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霖  蔡凌豪 《中国园林》2009,25(7):53-57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谈论了中国当前传统聚落景观规划和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误区,并以云南丽江泸沽湖落水摩梭传统村落景观规划为例,论述了"地域性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其在传统聚落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保留、延续和发展的意义,讨论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性景观在景观规划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的色彩景规划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聚落色彩景观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极佳视觉传达。在旅游开发中,传统聚落色彩景观可以构成不同旅游地鲜明的个性标识,传递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并再现其久远的历史积淀。在正视旅游开发对传统聚落色彩景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从延续历史文脉、凸现地域特征、实现功能分区以及构筑和谐通感四个方面,探讨在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通过合理的色彩景观规划和管理,推进传统聚落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向梦茜 《城市住宅》2021,28(7):141-142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在乡村旅游背景下,受多方因素影响,乡村景观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梳理乡村旅游相关概念,分析我国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以促进建设生态和谐的乡村景观环境,为乡村旅游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乡村景观环境有自然之美。新型城镇化虽然是当前乡村的发展趋势,但不应以粗暴的方式干预乡村景观环境规划,应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以及景观聚落形态三个方面促进乡村景观良性发展。这三个方面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继承传统文化、发展区域产业经济、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剧烈冲击致使历史和谐稳定的乡村景观功能迅速遭到破坏,而人类对乡村的需求正不断增长,传统偏重物质形态建设的景观规划设计容易忽略人类真正的需求,难以有效缓解当前发展的冲突。文章尝试运用多功能性理念指导乡村景观规划重构,认为多功能性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功能可分为提供生命生存场所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人类居住交流场所的社会组织功能和提供物质生产场所的经济功能,相应的乡村景观类型分为生态景观、聚落景观、生产景观。同时以广州省梅州市松源镇青塘村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提出多功能性理念的乡村景观空间重构规划策略,阐述引导景观功能进行优化的操作方法,以期促进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以中国知名乡村旅游地婺源的传统聚落"篁岭"为研究个案,采用文化地理学中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理论视角,通过对篁岭传统聚落地域文化景观基因的发掘,析出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篁岭古村地域文化信息,同时结合旅游体验的塑造理念,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旅游体验开发概念和内涵,深度构建了篁岭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元-信息点-信息廊道"(核—点—轴)联动一体的旅游体验开发模式。尝试为婺源篁岭、徽州乃至全国传统聚落旅游开发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永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快速城镇化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阶段,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加剧了乡村文化遗产的破坏,因此传统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概念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聚落文化特征的新方法。通过乡村景观基因概念理解,结合乡村景观基因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特性,识别文化景观基因在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中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区域划分及景观控制实现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继承历史地域乡村景观基因的方法。区域划分强调的是“区域性”“文化重要性”及“相互关联性”,通过景观基因点-线-网-面-体进行综合评价及考虑。景观控制强调针对乡村景观基因识别的不同层面形态,即传统聚落景观层面、农业生产景观层面、土地利用景观层面及非物质文化景观层面上的把控来控制有机更新过程中的传统乡村景观基因的变化。从乡村景观基因角度出发,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建成遗产认知维度的扩展,以中国传统村落为代表,承载了各地风土特色的传统聚落进入遗产保护的视野.此类乡村聚落遗产量大面广,亟需从保护方法、治理模式、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体系.受英国、日本城乡建设管控中的景观意识与景观政策启发,针对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及问题,文章尝试建立中国"景观式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景观式保护的对象范畴与基本原则,提出应在国家与区域层面建立乡村景观分区,在村落层面制定景观规划,以基层村委为主体进行建设管控引导,并由专业技术团体提供全周期的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9.
康渊  王军 《中国园林》2019,35(9):83
通过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问题的分析,认为保护地与乡村社区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保护地建设的关键。根据对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关系的回顾,认为从空间营造的角度探讨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是解决青藏高原保护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演变机制,提出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界面——小流域是问题研究的重点。分析共生界面的特征,提出3种尺度的营造策略——小流域景观规划、乡村聚落重构与绿色建筑营造。流域尺度强调上游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中游河谷的生态保育和下游河口区的生态修复;聚落尺度提出将社区作为景观资源与旅游设施的重构策略;院落尺度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营造新型民居,实现重构聚落的核心内容和小流域景观规划的重点环节,回应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福鼎佳阳畲族乡周山村景观整治工程为例,通过梳理项目背景,分析乡村旅游建设的意义。根据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探讨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和理念,明确周山村人性化设计的应用方向。从游客需求出发,围绕人性化设计角度,结合周山村景观方面现有的问题,从生态保护、传统文化及民族个性的发扬与传承、产业发展、平衡建保矛盾等方面,提出该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策略,为类似景观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聚落景观风貌是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民俗文化的反映。乡村聚落景观风貌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是新时期乡村景观建设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环保工程等先进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性、系统性的方法,包括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整体保护、局部修复,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修复等内容,以提高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效率、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构建了海南乡安置小镇景观评价体系,将总体景观评价分解成三个层次,包括系统层(聚落景观、文化景观、功能景观),准则层(8个指标)与因子层(33个指标)。通过建立判断矩阵,专家进行重要性标度,计算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在系统层中,聚落景观(0.58)权重值最高,准则层中,聚落格局权重值最高(0.25),因子层中,权重值最高的为选址安全性,另外,外部交通的便捷度、内部交通的通达性、绿化面积覆盖率、街道合理性、以及旅游经济相对权重值较高,在风景区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管理中,应提高关注度。  相似文献   

13.
程然  李险峰 《华中建筑》2020,38(1):64-67
全域旅游日益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而乡村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域旅游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乡村景观发展特征的归纳,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景观应具备差异化、景区化、生活化的特征。结合朝阳市大平房镇规划实践,阐述了规划思路及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依托旅游体系、整合景观资源、引导村民参与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着力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方式,希望对国内镇域景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受政府决策导向、社会制度更新、耕作方式转变等影响,我国乡村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异质化、破碎化等问题,乡村聚落景观优化成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命题。为此,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的田野调查,探讨了当地政府、本地村民、侨乡艺术家、景观规划师、本土工匠等相互作用下推动乡村聚落景观优化的过程与路径。发现东和村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经历了权力与资本主导下构想景观生产、多元主体融合下生活空间再回归、侨乡艺术家探索下诗意景观创作等发展过程,最终再现了诗意的日常生活空间。东和村景观的优化依赖于多元主体合作、良法善治设计、价值认同统一、场所精神重建、动态协商设计、适用技术融合等路径与举措,能够为其他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美丽乡村中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休闲旅游景观发展策略,从生态、产业、村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今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以及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初步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面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的现象,以及日渐凋敝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在对其特性与设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弹性缓冲、适宜契合、柔性配置3个导向入手,建议从层级整合的空间结构、节制适度的营造方式及过程培育的绿植范式3个方面来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节约型设计,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的共生重构,以期推动乡村聚落景观设计实践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7.
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乡村绿化研究与建设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往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正从我们的视线里逐渐淡化或消失.大多数乡村急于快速建设和发展,往往忽略了乡村聚落景观和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如今看到的不是"炊烟缭绕",而是"工业废气烟雾弥漫";"小桥、流水、人家"不得不为城市和乡村建设让道;原先"桃红柳绿"的美景换来了现在"脏乱差"的面貌. 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这种所谓的繁荣对乡村聚落环境甚至整个区域人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这种情况之下,重视乡村绿化对于解决乡村聚落景观和美化农村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此地正处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工程设施大量涌现,以及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均匀化、易变性.其结果是乡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错综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美乡村的有效途径。甘南藏区的乡村建筑、景观、人文空间与时间等元素构成了乡村本土环境的连续性整体,其环境高寒、风俗淳朴、文化悠久,值得深入研究。课题扎根甘南藏区,对麦日村村民、环境及周边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考察并挖掘麦日村的景观环境与文化特色,从高原景观与藏族文化的角度出发,选取“石趣”“马康”等典型元素作为切入点,结合朴素的本土语言、“平时”的更新原则、“维持”的更新理念,尊重地域文化,更新麦日村乡村景观的同时,强调日常创新、与时俱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甘南藏区乡村景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范颖 《山西建筑》2014,(24):11-13
以四川省兴文县周家镇天星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途径为例,通过对天星村乡村资源分析、新农村建设指引下发展模式的探索,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指引下的聚落景观衍变途径与打造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