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色小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热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以特色产业为根、以特色文化为魂,强调传承城镇文脉、重塑城镇特色。曲梁小镇在充分挖掘和放大小镇的现有资源和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确定了"农旅文化"特色主题和产业定位,以"田水绕乡溱经传承"为理念,以"保留—连接—重生"为生长模式,对功能区进行差异化的组织,打造了独具魅力、特色鲜明的田园小镇,其实践可为中原其他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众多原本有着不同历史风貌的城镇,其空间特色逐渐消失。本文以庄里镇级市为保护研究对象,在充分尊重古代营城典型的采邑、市镇规制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镇区周边山川、帝陵、祖墓、川渠、田畴等重要资源,追求城镇的整体历史文化格局;通过强化历史轴线、突出文化节点、划定历史文化绿带,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基因物化于城镇之中,统领未来城镇总体布局。这种总体布局方式将为日趋平庸的小城镇恢复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最终实现城镇发展建设依循历史生长脉络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当前水网地区城镇发展思路模糊、发展策略针对性不强的普遍问题,以沅江市为例,通过对其生态特征、现状发展问题的分析,认为水网地区城镇发展中城-水矛盾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于长期贯彻物质空间建设优先、"水"生存发展需求滞后的规划思路。提出将"水"从次位状态置于主导状态是保障水网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思路,即贯彻水特色、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和水空间优先发展的理念,具体从城市定位、生态维育、服务产业培育、水乡文化传承、空间建构方面阐述了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小城镇历经自发生长的过程,其城镇空间、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在长期的互动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和谐共生的山水林田城村有机整体,而上一时期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对这种联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品质提升、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和城乡关系平衡等当下重要的城市发展命题之下,从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视角认知每个小城镇独有的特色,并将其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固化在城市空间中,从而形成与本土环境和文化相融共生的特色小城镇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青海省贵德县中心城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介绍了从认知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入手,以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自然—田园—城镇的有机整体关系进行保护和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统一、具有"本土"特征城镇空间的小城镇特色空间营造路径,具体包括研读环境本底肌理和城镇发展脉络,谋求自然、城镇、乡村并行生长的总体空间布局,营造延续自然乡野脉络的城市公共空间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以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生态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路径和策略,通过认知保护价值、构建安全格局、均衡空间发展、整合资源要素、确定目标导向等规划路径落实"保护优先",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定位、内容延伸、空间塑造等建设模式突出"特色发展",实践保护与发展"和谐共生"理念。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Z1)
专业镇是我国特色乡镇经济发展模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新常态下专业镇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之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和集散制造等的冲击,引发"倒闭潮"现象,唱衰"专业镇"成为一种趋势。文章结合"世界裤都"—福绵的规划研究,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审视专业镇的发展困境,立足需求导向,发掘专业镇在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所承载的城镇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等,提出规划响应策略,推动专业镇重组发展模式、重振产业活力、重塑文化魅力、重构空间形态、重建支撑体系或政策保障机制等,实现专业镇的复兴发展或"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是产业功能、社区功能和文化功能融为一体的空间发展新载体。如何传承当地小镇的地域性文化,使其在现代建设和继承传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以云栖小镇为例,在解读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小镇的建设环境和在规划改造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提出传统文化与产业链接的功能策略;文化与布局共生的空间策略;通过规划的保护、控制、修复和建设,从小镇发展定位、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这三个方面逐层推进设计,以达到人居环境的发展与提升,为进入新时代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镇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依托三角城镇现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依据"多彩城市.山水共生"的设计理念,采用"释魂—塑形—造势—谱韵"的设计思路,从特色定位、空间格局、规划结构和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塑造城镇特色,将三角城镇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地域、民俗特征鲜明的旅游城镇,成为"驿站"式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有相当多城镇出现盲目建设状况,导致特色小镇特色面貌丧失。以"特色小镇特色空间"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以特色空间对于特色小镇的重要性为基础,通过产业和文化影响因素对特色空间的有效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于特色空间的研究,可以得出产业与文化对于特色小镇特色城镇面貌的重要性,从而改变特色小镇出现的面貌趋同、产业趋同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镇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是城镇旅游竞争的核心之一。本文基于城镇旅游文化形象与城市设计的内在空间关联,以六安市佛子岭城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与城镇风貌、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为例,从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角度展开了"城镇旅游文化形象定位及其建构"的探讨。认为城镇风貌、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城市设计,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都是致力于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城镇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的基本问题,应从城市设计战略与整体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进入发展新时代,环京小城镇特色缺失、宜居性不高等城市问题逐渐显现,传统的环京小城镇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对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品质的需求。分析环京小城镇发展趋势及城镇发展特色,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提出"慢行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如何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展现乡愁,留住乡愁",复兴传统生活方式,维护特色城镇风貌。以河北省大厂县县城为例,通过重塑城市空间肌理、连通慢行交通网络、复兴街区生活、引导建筑风貌等规划策略,全面提升大厂县城的物质空间、生态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践行"慢行大厂",展现独特的环京小城镇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阶段城乡建设要互补、协调发展,强调传承城镇文脉、重塑城镇特色。在此背景下,由浙江省引发的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范围内掀起了广泛关注和建设热潮。从现有的国内外特色小镇看,特色小镇具有生态环境独特、产业独具一格和文化风格鲜明三个特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应按照"规划为先、特色为本"的思路来打造。安化县冷市镇在充分挖掘和放大小镇的区位特色、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了"茶旅文化"的特色主题,明确了城市定位,以"山水茶乡·慢城冷市"为理念,以黑茶产业为根、以黑茶文化为魂、以山水生态为基底、以慢形城市为形,通过对特色空间进行差异化的组织,打造独具魅力、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其实践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形表意"——将文化图式融入城镇空间是中国传统城镇建设的特色之一。中国古人将文化与城镇结合有两个目的:一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二是对于不吉利事物的防患。文化图式融入城镇空间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分为整体图式和整体形态法、元素图式和元素组合法。镇远文武太极城、温州七星斗城、苍坡文房四宝村是经典的传统城镇案例。当代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当代人的审美特点均和古代城镇和古人有所不同,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中建立了一个体系,将文化策划融入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工程设计等各个层面。介绍运用了不同方法的3个当代城镇实践案例,即黑龙江富裕县水乳新城、四川泸州市纳溪麒麟新城、江西黎川县如意水城。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7,(1)
新型城镇化阶段城乡建设要互补、协调发展,强调传承城镇文脉、重塑城镇特色。在此背景下,由浙江省引发的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范围内掀起了广泛关注和建设热潮。从现有的国内外特色小镇看,特色小镇具有生态环境独特、产业独具一格和文化风格鲜明三个特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应按照"规划为先、特色为本"的思路来打造。安化县冷市镇在充分挖掘和放大小镇的区位特色、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了"茶旅文化"的特色主题,明确了城市定位,以"山水茶乡·慢城冷市"为理念,以黑茶产业为根、以黑茶文化为魂、以山水生态为基底、以慢形城市为形,通过对特色空间进行差异化的组织,打造独具魅力、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其实践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特色小镇"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新举措、新模式。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塑造是基础,产业体系的构建布局是关键,空间体系的规划则是重要的支撑。因此,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加快,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将显得更加重要,特色小镇在一段时间内将会以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型发展小镇,是宁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此,规划研究立足"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文化展示、旅游开发"等因素,根据现状概况,拟定小镇的建设方向,塑造小镇特色,预计投资建设模式,提出了宁德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的创建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设信息》2012,(17):12-17
至2020年,发展建设目标更为宏伟、城镇空间格局更为开放、城镇对外交通更为顺畅、区域生态环境更为优良、城镇支撑能力更为强大、城镇文化特色更为突出,通过人文环境设施建设,吉林省将形成安全、舒适、积极向上、创业氛围浓郁的省区和文明发达的和谐社会,实现文化吉林、创业吉林、和谐吉林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孙雁  吴森 《室内设计》2012,93(4):48-54
西南山地小城镇有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城镇的公共空间是其历史文化资源、邻里社会结构、地域空间特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建设的失序,公共空间的特色正快速丧失,空间活力日益消褪。本文尝试以潼南双江镇为例解析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探索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与平衡的有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知识创新带来了偏远型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生产要素移动、产业发展集聚的新趋势。本文基于"萨伊定律"的产品供给理论,从互联经济下偏远林区城镇产业用地空间的供给需求出发,考虑到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长白山林加产业园区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林加产业园区在互联经济区位的产业选择、产业空间的供给模式、生态循环的绿色经济链条的建设等。文中建议加强依托知识创新引领的创业平台建设,并考虑到城镇劳动力就业与稳定过渡发展的柔性转型策略,最后,结合城镇资源特色提出"双向"旅游服务功能驱动城镇发展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蒋灵德 《规划师》2011,27(12):24-28
历史文化名镇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中坚力量,其总体规划应以建设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探索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可能模式,寻求营造优美生态空间的有效途径,挖掘营造城市特色的地域要素,构建高效可行的综合交通系统,并应通过塑造城市个性、体现文化追求等策略,从精神层面唤起保护城镇历史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内"路、带、圈、群"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已成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抓手。文章从长三角地区建设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出发,梳理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指出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小镇定位不准、追风复制、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认为长三角特色小镇建设应主动做到创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束缚,通过精准定位、"互联网+MAS"模式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以品牌建设提升本体发展质量,从而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