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2012,(11):14-20
她,是上海图书馆新馆、新锦江大酒店、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大厦的设计者。她,主持了黄浦江畔的外滩和平饭店、东风饭店、外贸大厦等保护修缮设计,重现历史风貌、并适应当代使用。她,多年来致力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设计与研究,致力于让使历史建筑融入当代生活、传承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对南京市新街口广场中山东路1号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更新策略。根据城市关系、历史研究、保护理论、结构与材料技术等因素对近代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更新。尝试以此方式缓解近代历史建筑与城市发展、近代历史建筑与当代使用之间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3.
在对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相关背景的详细解读基础上,提出在传统城市复兴过程中,历史建筑保护,更新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历史建筑保护的价值判断,历史建筑保护控制的关键点以及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的模式三方面对现象进行剖析,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3,(12)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探讨历史建筑保护问题,从我国历史建筑的价值、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鉴证,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引导人们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实现城市发展、创造城市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技术已经逐渐列入到历史建筑的范畴之中.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变化,让许多历史建筑逐渐演变为无用的建筑,一旦进行了拆除,则可能造成大量的能源损耗,并产生许多建筑垃圾,限制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此,要求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实践之中积极探索绿色建筑技术的全新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6.
历史性建筑作为我国文化遗产,我们应对其加强保护,但也并不排斥合理开发。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同时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义与问题,并提出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03,(3):148-148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开发,历史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街区)的命运逐渐成为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妥善调和新建筑开发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如何处理历史文化积淀——当代生活,保护原则——经济利益,传统形式——现代功能等多种矛盾,始终是无法躲避的严峻命题。研究者和设计者也不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常青先生编著的《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一书便是在五个老建筑(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总结的。  相似文献   

8.
城市的文脉传承离不开历史建筑的支撑,产业类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见证。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关键在于对其进行更新与再利用,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使其融入城市的片区发展。该文简要介绍了重庆产业类历史建筑的背景与概况,分析了其特色与价值,在探索其保护与利用趋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再生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悠久的历史建筑,构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减缓历史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速度,急需全国范围内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和保护工作。但是由于各地区之间的人文差异,人们普遍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不高,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和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很大矛盾。文章以浙江省衢州市历史建筑普查为例,探寻历史建筑保护机制,通过对历史建筑分类、价值评估、可持续发展进行具体分析,为其他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当代城市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更新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文章在工业建筑遗产认知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造原则与模式,并基于实践案例提出改造策略,为城市工业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到2020年,能节约3.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绿色建筑投入低,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要比工业投入少.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建设百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工作。通过2008、2009两年的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的申报,已经有99个项目列入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将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为我国建筑节能和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Living building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buildings. The approach involves in‐depth and sophisticate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alyses that provide reliable estimates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during future severe winds and earthquakes. Credible scenarios of future severe winds and earthquakes are considered, and analyses are performed to calculate the expected monetary damage to the structural system and the building contents during the building's life. In addition, the lateral force resisting system is designed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it will be modified to satisfy future requirements. The resulting living building is one with a structural system that satisfies current minimum code design criteria, meets the designers' original vision, and provides the owner with an optimized structure that continues to fulfill his or her needs well into the future.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建筑物理环境与健康住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小城镇建设》2003,(12):40-41
建筑物理环境是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环境中所受的刺激主要是温度的刺激、感觉(视觉、听觉、嗅觉)的刺激、动力学的刺激等,这些刺激都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物理环境,因此,建筑的物理环境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我们要生活在健康的住宅中,就必须关注我们身边的建筑物理环境。 一、建筑物理环境 建筑的物理环境,从广义上讲包括与建筑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源、下垫面、声音、辐射等;从狭义上讲,我们所研究的建筑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的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近些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常…  相似文献   

15.
诗意建筑     
通过对时间、空间以及哲学与建筑关系的阐述,说明了诗意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甚至表达了人的品格气质以至于可以压倒生理上的欲求,指出建筑师需要拥有这种气质和需求,从而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6.
17.
胡冬冬  袁倩 《山西建筑》2009,35(31):18-19
通过介绍潮汕民居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潮汕地区民居的建筑布局、功能特征和装饰文化进行了分析,从中探讨民居建筑对现代住宅的启示,以求为住宅建设积累经验,从而创造优美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下空间及其建筑的权利归属问题,对现有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梳理,并对地下空间建筑的人民防空工程权利归属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住宅小区地下空间建筑的权属争议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1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鲁广锦主持新闻发布会。请建设部长仇保兴再谈中国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出席此次发布会的还有建设部总工程师兼建设部稽查办主任王铁宏以及中央和在京的国内外有关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decade,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dvances in tall building design has been their construction to unprecedented slenderness ratio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review some of the basic and innovative structural framing arrangements that have been found from first-hand experience to be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to so-called ‘sliver’ buildings. Also, case studies of four landmark New York City buildings are presented in which some of these framing concepts have been appl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