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板桥斜坡位于歧口凹陷有利生烃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后备勘探潜力区带。通过开展沙三段斜坡类型及演化特征、烃源岩类型及资源潜力、砂体展布及储集层分布等研究,优选大张坨断层下降盘板桥低斜坡区为天然气潜力目标评价区。研究发现,板桥低斜坡构造背景有利,砂体发育,储集物性好,储盖组合优越,源储一体,与斜坡构造的断裂组合构成统一的疏导体系,具备形成深部大型天然气藏的条件。依据以上结论进行了砂体精细预测、油气成藏评价等综合分析,确定预探井位,有效指导了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2.
板桥凹陷深层构造—地层特征研究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上老油田历经数十年的开发之后均面临资源接替紧张的局面,寻找新的储量增长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勘探实践表明,在正向构造勘探程度很高的今天,负向构造即凹陷区将是今后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场所。以板桥凹陷为例,在烃源岩评价和深层储集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构造—地层—砂体的特征研究,建立边界断层不同组合样式的控砂模式,开展岩性圈闭识别,认为板桥凹陷深层成藏条件有利,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3.
板中油田东部板桥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中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由于含油面积大、断块多、含油井段长,具有多套油水系统,该区的勘探开发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挖潜的过程。在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区域背景、沉积特征和砂体形态等综合分析.确定主力油层组——板桥油层组沉积物为重力流水道沉积,以取心井建立的单井相模式为依据,利用典型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砂岩等厚图及钻井沉积剖面特征等多种反映沉积演化规律的地质信息,将重力流水道沉积体系划分为水道、水道侧翼、水道间、湖盆泥4种微相,进一步利用取心和测井资料.确定储集层物性与沉积相的关系,为滚动勘探开发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微相砂体间储层物性的差异,决定了储量动用程度的差别。双河油田非均质严重,目前综合含水高达93%,采出程度35%以上,储量动用很不均衡。在对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内部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不同微相砂体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港中油田含油面积和石油地质储量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富油砂体识别标准,对主力含油单砂层从顶面微构造、砂岩厚度、渗透砂岩厚度、地质储量等方面进行了刻画,识别出全区64个富油砂体的分布范围。详细阐明了富油砂体的分布主要受微构造、沉积相、断层及成岩相等主要因素的控制,认为富油砂体控油模式分别是:断层控油,局部小高点及砂体高部位控油,斜面构造控油3种。指出富油砂体分布规律为:平面上坝砂与湖岸线平行或斜交,砂体的形成受控于沉积旋回;垂向上受多物源的影响,形成多期水道叠置;砂体厚度受断阶控制的沟道发育型水道控制。认为该区砂体含油性受控于沉积微相,滩坝砂体的油层主要分布在坝主体、坝缘微相。  相似文献   

6.
微构造油藏勘探实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东油田周边已勘探发现微构造油藏11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9万t。微构造圈闭的构造幅度低、含油面积小,常发育于大构造或大油田周边的平缓构造带上,其成藏模式主要有3种,即背斜微构造、断鼻微构造、断块微构造。根据微构造油藏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精细解释构造和断层,进行含油性分析,可发现该类油藏。此勘探经验可在具有与孤东油田类似地质特征的油田运用。图3参5  相似文献   

7.
王巍  符翔 《中国海上油气》2005,17(3):179-182
以渤海周边陆区某油田一开发区块为例,研究了河流相油田沉积微相与砂体规模、储层物性及石油地质储量之间的关系。边滩微相砂体规模大、储层物性好,其次为天然堤;边滩微相砂体控制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73%,天然堤砂体控制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13%。研究结果对渤海类似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相控储层建模在潜北东区滚动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潜北东区井数多、井距小、微相类型多,不同微相区物性差别大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储层建模方法。对利用随机建模得到的多个骨架模型中的砂体的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大于某一概率的砂体概率分布模型,从而评价储层的不确定性。发现了3个有利目标区,经滚动勘探开发新增含油面积6·2km2,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9×104t,提高了滚动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有利沉积相带与油藏储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受沉积相带及其断裂、构造和岩性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测井资料分析应用难度增大的特点。采用白垩系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阐述了K1s3、K1s2、S1s1、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到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砂体的分布发育,分析了水下辫状河道、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带与油气聚集分布的关系。进而,分别采用浅水河道微相控制K1s1,期、水下辫状河道控制K1s2、K1s3期储量,利用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和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阐明了有利沉积微相带控制计算的储量参数及其分布,有效地圈定了各储量计算单元的含油面积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该区油藏增储上产和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潜江凹陷潜南地区新沟嘴组构造复杂、储层发育且分布复杂,探明率较低,勘探程度远低于同凹陷的潜江组。针对其地质特征及研究难点,在潜江凹陷新沟嘴组开展了滚动勘探开发技术研究,目的是发现新储量保持油田稳产。利用空间"十字"交叉法解释断层,空间速度场取代综合速度量板进行时深转换等方法提高了马王庙等地区复杂构造带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利用多条贯穿全区的任意剖面细分若干个单砂层进行对比,阐述了砂体展布规律;开展地层组合与地震波形特征对比应用,地震属性与沉积微相相关分析等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准确描述了隐蔽性圈闭,并通过转变思路,将寻找单一构造油藏向构造+岩性油藏转变,发现了26个"断层切香肠"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优选钻探7口滚动井,发现了4个含油区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8×104t,控制地质储量384×104t,建产能2.81×104t。  相似文献   

11.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邮凹陷联邵地区戴南组已钻的40多口井开展砂体和油藏解剖,分别建立了两个地区的砂体地质模式和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发现:联盟庄、邵伯地区戴二段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沿河道延伸方向呈指状展布,砂体连通性较好,油气成藏与富集主要受构造控制,成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戴一段沉积时期,联盟庄地区主要发育滩坝砂体及受地震影响的沉积砂体,砂体沿汉留断层的走向呈“片”状展布,油气成藏与富集主要受砂体控制,成藏类型主要为断层-岩性油藏;邵伯地区已钻井揭示砂体类型主要为近岸水下冲积扇扇根砾岩、含砾砂岩和扇端薄层粉砂岩,推测在扇根与扇端之间发育有较好的扇中砂体,可形成扇根砾岩遮挡,扇中砂体为储层的扇控型油藏或断层-岩性油藏。根据研究区建立的砂体和成藏模式,结合储层地震预测结果,在联盟庄和邵伯地区分别钻探了 LX38和 SH20井,均获得成功,取得了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2.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以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砂体多呈短条带状及透镜状,平面上错叠连片,纵向上与泥岩成薄互层,单层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性强;为了提高这类储层地震预测精度,采用了砂体分类综合预测技术。综合利用探井、评价井钻井资料,根据钻遇的储层厚度进行砂体分类;结合地震构造、沉积等寻找砂岩发育最优区,优选部署井位。根据研究结果,累计部署井位106口,钻遇砂岩成功率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1998年11月,胜利油田王家岗地区的第一口发现井(WX119井)在埋深2500-3000m的沙河街组沙四段砂岩中发现了高产工业油气流,随后如何进一步确定含油砂体展布范围和空间厚度变化成为对油藏作进一步评价和开发的关键。在研究区仅有4口井的情况下,利用基于道的稀疏脉冲三维地震反演方法确定了含油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变化,据此部署的3口评价井和1口探井都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根据与已知含油砂体的波阻抗特征的类比,对没有钻探的高阻抗区进行钻探以使含油气范围不断扩大。钻井数达30口,其中仅2口井失利。为了进一步搞清含油砂体分布范围,我们采用了基于地质模型的三维地震反演,对所钻遇的油层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失利井的原因,提供了新的钻探目标,并为开发井的部署提供了有利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油层微构造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层微型构造 (微构造 )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 ,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 ,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 ,通常相对高差在 10m以内 ,面积很少超过 0 .3km2 。它可以分为正向微构造和负向微构造。正向微构造 ,一般为剩余油富集区 ;负向微构造 ,为低含油气或易水淹区。经过对垦西油田实践证明 ,凡正微区的生产井效果好 ,负微区生产井效果差。在确定加密井井位时 ,应结合微构造因素 ,尽可能地把加密井钻在正向微构造区 ,负向微构造区只宜布注水井  相似文献   

15.
针对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单砂体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和岩性圈闭预测困难等问题,利用8 口井的岩心资料、226 个岩心样品分析测试结果和386 口井的测井资料等,研究了储层单砂体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扶余油层的储层单砂体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多支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其控制的河口坝砂体呈密集的窄带状分布特征;垂向上,储层单砂体分布受控于沉积物供给量与垂向沉积演化特征,呈现“南北分异”和“垂向分段”特征。平面多支、垂向多层的分流河道砂体的相互叠置,造成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储层砂体分布复杂多变的特征。扶余油层不同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叠置式、切叠式、迁移式和孤立式等4 种类型。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溢岸薄层砂体或河口坝砂体之间多为突变接触关系;多期溢岸薄层砂体或河口坝砂体常呈“堆砌”叠置关系。以上认识可为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圈闭预测和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7.
孤岛油田是一个高渗透、高粘度、高饱和的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疏松砂岩油藏,Ng3-4砂层为曲流河沉积,Ng5-6砂层为辫状河沉积。运用室内实验、矿场测井和动态监测、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根据Ng5-6砂层正韵律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及实际注采状况,建立了水井钻遇夹层、油井钻遇夹层、夹层在油水井之间三种类型12种注采模式,研究了不同注采模式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层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层内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夹层厚度、延伸规模和垂向位置。针对孤岛中一区Ng53正韵律厚油层地质特征和特高含水期顶部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了实施水平井挖潜的原则,并优化了水平井位置、水平段长度、生产压差和提液时机等参数。矿场实施16口水平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井区综合含水率已达93.7%,采出程度高达45.3%的情况下,水平井初期产油量达18-33.5t/d,是周围直井的3-4倍,综合含水率只有38.8%,比周围直井低30%-50%。  相似文献   

18.
���ϵ���ʮ�ݶ��ݷǹ���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现已在十屋断陷发现许多圈闭,这些圈闭中已见到较好的工业油气流。特别是部分井在非构造上打出高产气井之后,人们逐渐注重非构造圈闭的研究。根据钻井、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十屋断陷非构造圈闭主要为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复合圈闭三种类型。地层圈闭主要表现为削切不整合面,超覆不整合面;岩性圈闭主要是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低水位期发育的冲积扇砂体,河道砂体、湖泊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水下重力流河道砂体;复合圈闭主要为地层岩性与构造(背斜)圈闭共同构成。上述圈闭是下一步勘探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邮凹陷西部黄珏、联盟庄地区100多口探井戴一段(E2d1)砂体进行解剖,认为在受构造背景和沉积体系的影响下,黄珏地区砂体以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砂体主要呈条带状分布,沿物源方向延伸,具有典型的水道砂体特征;联盟庄地区以三角洲前缘末端滩坝砂体为主,砂体发育受断层和波浪改造作用的影响。根据黄珏地区砂体沿河道延伸方向分布的地质模式,结合地震精细解释,对该区西部的储层进行预测,落实了黄88块隐蔽圈闭,取得了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20.
高压平板阀是石油或天然气钻井、压裂、试油试气等作业中关键的井口采油气设备,高含砂井以及含砂量较大的施工作业,极易导致阀门开关受阻甚至密封失效。为适用高压高含砂作业工况的需求,对传统高压平板阀中的阀座结构进行优化,使阀门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防砂功能,并运用试验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高压平板阀传统阀座结构以及防砂阀座结构的防砂性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防砂阀座结构在压砂试验过程中,无砂砾进入阀体及阀座间隙,有效的切断了砂砾进入间隙的通道,开关卡阻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长时间的压砂试验,防砂阀座结构的阀门防砂性能无影响,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防砂功能。通过试验方式针对性的对两种典型结构进行分析,也为其他结构形式的高压平板阀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