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城市地区生态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受到人类各项活动的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就不断地遭到破坏,这在工业化进程中已使人类自己备受损害,人类也由此开始重视保护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水体和绿地是生态系统中城市水文生态和城市植物生态的重要内容,它们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因素,作者就此提出应重视城市中的水体和绿地的规划建设;并结合上海浦东新区和我国国情实际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水体护岸生态设计的原则与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分,水体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显著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水体护岸的生态设计原则及几种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黄石磁湖湖景工程是建设在磁湖湖畔的一片带状滨水绿地,定位为以城市滨水公园为主题的休闲及观赏性绿地。在设计中通过对不同场所的空间塑造营造出不同的主题空间,体现水体、生态系统、游人的相互关系。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促进生态恢复及完善细部设计,是提升景观品格,完善设计意图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韧性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园绿地通过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对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研究是探索城市韧性研究的微观路径。从生态智慧研究中获得启发,重新理解"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干扰"等含义,尝试将"社会生态系统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进行关联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来表征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本质内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测度的体系框架,并提出通过多情景规划的路径达到"供需动态匹配",进而实现城市韧性提升的目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体系,为城市韧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6.
《园林》2017,(7)
<正>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组成成分,是城市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城市绿地改造的契机中提高对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能力,有利于提升"海绵"功能,实现良性水文循环。绿地雨水的管理需低投入、易维护、高效能,并要稳定持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并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城市地形地貌特征、城市典型气候天象、自然植被、水体、建筑、绿地、城市文化景观七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安全思想,指出只有让人类达到一种安全的生存状态才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宗旨,也即生态安全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国行 《中国园林》2006,22(9):88-91
在分析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即生态原理、形态原理、文态原理、心态原理;探讨了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形态服务功能、文态服务功能、心态服务功能;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就是恢复绿地之间被人类活动中止或破坏的相互联系,以绿地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调整原有的绿地格局,引入新的景观组分,改善其服务功能,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生态、形态、文态、心态功能的耦合与协调是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城市小型景观水体水质控制对城市环境改善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生态法治理成本低、环境友好,已逐渐成为城市小型景观水体修复和治理的主要方法。以杭州长桥溪生态公园、德国慕尼黑西园公园、浙江工业大学文荟湖为例,分析了生态工程在城市小型景观水体中的应用,介绍了水质控制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和运行效果。特别提出在休憩场所对娱乐和健身能量的利用思路,以及对生态工程教育意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绿色开敞空间理论的阐叙,提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是由城市绿地、专用绿地和生态绿地组成的广义绿地系统,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1.
建筑营造意识中的人地关系——兼论茜洋村的聚落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02,20(1):79-82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建筑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建造房屋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作用必然作用于建筑之上,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也必然反映在建筑的营造意识之中。该文从分析比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与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入手,以小小山村茜洋村为实例,论述蕴含在人类聚落环境中,在建筑营造意识中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沈洁  张京祥 《规划师》2006,22(1):73-76
从原始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人类的价值观经历了畏惧自然→改造自然→融和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主从→分裂,走向回归.与之相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也经历了由原始、朴素的生态观→从空间上亲近自然的生态观→融功能、景观于一体的综合生态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杨青  王璐 《南方建筑》2006,(5):108-110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将自身发展有序化所产生的混乱度强加给了自然界,继而遭到自然的报复。以往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仅仅出于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考。本文通过汉城EWHA女子大学校园中心和瑞士洛桑博物馆的设计说明作为建筑师,在为人类提供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的同时,还应该站在自然的角度去思考,与自然共生才是生态建筑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之生态城市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瑛 《规划师》2005,21(10):5-7
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管子》一书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命题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生态城市思想,强调“无违自然”,提倡通过自然现象来规范城市社会的有序发展,突出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管子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现今认识和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观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人居环境伦理观则是在具体对象上对环境伦理观的细化,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居环境的伦理关系。人居环境伦理观赋予人关心和保护人居环境,从而其实也是关心与保护人类自己的特殊职责。人居环境目前正面临着诸多危机,如城市环境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这意味着人居环境伦理观出现的危机,而这些危机与建筑材料密切相关。针对由于建筑材料引起的人居环境危机,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筑材料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6.
周韵 《城市建筑》2013,(14):257-257,259
环境恶化问题给人类乃至地球带来了重重危机,设计师在对美与形式的陶醉中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规划实例为例,探讨如何在尊重基地原生状态下,结合地域及企业文化,以尊重自然、融合共生的态度进行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代朋  梁琳 《建筑与文化》2016,(2):132-133
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建设过程中,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探索并创造着满足自身意愿和文化理想的人工环境,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原则的现代城市建设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之间整体协调的发展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思想之基,规划和建设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质就是建设一种美好的人居环境和人类文明与礼仪的居所。  相似文献   

18.
要宇 《山西建筑》2006,32(16):328-329
研究分析了苏州留园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和艺术风格的提炼和升华,弘扬了我国古代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自然通风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赵冉 《华中建筑》2008,26(7):42-44
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引入自然风方式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并使人类与自然相近、相亲、相融。  相似文献   

20.
仇秀芬  卢向阳 《山西建筑》2007,33(25):260-261
介绍了复式小户型的含义及其发展,分析了小户型复式住宅的需求特点,并从地理位置的选择、房屋的结构设计、小区规划三方面探讨了复式小户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阐明人类追求自然、追求个性的天性,也以此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