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Planning》2018,(4)
<正>前不久,我带着孩子去一个高档小区里的游乐区玩耍,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小孙女玩滑梯,那个小女孩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看到别的小朋友从带门禁的单元门里出来,很向往地说:"奶奶,我也想住可以刷卡的有大花园、游乐场的房子。"奶奶听到这话慌忙说:"哎呀,我的祖宗,这房子哪是咱们住得起的?就你爸妈那点工资,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  相似文献   

2.
<正>旁观永和楼诺华上海园区是张永和做的规划,规划关键词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有点特别的是每幢建筑的裙房部分都必须紧贴平接,"像传统老城里的街道上那样,房子连着";更特别的是一种关于表现分寸的愿望,我还记得他的一个问题:"能不能看起来只做了一点点设计?"我不知道别的建筑师是不是在意他这个愿望,但我看见了张永和自己在设计分寸问题上的推敲。  相似文献   

3.
正我建议大家的对外名片统一使用医疗设施与装备规划师(Medical Facility Planner),如果你有能力做整个医院和所有科室以及所有医疗房间的Medical Facility Plan(医疗设施与设备规划),就可以对外宣称是医疗建筑师或者医疗规划师。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行业,我们可以经常见到和听到一些"医疗工艺设计"或者"医疗工艺流程设  相似文献   

4.
期刊导读     
《建筑与文化》2011,(5):64-65
封面故事:建筑自己的家这次的客户是-你自己设计你自己的房子或是办公室,这意味身为建筑师的自己也要同时扮演着客户的角色。这样子,听起来实际上其实是很困难的。部分原因是在客户与建筑师间,常常会在来来往往的讨论中激发出许多不同的想法,这些巧思都能推动整个建物有更好的设计方向。但自言自语时,就没有这个优势了。  相似文献   

5.
<正>"'住'字可拆分为'人'与'主',好的家居设计要以人为本位。"居住专家、畅销书《小家,越住越大》作者逯薇在助阵SIID家委会成立仪式上带来《家的设计》主题分享时强调,设计能解决问题,但单凭设计师的创意,却只能提供一间好看的房子,只有加上"人",考虑用户需求,才能将房子变为"家"。家具设计也是如此。有时设计师过分注重家具设计的"美貌",想象着使用时的赏心  相似文献   

6.
刘家琨     
"地震发生以来,我一直感到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到了灾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志愿者,而且是一个体力不佳的中年志愿者--我的腰有伤,拿轻的东西不好意思,重的东西又拿不了,很尴尬;在灾区看到没有倒塌的房子时,我尚且觉得自己是个建筑师;但看到那些倒塌的房子时,我又根本不敢承认自己是建筑师;另外,坐在办公室里每天都会感到摇一摇,收藏的很多东西也都摔碎了,就觉得有点像疑似灾民."  相似文献   

7.
正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造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
<正>"'住'字可拆分为'人'与'主',好的家居设计要以人为本位。"居住专家、畅销书《小家,越住越大》作者逯薇在助阵SIID家委会成立仪式上带来《家的设计》主题分享时强调,设计能解决问题,但单凭设计师的创意,却只能提供一间好看的房子,只有加上"人",考虑用户需求,才能将房子变为"家"。家具设计也是如此。有时设计师过分注重家具设计的"美貌",想象着使用时的赏心  相似文献   

9.
清水会馆概况龚恺:董老师能不能稍微介绍一下这个建筑背后的东西。比如说,这个项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做设计做了多久?然后什么时候开始施工的?业主的大概情况?也不用太复杂,就是让我们了解一点具体的背景资料。董豫赣:谈到这个项目的起因还要追溯到我盖第一座房子的时候。当时,我跟甲方没处好,后来还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时代建筑》上。然后,林鹰还写了一篇文章登在一本时尚杂志上。为此,我还觉得有些委屈。但林鹰说:你们建筑学的杂志都是建筑师同行在看,而没有真正的业主会看,所以上了时尚杂志以后没准就有人来找你。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我认为,除了教堂、音乐厅等特殊的建筑,大多数建筑不需要强调个体。在城市中,普通的房子一座紧挨着一座,就像大街上的人。尽管有些人会与众不同,比如戴一顶特殊的帽子,或者把脸涂成彩色,或者穿着睡衣在街上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但是这是极少数的。街道和街道上的房子就像一个社会。在一个社会中我们并不关心这些人中有10个博士或者有5个教授或是一个百万富翁。我们关心的是每一个人,所有人。因此,我认为是否能从一座房子看出他的建筑师并不重要。年代也是如此。一座新建的房子现在炫耀着"我代表着如今的  相似文献   

11.
一对夫妇居住在波尔多一所古老而美丽的房子里。8年前,他们曾经想要一个新房子,或许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房子。他们一直在关注着不同的建筑师。之后,丈夫遭遇车祸,几乎丧命,但他活了下来。如今他需要一把轮椅。两年后,这对夫妇又重新开始考虑房子问题。现在对丈夫而言,老房子和中世纪城市已经变得像个囚室,而新房子则可使其摆脱这一切。“和你料想的相反,”他告诉一位建筑师,“我不想要一个简单的房子,我要一个复杂的房子。因为这个房子将定义我的世界……”。他们买下了一座可以俯瞰城市全景的小山。建筑师设计了一个房子,或者实…  相似文献   

12.
<正>十九大之后,"房子是用来住的"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要完全实现这个定位,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租购权利的差距;二是有效投资渠道的缺乏。房子回归居住本性的障碍医疗、教育、养老,这些民生问题都与户籍挂钩,而要获得相应的户籍,在一些城市,往往意味着要去买一套房子,而非租一套房子。也就是说,房子除了具备居住的属性之外,也成为了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福利的载体。在人口流动并不频繁的时代,大部分人可以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努力  相似文献   

13.
逃离CBD写字楼,盖座随性的铁皮房子,梁井宇邀三两朋友自由交流,关于"铁皮房子"的故事就这样说开去……2011年3月27日,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齐欣,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昀,《建筑师》杂志主编、中国知名建筑评论家黄居正,场域设计事务所董事、主持建筑师梁井宇,《城市环境设计》(UED)杂  相似文献   

14.
英国制造     
<正>假如你有个geek男友,当你对他说"我想吃个冰激凌"时,他的脑子里绝对不会是甜美的白色小围裙、可爱的粉红色杯子和有着心形图案的冰激凌店。作为一名脑子里只有相对论,量子学和宇宙黑洞的家伙,他们精密的大脑会迅速显示出"冰激凌?那全是脂肪颗粒和冰晶的愚蠢东西!  相似文献   

15.
正1为何建筑行业处处埋雷1920—1930年代,第一代建筑师回国。他们很快进入角色承担起责任建筑师重任,至今他们盖的房子不少都还好。而我们改革开放40年了,推行建筑师负责制还是非常困难,为什么?我想追溯一个历史的原因:在解放后"先生产、后生活"的奋斗当中,建筑师的职业被牺牲。证据1,1952—1954年将所有建筑师事务所改制为设计院,建筑师作为自由职业者被取缔;证据2,"文革"中进一步取消了"建筑学";证据3,  相似文献   

16.
<正>房地产市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春节前的某一天,我从清华建院《四月》的主编董磊那里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学院要请八位建筑师来带设计课,AC要不要来报道一下?""晤,都有谁啊?任务书你有么?""你能知道的那些有名的建筑师几乎都在名单里,任务书可以跟学生们要。"导师名单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和角度各异的有趣课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羡慕,当年上学的时候哪里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推动这个报道开展的动力原本简单,我们希望借助这  相似文献   

18.
信息视窗     
《建筑师》2006,(2)
1 动态 1.1 AIA调查显示:美国厨房浴室的面积越来越大(来源:自由建筑报道) 美国住宅中的厨房和浴室的面积似乎是越大越好,住户也认为面积大的厨房和浴室能给房子加分。他们要求建筑师在他们的新家里设计多个厨房和浴室。美国建筑师学会的会员调查显示, 25%的建筑师报告说,客户要求在“寄住家庭套房”里设置额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正>黄俭(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师要对设计细节多一些执拗:国内的建筑师在设计细节上往往倾向于选择标准图,很多细节没有仔细推敲,导致设计过于粗糙,这种"设计"只能称之为是一个符合工程要求的构造。直接引用标准图是允许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但却无法控制和延续设计的初始理念。而国外建筑师总是对细节"没完没了"的研究,已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同样,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应该"偏执"一些。  相似文献   

20.
人民的建筑     
<正>刘昭吟:您有三个身份:职业建筑师、大学建筑系客座教师、上海市规委会专家,直接涉及建筑的市场服务、教育与公共立场。然而,建筑形态的背后是社会关系,能体现市民价值的空间形态、与庙堂建筑对立的,我称之为"人民的建筑",大体有两个范畴: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您是社会性比较强的建筑师,你对"人民的建筑"是怎样定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