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模拟铁超标的水源水作为研究对象,在水厂常规工艺的基础上增加预臭氧工艺,考察了该组合工艺对含铁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铁的去除效果有限;臭氧—沉淀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原水中总铁,原水中总铁含量为7.5~8.0 mg/L时,臭氧投加量提高至5 mg/L即可保证出水铁含量达标,但对浊度去除效果差。结合经济性原则,当原水总铁含量为5~8 mg/L时,最佳工艺参数如下:O_3投加量为4 mg/L,PAC投加量为20 mg/L;当原水中总铁含量为8~10mg/L时,最佳工艺参数如下:O_3投加量为5 mg/L,PAC投加量为20 mg/L。  相似文献   

2.
以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天津某水厂为对象,通过烧杯混凝试验,研究了预加氯量、消毒剂与混凝剂投加时间间隔对混凝沉淀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加氯量的增加和投加间隔的延长,出水浊度降低,混凝效果明显改善。在预加氯量为1. 5 mg/L,投加时间间隔为10min时,混凝沉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在常规处理条件下,对西南地区突发性非多砂高浊度原水进行了加药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级絮凝、分级沉淀工艺,先投加PAC,60~120 s后投加PAM,对高浊度原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原水浊度为15 000 NTU时,投加200 mg/L PAC、0.4~0.5 mg/L PAM,静沉30 min后.出水浊度为1.7...  相似文献   

4.
南方水库原水的预臭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方某水库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预臭氧化的效果及其适用条件。研究发现,当臭氧量≤0. 5mg/L时,预臭氧化对粒径>2μm的颗粒物、CODMn、UV254等的去除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投量过高反而会造成沉淀出水水质恶化;只有当原水浊度较高时,预臭氧化才显示出对浊度去除的促进作用。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投量为1. 5mg/L时的除浊效果明显劣于投量为0. 5~1. 0mg/L时的除浊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松花江水源水质特点,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对松花江微污染原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结果表明,臭氧预氧化具有助凝作用,可节省混凝剂用量,在试验条件下,当预臭氧投量为1.0 mg/L时,可节省12%以上的混凝剂量;主臭氧氧化工艺的设置可以提高后续活性炭滤池的净水效果;在低温低浊期出水氨氮浓度难以达标,可采用加氯的方法来去除氨氮,最佳投氯量为4.5 mg/L。长期运行效果表明,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强化常规工艺,所需臭氧投加量较低,系统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即使在冬季低温低浊期仍可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再生水厂原水高色度、高COD的特殊水质,提出了高锰酸钾预氧化+预氯化协同预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预处理方法强化了混凝沉淀—微滤工艺对色度和COD的去除效果,同时提高了滤膜的反洗恢复率。结合水厂设备配置等因素,确定最佳预氯化投量为4~5 mg/L、最佳高锰酸钾投量为0.4~0.5 mg/L。  相似文献   

7.
采用絮凝-沉淀一体化设备对渤海海水进行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的试验,考察了该设备的处理效果。当聚合氯化铁(PFC)的投量为5.0mg/L、聚丙烯酰胺(PAM)的投量为3.0mg/L时,在适宜的pH条件下(pH值约为11),经该设备处理后,出水的浊度〈1.0NTU,SDI值〈4.0,CODMn〈3.0mg/L。出水水质可满足反渗透工艺对进水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烧杯试验,确定了采用混凝、沉淀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时,最佳的混凝剂组合及投量。结果表明,铝盐混凝剂与PAM组合使用时比铁盐混凝剂与PAM组合使用时的处理效果更好,当PAC+PAM的组合投量为20mg/L+5mg/L或30mg/L+1mg/L、硫酸铝+PAM的组合投量为30mg/L+5mg/L时,混凝、沉淀出水浊度为2.5~3.5NTU,COD为25-40mg/L,TP为0.06-0.12mg/L。由于混凝后水中所形成的絮体较小,难于沉淀,因此混凝沉淀工艺对SS的去除效果较差,实际工程中可考虑增设过滤单元。  相似文献   

9.
针对扬州市第一水厂改扩建工程采用新型机械絮凝斜管沉淀工艺,研发了处理水量为2 000 m3/d的中试装置,对其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适合水源水质条件的最佳运行参数如下:混凝剂聚氯化铝(PAC)的投加量为30 mg/L、助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的投加量为0.1~0.15 mg/L、污泥回流比为4%;投加PAM不仅能促进絮凝,还有利于污泥浓缩;在合适的范围内增大污泥回流比可降低混凝剂投加量,节省运行费用。中试结果可为新厂的调试运行提供依据,提高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原水氨氮在0.25~1.00 mg/L的微污染状态下时出厂水中游离氯不稳定的问题,结合水厂处理工艺进行了不同浓度氨氮对游离氯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0.20 mg/L时,不影响出厂水游离氯的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浓度在0.20~0.45 mg/L之间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在0.20~0.71 mg/L之间时,可在混凝沉淀前投加次氯酸钠,利用折点前加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使出厂水中游离氯保持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45 mg/L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71 mg/L时,不能完全通过折点前加氯的方法降低滤后氨氮,滤后会有氯胺生成,可利用氯胺的消毒能力,以总氯控制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际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包括预氧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分析铁锰的去除效果。铁在混凝沉淀中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沉淀池出水铁含量≤0.050mg/L。锰在预氧化阶段可以迅速与二氧化氯反应,有效除去水中的锰;但若原水锰≥0.3mg/L,前加氯不足,会引起沉淀池和清水池中的水变黄,造成色度超标。因此当原水水质差,锰含量高时需加大前加氯量以增加预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藻期引滦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偏碱性的高藻引滦原水,进行了预氧化除藻、混凝及助凝等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预氧化接触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当Cl投量为0.5 mg/L、PAC投量为25 mg/L时,其除藻效果要明显好于ClO2和FeCl3,组合、Cl2和PAC组合及Cl2和FeCl3组合的,且再投加0.2mg/L的助凝剂HCA,则除藻效果会更好;ClO2对原水的pH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利于提高后续的混凝效果,同时水中较高的余氯还可省去实际生产中滤前加氯消毒操作.因此采用ClO2作预氧化除藻剂、PAC作混凝剂、HCA作助凝剂比较适用于高藻期引滦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5.12地震后,绵阳市地表水源水质发生较大变化,浊度逐年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绵阳市某给水厂原水最高浊度达到20170NTU。针对高浊度原水,该给水厂选用聚丙烯酰胺(PAM)与聚合氯化铝(PAC)进行联合投加。在高浊度原水期间,PAM投加量控制在0.1mg/l左右,PAC最高投加量为77.32mg/l。通过对水厂工艺运行参数的适当调整,在高浊度原水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保证了出厂水水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沉淀-混凝法和沉淀-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锡废水,分析两种方法对锡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沉淀-混凝法除锡基本可以满足《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770—2014)的要求;当原水p H值约为3.0、锡浓度为17.7 mg/L、Na2CO3投加量为90 mg/L、三氯化铁投加量为2.90 mg/L(以Fe计)时,沉淀-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对锡的去除率高达99.97%,并且该工艺膜污染速率缓慢,经过物理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为92.2%。  相似文献   

15.
天津某再生水厂在混凝沉淀预处理系统中通过加氯以控制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然而,加氯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厂运行成本,而且对于混凝沉淀处理效果及后续微滤膜污染情况也有一定影响。采用混凝沉淀/微滤中试系统,在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12 mg/L条件下,研究了加氯量对混凝沉淀处理效果及微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氯化强化了混凝沉淀/微滤系统对色度、浊度、总磷、氨氮、COD、UV254的去除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膜污染。试验最终确定最佳加氯量为5 mg/L,这对再生水厂实际生产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能够减少水厂运行成本,延长微滤膜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以乐果为目标化合物,探讨了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工艺以及石灰碱解-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三种工艺对乐果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乐果的去除效果随着活性炭投加量与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采用活性炭吸附-常规混凝沉淀工艺对乐果的去除效果要略好于单独采用活性炭吸附,但这两种工艺都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的乐果.采用石灰碱解-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工艺时,乐果的去除率随着石灰碱解的pH值升高而增加.当原水乐果含量为0.182 mg/L,用石灰调节原水pH值为9,投加30 mg/L活性炭吸附20 min后,去除率达89.9%,沉淀出水乐果浓度为0.018 4 mg/L,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塘/预曝气/絮凝沉淀/好氧生化工艺对工业废水所占比例较高的城市污水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厌氧塘出水经30 min的预曝气后进行絮凝沉淀,当FeSO4投加量为150mg/L、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100 mg/L时,对COD的单元去除率能够达到52%,且BOD5/COD值由0.4提高到0.6;对好氧系统采用周期性改变反应池内溶解氧浓度和外加碳源的措施,能够提高生物脱氮效果;经该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能够达到GB 18918-2002标准的一级B标准;经核算,该工艺的直接运行成本为0.65元/m3(不合污泥处理费).  相似文献   

18.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3):17-19
针对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通过静态试验考察了不同预氧化方式对混凝沉淀工艺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投加0.2 mg/L的高锰酸钾,再投加1.0 mg/L的臭氧,可以明显降低混凝沉淀出水中的浊度、UV254及UV254/TOC,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5.3%,75.8%和55.9%;为有效控制出水AOC含量,实际运行中可以考虑采用先投加0.4 mg/L的高锰酸钾,再投加0.5 mg/L的臭氧的预氧化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预臭氧/混凝/气浮工艺处理水库高藻原水,研究该工艺的最优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在原水藻含量为1.4×108个/L的条件下,当臭氧投加量为1 mg/L、聚合氯化铝铁(PAFC)投加量为20 mg/L、气浮回流比为10%时,除藻效果最好,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另外发现,适当的预臭氧氧化可提高气浮对藻类的去除效率,投加臭氧较不投加可将除藻率提高4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化学混凝对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出水的除磷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时除磷效果欠佳的问题,采用化学混凝工艺对其出水进行处理,以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通过烧杯试验考察了PFS投量及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中试考察了混凝、沉淀、过滤工艺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PAM的助凝作用并不明显,单独投加130mg/L的PFS即可使出水TP〈1mg/L。在生物处理单元稳定运行的情况下,中试工艺的PFS投量在90-95mg/L时可使出水TP〈1mg/L,总铁〈0.5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