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进行系统梳理,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方法和具体要求。为推动海绵理念落地实施,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国家于2015年和2016年启动了2批共30个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北京入选第二批试点,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2.
厦门在海绵城市试点进程中,将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机制作为试点工作重点。结合"多规合一"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在项目建设各个审批环节嵌入海绵城市管控要求,构建形成"指标下达、方案指导、设计审批、施工抽查、竣工核查"5阶段紧密衔接的全过程管控制度,为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向常态化的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剖析了厦门全过程管控机制的经验做法,并提出改进方向,以期为全国各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践,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削减率、水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对萍乡市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萍乡市实施的32.98km2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内,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6%,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84个积水点基本消除,试点建设效果显著,相关成功经验可为当前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国掀起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为落实相关政策,2015年4月,河南省鹤壁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5月,郑州等8个城市进入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同年6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强调要"加强规划引领要求",并提出了5条具体措施。文章主要探讨了郑州市郑东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几个途径,如建设海绵型生态水系和绿地系统、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小区和单位等。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北京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区位于通州副中心,区域范围北至运潮减河、西南至北运河、东至规划春宜路。经过3年多的建设,试点区完成海绵型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及排水管道和防洪排涝等各类项目107项,构建了一套海绵城市建设的机制和模式,初步实现了"清新明亮、蓝绿交织"的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为副中心乃至北京市提供了样板和参照。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3月,迁安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使命、民心工程,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积极探索,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体制机制和百姓实际需求相结合,认真完成了国家海绵试点建设任务,并成功探索出了一套北方海绵城市建设的"迁安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座城市要带给人们幸福感,离不开安全、和谐、生态的环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到2040年上海将建成更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地下基础设施与国际大都市对标,其中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关键要素。当前,"海绵城市"作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解决雨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来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6年,经由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评审,上海在20个参与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明确到2020年和2030年,城市建成区20%和80%以上的面积将分别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刘秋常  韩涵  李慧敏  郭磊 《人民长江》2017,48(14):23-26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有效缓解城市雨水洪涝现象。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水平,构建了包括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建设制度及执行、显示度在内的6项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熵权和TOPSIS法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模型。运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鹤壁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为良好,与国家发改委对鹤壁市海绵城市中期绩效考核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首批海绵试点城市考核结束,海绵城市建设进入后评价时期。各海绵试点城市在地方标准的编制过程中,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海绵城市标准分散且不完整的现象,未能形成系统有效、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为科学有序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服务地方省市海绵城市标准编制工作。以福建省为例,着力构建一套多维度、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用于指导地方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编制。该体系在分析我国现行基础性标准规范、福建省地域环境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海绵城市全过程管控流程,梳理现行海绵城市标准规范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及国内海绵试点城市成功经验,提出福建省海绵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对全国地方省市海绵城市标准编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下雨就涝,雨停就旱。"这是目前中国多数城市建设结构的一个真实写照。然而,原本寄望能增强城市抵御暴雨等灾害的海绵城市,在2016年的夏天却遭遇了尴尬。多轮强降雨致使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近半数内涝,一时间,"海绵城市无用论"甚嚣尘上。海绵城市建设何时显功效?它真的不能制止内涝吗?  相似文献   

11.
萍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全面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本文基于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践经验,对萍乡市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发现所辖县海绵城市推进工作进度较慢,存在项目建设片面化、碎片化,部分海绵设施施工质量不合格等问题。经过对比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结合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实际,进而提出了3项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萍乡市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为当前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管控体系是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关键。北京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试点管控模式。管控模式以"两审一验"和"施工巡检"制度为主,并与水影响审批制度相结合。出台了政策文件、配套技术导则,明确了管控要求和审查巡检要点,确保了从规划到设计指标不变更,从设计到施工过程不走样,从施工到建成效果不打折,该管控模式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近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的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全面展开。目前,国家第一批海绵试点城市验收正在进行中,经过3年的努力,16个试点城市均已建成了大批的示范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年前,融入"生态、文明、绿色"理念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雨洪利用和雨水工程、下沉广场防洪排涝等设计经验及体会都在《给水排水》杂志以专栏的形式进行了报道,并得到行业的普遍关注。此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北京泰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全国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之一,中新天津生态城充分发挥中新合作优生态城势,推进国举办的中际化海绵城市建设。记者日前从在新海绵城市建设合作交流会上获悉,截至目前,生态城已启动65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由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为获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成效,科学合理评价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现状,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物元分析法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模型。以鹤壁市为例进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对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鹤壁市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绩效水平为良好,但山城区和鹤山区的污水处理工作仍需加强,同时研究发现雨水资源利用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率、饮用水达标率和污水控制率4个指标敏感性较强。评价方法可供类似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国家试点城市三年试点期建设,重在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是能够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宁波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以系统化方案为技术引领,结合每个汇水分区的本底特征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方案,合理安排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项目,实现了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提升等建设目标,并打造了慈城古城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美丽乡村、海绵+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7.
政策·法规     
正江西:用海绵城市消纳雨水日前,江西省草拟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积极推广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城市水系建设,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调研发现,受滨海地区自然条件限制,有些海绵城市推广技术并非完全适用。由规划到单体逐级确定建设目标;基于现有自然条件限制,选择适宜技术进行低影响开发;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作为项目建设的首要条件,初步探索了生态城建设海绵城市模式与方法,为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及后期运营管理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WaterEx北京水展同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由国际水生态安全(中国)委员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水生态安全与合作大会"将于2016年10月13-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探明水生态安全动向、探讨PPP模式解决方案、探寻海绵城市投资机遇",旨在交流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分享产业和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北京是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通州区作为试点区,始终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制定了系统的推进方案,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资金使用、公众参与和运作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总结了建设经验,可为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