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北京平谷盆地雨洪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水形势严峻与雨洪灾害频发的矛盾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雨洪资源化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市平谷盆地为例,评价了当地雨洪资源利用现状,指出水库蓄放水不足、河道生态环境退化、集水工程长期积水引起水质恶化、河流富营养化严重等是当前区内雨洪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河流水质、增加水库放水量、充分利用地下储水空间、加强城镇雨洪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区雨洪资源等应对措施,为当地雨洪资源利用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缺水形势严峻与雨洪灾害频发的矛盾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雨洪资源化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市平谷盆地为例,评价了当地雨洪资源利用现状,指出水库蓄放水不足、河道生态环境退化、集水工程长期积水引起水质恶化、河流富营养化严重等是当前区内雨洪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河流水质、增加水库放水量、充分利用地下储水空间、加强城镇雨洪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区雨洪资源等应对措施,为当地雨洪资源利用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紧迫形势,挖潜利用好雨洪资源尤为重要。以聊城市为例,对雨洪丰枯遭遇情况、雨洪资源量、雨洪资源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估,提出了雨洪资源利用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结果表明:边界河流与市内降水年和汛期丰枯遭遇"尚可"和"有利"组合在50%左右,总体而言,一半左右年份有较好的相机调引边界河流雨洪资源的条件;聊城市多年平均雨洪资源量为9.8亿m~3,多年平均雨洪资源利用潜力为5.4亿m~3;按市内、边界河流划分,不同年型聊城市边界河流和市内河流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占比为85%~91%,边界河流雨洪开发潜力大,应作为雨洪开发利用的重点方向;雨洪资源利用应注重"蓄、调、渗"综合措施的应用,发挥各类工程在时间上滞蓄、平面空间上调配、竖向空间上滞渗雨洪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按岩溶地区水动力条件,将岩溶河谷分为补给型、排泄型两种类型。根据不同水动力条件将补给型河谷岩溶水库划分为弱岩溶分水岭、蓄水构造谷盆、非岩溶层分水岭等不渗漏亚型;强岩溶、古岩溶及隐伏岩溶区、地下分水岭袭夺等渗漏亚型;排泄型河谷岩溶水库划分为弱岩溶微渗漏、强岩溶渗漏、悬托型河谷渗漏、隐伏岩溶渗漏等亚型。分别建立了各种渗漏类型的渗漏模式,论述了其基本特征及渗漏评价、防渗处理。并列举了省内外工程实例及防渗经验。  相似文献   

5.
为了缓解连云港市水资源短缺和洪涝多发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必要对雨洪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连云港市雨洪资源利用进行初步分析,针对连云港市雨洪资源的特点,提出雨洪资源利用模式,估算雨洪资源可利用量,将连云港市雨洪资源可利用量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进行分配,分别计算生活用水效益、工业用水效益、农业用水效益和生态环境用水效益,为我国平原地区雨洪资源利用效益分析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海岛地区水资源年际径流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特别是近20年来台风发生频次急剧增加使得大量雨洪资源因缺少水库存蓄而流失,进一步加剧海岛水资源供给短缺。为提高海岛水资源供给能力,推动各地区采取修建地下水库等工程措施,以舟山岛开挖式地下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地下空间储蓄台风期雨洪资源,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库连成整体。基于网络流模型重点分析地下水库选址、地表水库群联网联调等相关影响因素,利用25座地表水库和地下水库联合调度,为解决台汛期间雨洪资源丰富但储蓄空间缺少问题提供新思路。并通过2106号和2114号台风雨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实证分析,比较地下水库利用前后水资源存蓄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台风期间不仅增加地下水库总蓄水量2 644.1万m3,还为地表水库增加总蓄水量2 523.2万m3,表明利用地表-地下水库联网联调技术解决舟山岛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吉林西部湿地为研究背景,以雨洪资源利用的控制原则、利用模式的探索以及雨洪资源利用后生态环境效益变化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雨洪资源利用对于改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今后我国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济宁市对雨洪资源最大化利用进行了有益尝试,探索出"养、蓄、用"三位一体的雨洪资源利用模式。养:实施生态修复,实现水源涵养;蓄:推进工程建设,实现雨洪拦蓄;用:优化水资源调度,实现高效利用。在雨洪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雨洪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覆盖型岩溶区的河谷地下岩溶总体上具有上强下弱的垂直分带特征,但这种垂直分带的成因众说纷纭,给工程实际运用带来不少困惑。为此,通过找出河谷由峡谷期向盆地期演化过程的最大岩溶作用水头、最大强化作用水头和最新强化作用水头等特征作用水头,把河谷岩溶的多期叠加成层模型简化为河谷地下岩溶的三期叠加强化模型,即由下至上划分为深层孤立洞隙层、中层强化岩溶层和现代岩溶影响层。借助于白石窑水电站为工程实例进行了河谷演化及其地下岩溶剖面分层分析,提出坝基现代岩溶影响层发育强烈,是防渗的重点,岩溶最大防渗深度进入中层强化岩溶层,大大减少坝基岩溶渗漏防渗处理工程量,节约工程投资。经多年渗漏量观测,防渗效果良好。覆盖型岩溶区地下岩溶分层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可供类似的坝基防渗工程参考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的雨水处理问题和雨洪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直是城市规划的重点,也是城市规划的难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的雨季,还有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华东、华南都处于季风带,让城市排水与水资源的再利用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利用海绵城市雨洪基础设施来对城市进行改造,让城市摆脱雨洪困扰,建立良好的城市环境。一、海绵城市雨洪基础设施规划的相关概念1.海绵城市海绵具有较强的吸水和储水功能,海绵城市也正是受此启发,将道路建设设计为海绵构造模式,以此来达到与  相似文献   

11.
沧州区域雨洪资源拦蓄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地综合利用雨洪资源,缓解沧州区域水资源危机,通过对该区域内的自产雨洪资源量、外来雨洪资源量和拦蓄能力的分析与计算,确定了沧州区域内可拦蓄的雨洪资源量及河道、水库、坑塘、洼淀雨洪资源的拦蓄能力,并提出了提高雨洪资源拦蓄量及利用率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雨洪是一种灾害,如何变灾害为可利用的水资源,是新形势下研究水资源利用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出了雨洪资源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城市雨洪资源有效利用途径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拦沙坝式山溪取水工程为例,对黔中高原小流域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小流域大雨和暴雨发生频率高,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大,暴雨洪水过程具有陡涨缓落特征,能够维持较长的引水时间,有利于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雨洪是一种灾害,如何变灾害为可利用的水资源,是新形势下研究水资源利用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出了雨洪资源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城市雨洪资源有效利用途径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徒骇河流域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而汛期雨量丰富且蓄滞工程较为完善,因此提出通过合理地调度使用主河道上的多级闸门来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以缓解供需矛盾的思路。选用MIKE11软件建立多级闸门调控下雨洪演进模拟模型,主要运用其中的水动力模型(HD)和降雨径流模型(NAM),并将两者进行耦合,设计了闸门全开、水位控制、水位差控制三种调度模式,结合典型年的选取,进行典型工况下雨洪演进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利用水量调控计算方法对流域调控水量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对闸门的调度,可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更大程度地解决流域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16.
地下河作为岩溶山区水资源的重要运移及储存场所,对于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贵州岩溶地区地下河径流路径与地层产状、构造的关系,将地下河径流路径划分为走向型、倾向性(顺倾向型、逆倾向型、其它型)、断裂带型及褶皱轴线型(沿向斜轴线型、沿背斜轴线型)4种类型,并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下地下河径流路径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自遵义拱断-六盘水断陷-黔南台陷方向,地下河径流路径由走向型为主逐渐过渡为倾向型为主,且地下河平均长度及河网密度都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低影响开发模式下城市雨洪控制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其他城市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本文以贵安新区示范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并根据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结合研究区下垫面特征,在不同重现期降水情景下设计7种LID措施组合情景并进行相应的模拟与分析,评估不同LID措施组合对雨洪控制的效果,寻求最优LID措施组合。结果表明:LID措施组合方案的雨洪控制效果均优于单一LID措施,其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组合措施对高频暴雨和低频暴雨的洪峰流量削减率高达67.2%和44.5%,延缓洪水峰现时间,可以很好地发挥雨洪控制作用,增加雨洪资源的利用量。结合径流系数控制效果,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组合的造价可以降低60.3%,综合考虑水文效应与经济效应,得到贵安新区LID措施的最优配置为: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以上结果可为贵安新区的城市雨洪管理及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降雨入渗是地下水库主要来水之一,为了研究降雨对地下水库水位的影响以及分析地下水库的蓄水能力,分别以设置单道防渗地下坝的单库和多道防渗地下坝库群形式为研究对象,基于GeoStudio有限元软件中的Seep/W模块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在不同降雨强度和雨型下的地下水库非稳定渗流场变化。降雨强度考虑年平均降雨量和年最大降雨量,持续时间为1年。降雨雨型考虑总降雨量为100mm的平均型、前锋型、中锋型和后锋型。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单库的地下坝前上游水位增加了71.1%,下游水位增加了11.7%。库群水位变化剧烈主要集中在1号和6号储水空间,水位增加量最高分别为8.8m和12.5m,而处于中间的储水空间水位变化较平缓;单库的整体水位变化较小,而库群主要对各个储水空间的水位影响较大,对取水有利;不同降雨雨型下对单库和库群上、下游表层孔压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以及表层体积含水量所能达到的峰值有一定的影响,且在前锋型最大含水量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成果可为地下水库在降雨条件下的蓄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西北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郭占荣  刘花台  朱延华 《水利学报》2001,32(6):0037-0041
本文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和水循环特点、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总结了西北地区多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今后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即提高社会对西北地区地下水的认识,适度增大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一态环境调节作用,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相互转化规律,提高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涵养相结合;加强西北地区地下水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科学地利用宝贵的城镇雨洪资源,研究了国内现行城镇绿地规划建设模式,发现并分析出了其不足,提出了改进模式。研究表明:新的绿地规划建设模式应遵循"先利用后排放"的原则,达到科学补给地下水,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有效预防城镇雨洪灾害,基本消除雨水径流污染,利于缓解城镇供水矛盾,切实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实现城镇雨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