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友光  袁榆梁  李卓成  郭溪 《人民黄河》2022,44(6):100-104+162
为探析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将能值理论与水生态足迹相结合,构建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评价的能值水生态足迹模型和能值水生态承载力模型,综合分析了河南省2008—2018年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2008—2018年水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用水足迹占比最高,生态用水足迹占比最低,各地级市水生态足迹构成比重不同;河南省水生态承载力均小于水生态足迹,水资源处于水生态赤字状态,且水资源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河南省水资源整体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河南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以及三门峡为水资源生态盈余,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0,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其他地级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呈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其中郑州市水资源压力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2.
李菊 《人民长江》2024,(2):109-115
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进城市群水资源科学利用,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利用中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2012~2021年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四大城市群10 a来人均水资源、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活、人均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3种用水生态足迹中,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比超过50%,人均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占比不足20%。(2)长三角城市群人均水资源及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最高,京津冀城市群最低;2015年后成渝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人均生产用水及人均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均超过珠三角城市群。(3)京津冀城市群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群,而人均水资源压力指数及人均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压力指数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2017年后成渝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超过珠三角城市群。(4)研究年份内京津冀城市群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水资源为生态盈余状态,长三角城市群总体为生态盈余状态。(5)随着水资...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生态足迹是当前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2008—2018年的水资源时空演化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全省水资源的动态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2008—2018年全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现"W"型的波动轨迹,农业用水生态足迹数值在4类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中最高,表明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耗损最大,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生态盈余与生态压力指数均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2008、2013、2018年各市州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发展不均衡,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基本均处于短缺状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业呈现降低趋势,表明各市州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用水效率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障云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加强对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规划和管理。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云南省2006—2018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了云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水资源总生态足迹整体呈平稳缓慢增加趋势;生产用水在整个用水结构中所占比例最高,水资源生态足迹最高,其次为生活用水,最后为生态用水。2006—2018年云南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趋势,2011年以后整体呈增加趋势,全省水资源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各州市水资源也均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其中昆明、玉溪、楚雄水资源濒临生态赤字,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对云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其中经济因素对云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正向驱动作用。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安全状态,可开发潜力较大。但各州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合理调配。  相似文献   

5.
安阳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安阳市2005~2014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安阳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值为0.45 hm~2/cap,且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达82.8%~91.4%,生活用水足迹其次,生态用水足迹最小,但呈上升趋势。安阳市水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小,在0.048 hm~2/cap~0.068 hm~2/cap之间,受气候、水文起伏波动较大。安阳市2005—2014年间,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处于赤字状态,说明安阳市水资源利用长期以来一直是不可持续的。近10年来,安阳市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较快下降趋势,表明安阳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正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生态足迹的山西省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7,(7):96-99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模型分析了山西省2005—2013年用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评价了山西省水资源利用和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山西省用水生态足迹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099亿hm~2上升到2013年的0.123亿hm~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2005—2010年变化不大,2010—2013年上升较快;水资源生态赤字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山西省各个子账户用水生态足迹中,农田灌溉用水生态足迹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例最大,为51.39%~56.88%,其次为工业用水账户占18.85%~26.06%;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5,水资源负载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消费量大于供给量,开发潜力越来越小,需要大量从外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维水足迹模型,以水生态赤字与盈余、水压力指数、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和水资源可持续指数4个指标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指标评价体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析河南省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并且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分析水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足迹由大到小为生产用水足迹、生活用水足迹和生态用水足迹,其中豫北和豫中各市的水足迹深度较大;河南省整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较差,其中豫北和豫中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差;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对水足迹的变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水足迹强度效率效应和水资源承载力效应具有负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广东省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3个方面,计算广东省及珠三角九市近10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结果表明:2011—2020年广东省及珠三角九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近10年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整体水资源利用状态为可持续,但生态盈余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生产用水占总用水比重较大,全省农业用水仍有较大节水空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加强水资源管理,大力推进珠三角九市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查2007年、2012年和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和进出口贸易等数据,核算区域水足迹总量构成及变化,分析区域水足迹供需结构演变,评价区域水资源压力和用水效率。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建设后,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增速下降明显,水足迹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中部三省的节水效果最为明显。水足迹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效应。农业用水是水足迹的主体部分,生态用水所占比重较小,虚拟水贸易的消减效应逐渐减弱。工业用水的节水效应较为明显,而农业和生活用水的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区域水资源以自给为主,东部省市水资源进口依赖度高于西部和中部省市。区域水资源需求量稳中有升,需求结构保持相对平稳。区域水资源压力总体较小,水资源承压情况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区域用水效率逐步提升,中部和西部省市用水效率明显改善。该研究能够作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补充,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指数,讨论了辽宁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特征,并采用LMDI模型对辽宁省2010—201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在时间变化上较稳定,各用水账户占比大小依次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仅丹东市、铁岭市、鞍山市、本溪市和葫芦岛市为生态盈余状态,其他行政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盘锦市最为严重,水资源生态状况也较差;(2)在辽宁省及各行政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构成上,除本溪市为工业用水占比最高以外,辽宁省与其他各市都以农业用水为主,其次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占比较低但均有小幅提升;(3)通过因素分解得出经济因素是推进水资源生态足迹增长的主导因素,结构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比较小,技术因素有效抑制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先庆  李博  李进  刘鹏飞 《人民长江》2019,50(5):107-112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六盘水市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从生活、生产、生态3个用水账户角度出发,构建了六盘水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用于对六盘水市2008~2015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应用多种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讨论了各指标与年平均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水资源属于生态盈余状况,水资源利用整体而言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但是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可持续性比较不稳定;同时,生态用水和万元GDP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处在较低的水平,说明目前的用水比例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因而需要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评价甘肃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以及河湖健康评估情况,本文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构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4个水资源账户,对2006—2020年甘肃省各行政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水资源产量因子为3.28;水资源从时间分布看能满足地方经济、生态和环境发展的需要,但空间分布不均衡;从用水结构看,各市(州)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将北京市做为研究区域,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构建北京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并分析北京市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可持续性,使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北京市未来3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通过预测结果给出合理的建议。结果表明:北京市在2000—2019年19年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出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且生态足迹远大于承载力,这说明北京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的状态;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也远大于临界值10,用水安全系数低;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北京市的水资源利用率在提高;水资源负载指数很大,说明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潜力很小,需要大量从外流域调水来缓解用水压力;从预测结果来看,未来3年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将会有减小的趋势,有利于北京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表明北京市正处于一个向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在传统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对其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参数的选取进行了改进,采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替代区域人均水资源总量,对长江流域主要省区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年际变化不大,呈现出小幅增加的态势。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反映了长江流域用水结构的变化,其地区分布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GDP状况。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现盈余态势,水资源生态赤字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分布规律一致。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对结构、技术、经济和人口等驱动因素分析后发现,GDP的大幅度增长是水资源生态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因素和用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驱动效应,技术因素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成都市2000年-200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以明确其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年来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受水文情势的影响波动性较大,各年份水资源承载力与年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5;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增加,各足迹账户中,农业用水比重最大,生态用水比重最小,工业用水量处于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成都市水资源在2006年、2007年、2009年三年出现了生态赤字,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之比为1.16、1.06、1.29;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在逐年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口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是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子。从总量上来说,成都市基本能满足需水总量的要求,但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利设施不足等,成都市水资源可开发空间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改进的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山东省2007—2016年的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了近年来山东省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布情况,并基于LMDI构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分解模型分析了经济、结构、技术与人口效应的驱动效果,结果表明:2007—2016年山东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呈波动上升趋势,水环境生态赤字2010年前后差异明显,2010年后赤字值激增;2016年各市的人均水环境生态赤字均大于水资源生态赤字;经济、结构与人口效应对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正向驱动作用,技术效应则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7,(2):47-50
基于水足迹理论和方法,计算黑龙江省2003—2012年水足迹,并运用SE-DEA模型对黑龙江省各产业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3—2007年、2009—2012年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较优,而2008年受气候及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其水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为无效;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2003—2007年、2009—2012年均处在弱劣于可持续发展的轨迹上,2008年处于劣于可持续发展的轨迹上;参照超效率值对有效年份进行排序,显示黑龙江省的水资源投入产出随时间逐渐趋向最优。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区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基于水足迹理论,计算了连云港市2008—2017年10年的水足迹和相关评价指标的值,并构建脱钩评价模型,从宏观层面探索连云港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系。结果表明,2008—2017年期间,连云港市人均水足迹在1. 01 hm~2上下波动,农业用水是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仅考虑本地水资源,水资源压力指数较大,连云港用水主要依靠外调水;从水资源利用效率来看,10年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基本处于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表征区域持续提供资源、消纳废物且具有生产性的能力。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唐山市2001~2016年水资源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时域内该市水资源足迹呈波动先增后缓的特征,生态承载力趋于增加;各产业中以农业用水生态足迹降低、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增加为主要特征;从各县域来看,中心城区的生态足迹较大、承载压力也较重,而燕山南麓和东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生态足迹较低。  相似文献   

20.
周飞  邱卫国 《人民黄河》2022,(S1):51-53
为评估近年来上海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对上海市2013—2019年水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上海市2013—2019年水生态足迹总体呈减小趋势;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是上海市水资源利用的主体,水质是影响上海市水生态环境评估结果的关键因素;考虑过境水时,水资源处于盈余状态;近年来万元GDP水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压力较小,上海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