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太古地产与远洋地产联手开发的成都远洋太古里位于成都市核心区的大慈寺片区。项目近期刚刚开启了街区体验期,虽然尚未盛大开业,但因为这个项目独特的设计视角和引人注目的营商策略,引发了各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期,我们特邀请本案规划与建筑的主持建筑师郝琳博士,与我们分享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的设计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街区作为多要素的集合体,改造和利用的复杂性决定其成为城市触媒的发展对象及产生基地。文章从城市更新的角度,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对历史街区中的城市触媒进行分析。太古里的政治、历史、文化软媒触互相协调,共同着力于太古里触媒载体,在公共空间、主要建筑群、街巷交通上发生触媒反应。太古里对历史街区的创造性保护,强化了成都的城市印象,修复片区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区域的商业价值与文化氛围,不同的城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太古里城市触媒的成功经验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大慈寺自修建以来经历了长久的兴衰变迁,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成都市城市格局和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现代化和商业开发的过程中,大慈寺外围形成的历史街区遭到了颠覆性的推倒,在缓慢寻找场地定位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保留的格局。太古里结合大慈寺文化区以及红星路商圈后发形成了低密度、高品质的商业形态。大慈寺的外延意义影响了太古里的生成,而太古里的形成融合了大慈寺以及场地中的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存在也赋予了太古里独特的商业消费气质。历史街区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在形态上形成参照、协调,格局上实现新旧的融合,文化上相互尊重和平衡过渡,达到了共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翻天覆地的剧变威胁着市民心中对城市记忆的留存。作为成都市的名片,远洋太古里是融合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质感和高端商务的杰出作品。本文基于城市理论,尝试从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历史建筑保护、赋予故事性和脉络、文化资产保育、景观的设置、新旧的交替六个层面对太古里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合适的景观设计学内容开展研究,最后提出问题及思考,并探讨如何在设计实践中保留和延续场地内的城市记忆,使市民与街巷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激活人们的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5.
成都远洋太古里是一个在近年兴起的商业化创意街区的成功案例,是一种新生的体验式的商业购物中心。文章在认可其形式创新的同时,利用地图认知的方法分析人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它的城市意象,得出远洋太古里的城市意象结果,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商业街区的研究提供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今,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不约而同尝试着开发富有特色的商业街区。毋庸置疑,商业街区已经成为靓丽的城市会客厅,是城市发展繁荣的象征,是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商业街区是由各种商店、体验店、餐饮店等集合组成的一体化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商业的精华和缩影。塑造商业街区建筑开放空间,必须迎合地域、尊重人文,街区设计和形态的选择会影响其未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塑造街区空间成为了开发者和设计者面临的最基本最现实的问题之一。该文结合三里屯太古里商业街区的设计,从空间组织、空间布局以及空间活力塑造三方面对现代商业街区设计进行探讨,以便作为今后商业街区设计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福州双杭历史街区作为近代商业中心,商业文化极具地域特色。随着福州城市的建设,街区更新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文章根据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提出的历史保护七个主要价值,以福州双杭历史街区为例从美学价值、建筑多样性价值、文化记忆价值、商业和经济价值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详述了双杭街区的空间形态、建筑类型、商业文化和宏观区位,诠释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多重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8.
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是一个融合历史保护遗产、提供"24h"一站式创意都市生活的地标式综合商业项目。本文将浅议项目如何通过从历史片区——街巷脉络——聚落模式——川式建筑的规划设计脉络来构建一个空间与活动并置、古朴和繁华的流转的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9.
骆锋 《广东建材》2009,32(6):232-234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沙仅存保留完好的历史街区,规划制定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目标和保护范围,对历史街区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及院落进行分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工程完善了街区一期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历史街区传统商业的复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市井生活气息的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的原真性保护;并探讨历史街区风貌景观整治恢复的设计方法及其可持续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实施保护设计时可能面临多种矛盾冲突。山西柳林县明清街历史街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但是近年来街区面貌陈旧,缺乏规划管理,当前面临着破败、混乱、无序的发展窘境。本文以柳林明清街为例,探讨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和方法。首先进行科学的前期分析研究,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综合治理的保护原则,然后以此为基础重新布局商业业态,引导商业和谐发展;在物质层面上实施科学有序的疏解和整治,由大到小逐级治理重塑交通秩序和建筑风貌;同时强调凸显人文关怀,制订保护管理的制度,最终达到提升历史街区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姚知秋  黄乔木  张利斌 《居业》2024,(3):148-150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受所在地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影响,有着鲜明的风貌特征,需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使现代与传统和谐共融。文章通过对山西祁县晋商老街和柳林明清街的实地调研,总结提炼晋商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特点和艺术符号,并将抽象后的建筑设计语言运用到柳林明清街新建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从体块生成、流线组织、立面整合三个方面,分析方案设计过程中融入晋商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思路,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对塑造历史名城的文化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历史文化街区逐渐被人们遗忘,被新的商业综合体所取代,空间活力缺失。文章通过对兴善寺西街步道空间活力提升研究,从绿色交通、步道铺装、周边业态、自然要素四方面,总结历史文化街区步道空间组成要素对空间活力重塑的作用,彰显地方特色,试图提高步道空间的服务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里院建筑街区是青岛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建筑形式,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针对里院街区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的现象,为达到保护里院建筑街区的目的,里院街区基础资料的获取尤为重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里院建筑街区进行数字化精细建模,发掘里院建筑街区的空间尺度规律及建筑风格等信息,为里院建筑街区的数字化保护及维护修缮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历程,选取了成都宽窄巷子、苏州平江历史街区、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3个保护案例,详细分析了其街区概况、功能定位建筑风貌、商业规划、街区利用与管理以及基础设施,并归纳总结了这3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经验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建设充满活力而又能准确表达城市精神的公共空间是大众、规划者、开发商、建筑师的共同诉求。大量具有混合功能的文化、商业项目在公共场所的营造方面进行了富有创造力的、多元多样的尝试。本期特别关注了"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希望通过介绍这一楼面面积逾10万m2的开放式、低密度街区形态购物中心,对"城市公共场域的创新性定义"进行讨论。周榕的文章探析了"太古里项目"设计底层逻辑,提出城市需要向互联网学习,加速迭代、提升用户粘性;郝琳从设计师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城市创意街区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在我国许多城市兴起。创意产业的迅速兴起使创意街区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不同于以往将废旧工厂厂房和仓库建立为城市的创意街区,成都远洋太古里利用成都大慈寺将该片区打造为全新模式的商业购物中心,通过分析其设计特点,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城市创意街区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以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为例,从经济生态与建筑生态两方面,阐述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使其既延续了老街的历史文化特色,又适应了旅游经济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8.
林娟 《福建建筑》2015,(2):1-3,24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风貌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展示和传承古都的历史文化、传统商业、建筑艺术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路网改造设计情况,重点介绍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商业街区的角度出发,提出对该街区交通改善的措施及路网工程改造方案。以期为同行们提供可借监的经验和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Sino-Ocean Taikoo Li Chengdu)围绕的是千年古刹大慈寺,这里据考是玄奘受戒的地方。项目坐落在成都市锦江区商业零售核心地段,与春熙路、红星路商圈接壤,是一个楼面面积逾10万m2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早年间,这里的旧区民房已拆迁。2008年,我们看到的现场,是荒寂了多时的大慈片区。除了古寺香火,地段尚存着数座保留的院落和建筑,以及数条业已沿革数百年的历史街巷的名号与脉  相似文献   

20.
商业街区是大众生活娱乐空间的一部分.文章归纳了成都太古里、武汉楚河汉街等文化定位下高端商业步行街区空间正义缺失、符号化、文脉意境表达不足的特点,进而对其与文脉表达矛盾性进行分析,剖析出商业国际化需求和文脉表达中本土特色以及场所感营造之间的矛盾.注重消费层次的建构与空间公平性结合,将功能有机组织促进文化内涵的再延续,是良好商业街区氛围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