构具有运动自适应特性。采用人机工程学方法对健身车进行设计,确定了车身结构和尺寸参数。运用有限元法对车身结构的6种极限位置姿态进行了受力分析,结果表明车身结构强度合格,该结构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可为相关运动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应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后轮胎出现的瘪胎情况,设计了备用轮辅助装置。该装置具备备用轮、齿轮传动机构或带传动机构、转接板、支撑架,当其支起后,后轮胎脱离地面。当电动自行车后轮胎发生瘪胎时,利用后轮胎的驱动力以及传动机构的传动,实现继续骑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旋压总变形量对轮辋的机械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得出:热旋压变形对轮辋的延伸率影响最大,当变形量超过30%时对其影响效果显著;同时,各旋轮的道次减薄率对轮辋组织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霞  杨随先 《机械》2009,36(2):56-59
鞍座的舒适性问题一直是困扰骑乘者的一大难题:针对现有自行车鞍座的舒适性问题,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了鞍座设计中影响骑行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对国内外现有自行车鞍座的舒适性及人机工程学特点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机工程原理的较为科学的鞍座设计原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设计实践,给出了相应的自行车鞍座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自行车设计需求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转化为帐篷的自行车的设计方案,两种形式通过机械变形的方式相互转换,满足不同场合的功能需要,给户外骑行者带来了便利;根据人机工程学理论,对十字形转换结构的尺寸进行分析,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结果表明,这种可转化为帐篷的自行车通过机械变形转化符合人机工程尺寸要求,该车体设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