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首语     
正管子在《管子·水地》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择水而居,建立聚落,发展为城市。水始终是城市生态、生活和经济的命脉。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市井风俗,也向我们传达了古代城市的运河景象。画面以汴河为中心,从疏林薄雾、阡陌纵横的郊外逐渐过渡到屋宇错落、百肆杂陈、车水马龙的城市。汴河之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一派漕运繁忙的景象。张择端的另一幅画作"金明池夺标图",  相似文献   

2.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东京汴河两岸风土人情的生活长卷,文章按照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意象要素将东水门地区的城市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深入分析每一构成元素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突出特点,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城市风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托《清明上河图》的市肆空间形态,基于北宋东京的时代背景,研究北宋东京市肆繁荣背后的起因。笔者认为市制改革、汴河漕运的发达是促进市肆兴起的主要因素。《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类型主要有河市、桥市及街市,优势商业类型是酒店、邸店、食店及药店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认为是反映12世纪初宋徽宗时清明盛世的作品,作品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汴京以及汴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繁荣景象。从美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件作品的中心往往能够最好地表达主题。文章从《清明上河图》的中心部分来看在当时图像所表现的祥和背后的北宋社会的冲突和妥协。  相似文献   

5.
<正>宋代的风俗画达到了极为鼎盛的时期,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人探析宋代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图画依据。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都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客观的历史资料和丰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清明上河图》在城市化及城市发展史上的意义2011年的上海世博大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通过3D多媒体大屏幕动态的将北宋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创意的动画方式向数千万中外参观者展示:城市应如何发展以令生活更美好。由于世博的动态《清明上河图》缺乏相关资料的提供,很多参观过者对有关的主题至今仍未能解读,更不了解它与《清明上河图》有何关联。除此之外,现存于中国及世界各地博物馆及坊间的数百张《清明上河图》(约归纳为不少于30个版本)中,主导不少人对北宋京城实况的理解的是明代仇英本及清院本。他  相似文献   

7.
北宋东京的街市空间界面探析——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思路出发,以《清明上河图》为基础,参照文献资料,探讨了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界面所表现出的具体形态,并通过与明清时代若干街市图像的比较,归纳出《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界面的特点并通过对北宋东京气候条件、人口因素、价值观念和消费风尚、技术因素和等级制度的考察,探讨形成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界面特征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省内展园"安康园"设计的介绍,从地域山水地貌的空间艺术构架提炼,典型文化主题景象选取,现代展示园林空间组织以及景象空间对原型的凝练、抽象、转化的设计构思过程,探讨了传统造园主题立意及景象空间营造的艺术手法,在现代山水展示园林中的传承和演绎。展园以安康的自然山水为景象展廊,以山水文化的主题景象为展示焦点,将安康的地域特色以空间场景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涤宇 《建筑师》2010,(2):101-106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的分析和归纳,配合其他文献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从地志特征、空间领域、街角形态等城市要素入手,对图中所绘的城市多重痕迹进行梳理,以便为从更细微的尺度上把握北宋东京的城市特征作一些初步尝试,并对传统中国城市细部构成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10.
《城建监察》2007,(5):1-1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名动海内外,震撼其时,影响至今,是国家一级宝藏。作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500多个,三百六十行,行行在画中。全图分为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繁华的市区街道三个段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王洁 《华中建筑》2006,24(8):144-147
该文为了综合地、定量地分析和解读街路景观,提出了“表层”的概念。从“表层”的形态要素的抽出和统计,构筑定量地解读街路景观的方法。本文以《清明上河图》为分析对象,首先通过把描绘的三维内容还原为二维的意向平面图,根据意向平面图决定“表层”的编号;然后通过统计“表层”的形态要素,建立“表层”的数据库;最后通过对形态要素的量化分析,解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街路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以后相当流行的题材,就好像宋词的一个词牌名,可以有不同的“填词”和“版本”,其中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他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喜爱。除此版本外,还有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如图1)和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如图2,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7)
北宋末年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价值。时过境迁,对于图中的许多谜团,专家争论不休。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绘画技法的角度出发,对图中的植物进行研究,希望为图中景观的季节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洁  龚敏 《华中建筑》2007,25(8):179-181
作为定量解读描绘的街路景观的继续,以《清明上河图》为分析对象,应用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共通成分和示差成分的分析,得出了《清明上河图》中所绘表层的一般型和示差成分的结构,以此解释《清明上河图》中所绘表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并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古代图像《清明上河图》并佐以相关文献,来研究北宋市制改革的主要动因和改革推动下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空间的发展特征。认为人口数量的上升、商业地位的提升、市民阶层的抬头等是北宋市制改革的主要动因。东京商业空间发展呈现下述特征:一是商业空间趋带状发展;二是点面结合的商业网络体系逐渐形成;三是商业空间扩展至外郭,草市发达;四是商业的经营时间进一步延长。  相似文献   

16.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作《永州八记》开创了游记文学的先河,文章以其中之一《钴鉧潭记》为研究对象,对钴鉧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钴鉧潭周边及自身环境出发,分析自然景象中风雨、溪潭、奇石及鸟兽等所营造的声景观,探究自然景象的组合、尺度、地势转折、地理位置以及观赏时节的不同,进而营造不同的声音景观,对当代风景营造中对自然景象的运用及声景观的营造进行启迪。  相似文献   

17.
我国栏杆与山水画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悠久且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二者相互交织进步,关系非常密切.文章以山水画为研究对象,通过绘画来对宋朝栏杆样式有大致了解,探索栏杆在该时期的艺术效果,也可透过栏杆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清明上河图》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画中描绘了北宋汴京繁荣景象,表现了各式各样的建筑与环境,与之对应的是不同的栏杆类型,这些栏杆选用和摆放与画面形成了一种和谐,呈现给了世人较为真实的北宋.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城市空间结构和商业管理机制的改变促进了草市的发展。通过历史纵向和空间横向的研究方法,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浅谈城郭草市商业空间。发现城郭草市商业空间主要有以下特征:线型街道发展特征,街道空间的多功能特征,以及商业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8)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清末黄瑞鹄的《迎春图》二者皆为长卷式风俗画,虽成画时间间隔数百年,但同样影响深远。本文将从构图、透视、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进行参考比较,以期能更深入的探析两部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建筑师王澍近年的建筑实践中,轻型木构架已成为其常见设计手法:通过小尺寸的木材搭接实现相当大的跨度,非常巧妙;而且木材之间不是刚性连接,而是铰接,有些地方甚至仅利用摩擦力搭接,非常易于拆卸和复用。那么,这种结构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由何而来,又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本文就来谈谈贯木拱结构技术的前世今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六十多年前,北宋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公元1101年)首次对公众展出,流传千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