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曲婧  高天  邱玲 《园林》2023,(1):118-126
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挑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城市自然环境具有复愈性,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鲜有研究专门探索有益于老年人群的复愈性景观类型和景观特征。为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以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基于八类感知属性法,选取不同景观类型,以感知恢复量表为心理复愈指标,探索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复愈的城市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对老年人来说,半开敞绿地和水景是复愈性最高的景观类型;(2)增加庇护性(refuge)、眺望性(prospect)、平静安逸性(serene)、社会性(social)和减少自然性(nature)特征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心理复愈效果;(3)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心理复愈,在欣赏闭合绿地景观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其复愈效果比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明显更低。以期为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导向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董禹  李珍  董慰 《风景园林》2020,27(2):88-93
城市住区绿地环境的感知与压力缓解密切相关,能够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时间和品质两个层面,探析住区绿地感知与居民压力水平的关系。选取哈尔滨市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住区,通过对731名住区居民的问卷调查,获得居民的日均绿地感知时长、对住区绿地环境的感知偏好评价和压力水平的数据。分析表明,日均绿地感知时长超过50 min的居民具有明显的低压力水平。居民在城市住区绿地中可以感知到9个类别的品质特征,包括秩序、自然、安静、尺度、庇护、趣味、物种多样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其中秩序和安静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最密切,二者与尺度和自然品质特征结合为最优感知品质组合,很大程度上可缓解高压人群的压力水平。研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为识别有益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要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 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 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 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 景观环境感知特征数据及感知自然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评分数 据,探索与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相关的公园绿地景观环 境影响要素。研究发现:1)场景内存在水体、植被物种丰富度 越高、视觉主体植被健康程度越高、场地的整洁程度越高、无 硬质铺地道路或道路类型为线性延伸路径,对人群的自然感知 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更有利;2)场景内有动物出现、人工修剪 痕迹更少会显著提升人群对自然的感知程度,但与人群的感知 复愈程度相关性不显著;3)场景内的土地裸露度会负向影响 公众在自然中的复愈感受,而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无显著影 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提出设计 优化建议:1)增加水体要素;2)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3)提高 场景整洁度,降低土地裸露度,同时也须避免对植被的过度修 剪;4)营造丰富生境,提高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其可观测性。  相似文献   

4.
街旁绿地与社会性活动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旁绿地的可达性和灵活多变性使其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中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过渡空间,同时带动了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探索和研究二者的耦合规律以达到综合效率最大化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若干个街旁绿地的环境位置、空间布局、社会性活动的密度、频率等方面分析研究,试图寻求街旁绿地与社会性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为街旁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卡普兰复愈性环境理论,运用脑机接口设备、智能腕带传感器等无线生理指标检测技术,测试大学生被试人群在沉浸式虚拟现实(VR)情境下,对4种复愈性环境及城市环境在注意力恢复和压力减轻方面的反应及其作用强度,获得被试在不同环境中脑电、心率、肌电的客观生理数据。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R语言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被试在复愈性环境中较城市环境表现出更好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其中具有逃离性和迷人性特征的自然环境,复愈效果最为明显;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观赏城市环境图片也具有一定的复愈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针对声景观的研究多数是以探索人们喜好的声音为主,而很少考虑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的相互作用。为探讨城市绿地中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相互作用对于精神复愈的作用,选取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地。以能够反映样地景观特点的视频作为复愈能力评测的媒介,通过计算机技术将选取的5种声音(单一鸟鸣声、多种鸟鸣声、蛙叫声、流水声和中国古典音乐)与在所选样地上录制的8段视频进行组合,选择191位大学生作为评价人员,对城市绿地的精神复愈性能力进行评价;并邀请5位景观专业的研究生对城市绿地的景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绿地中存在水流声或蛙叫声会降低绿地的精神复愈能力;把单一鸟鸣声和多种鸟类鸟鸣声设置在地形起伏较平坦的环境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精神复愈能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8.
邻里空间感知与绿地活动水平存在关联,揭示邻里空间感知对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影响,可为社区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老年人群健康的日常空间行为规划提供理论参考。研究通过对重庆南岸区典型社区老年人群的调查发现:绿化面积、绿化品质、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响绿地活动时间,友好性与卫生状况正向影响绿地活动强度;封闭社区的空间感知评价高于开放社区,但绿地活动水平却较低;开放社区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绿地活动时间。结果表明:邻里绿化质量、公共设施和卫生状况可能通过强化感知不活跃度引起老年人群主观回避体力活动行为;社区居住条件与开放性特征决定邻里社会环境变量和物理环境变量的质量,并导致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差异现象;邻里友好性可能作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行为响应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9.
孙思赟  高天  邱玲 《风景园林》2023,30(4):102-107
【目的】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复愈性环境的建设受到人们关注。校园作为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了解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对疫情隔离下校园不同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复愈性差异以及影响环境心理复愈性的因素展开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蓝色空间被认为是最具复愈性的环境,其次是操场和绿色空间,灰色空间最弱;2)环境偏好和环境复愈性呈正相关,增添环境偏好景观元素如水、鸟、树、鱼等有利于环境复愈性的提升;3)大学生进行混合行为的复愈效果最好,动态行为、静态行为次之,通过行为最弱。4)大学生在留校4个月内感知到的环境复愈性随停留时间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停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心理复愈性评分最高。兼容性维度的提升更加有利于环境心理复愈性提升。【结论】研究揭示了复愈环境所具备的特征,有助于景观设计师们为校园复愈性环境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人工绿地污水处理原理及该系统所具有生态性、景观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等特点,探讨其在景观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且严重依赖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针对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可达性分析的局限性,从可达性和吸引力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研究发现:与空间临近性相比,绿地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绿地类型影响老年人的使用频率,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高品质的绿地环境、与居住用地相混合、临近生活性街道,以及周边多样化网点布局,均可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为营造老年友好型绿地,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4个方面,提出结构化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全民健身时代塑造符合居民需求的城市户外健步空间成为城市建设的迫切任务。文中以哈尔滨市主城区11个健步场所为对象进行实证调研,对健步活动进行描述性分析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居民样本的健步空间感知因子偏好评价进行降维。研究得出居民可感知到14个城市户外健步空间要素类别:维护管理程度、设施丰富性、生活服务便捷性、邻近自然程度、视线安全性、健步区域可达性、路径趣味性、庇护性、社会性、铺装设计、路径多样性、路径连贯性、可活动场地和交通安全性。表明健步空间的要素构成较日常步行空间类别更多,路径特征明显。研究为识别促进健步活动的重要空间要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城市健步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牛传玲 《园林》2007,(10):56-57
营建多样性、节约性园林,上房园艺除以培育供应新优花境植物著称以外,还有哪些(类)多样性植物材料的储备?近年来,我国园林绿化业物种多样性已备受重视,越来越多的观赏植物引入城市;高品质的园林绿化也更强调区域地带性植物应用或绿地空间的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14.
街旁绿地的休闲、美化功能及其环境设计已有大量的讨论,而生态功能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却常常被忽略。通过上海浦东世纪大道沿线街旁绿地的鸟类多样性实测调查与统计,对街旁绿地与其他对照组绿地的鸟种数量、密度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街旁绿地与周边绿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与相似性,探讨对鸟类等物种多样性有支持功能的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1)街旁绿地作为一种面积有限的微型绿地,可以成为鸟类等城市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和中转站,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中应该重视该类“边角料”用地的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2)干扰边界比例和首层乔木退界率对街旁绿地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周边人工环境对生物的干扰是提升街旁绿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路径。研究为街旁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可为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生物友好型街旁绿地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也为进一步探讨街旁绿地在高密度城市生态绿网中的生物“踏脚石”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两个VR实验对城市环境的疗愈性进行了研究。第一个VR实验采用沉浸感极好的虚幻4建模,虚拟了道路和绿地两种不同的城市环境。皮电数据表明绿地比道路景观有更好的疗愈性。第二个实验以绿视率和街道界面的不同水平建构了街道模型,以HTC的头盔展示虚拟环境。实验结果表明绿视率和街道界面都对街道的疗愈性有显著影响。论文最后总结了绿视率和街道界面对街道疗愈的影响,并以城市更新为背景,论述了疗愈性街道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有助于提升居 民身心健康水平,社区居住院落作为居民日 常户外活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在其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本文以成都市成华区东篱路社区 12号院为原型,基于可供性理论,运用虚拟 现实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的研究逻辑,探索了社区居住院落空间中自 然休憩型(A)、活动型(B)、自然休憩和活 动结合型(C)三种环境特征对促进居民积 极情绪和体力活动两类健康可供性的干预 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 明:1)促进积极情绪方面A>C>B,自然性 在促进居民积极情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 中植物数量、植物种类、植物色彩丰富度是 主要的作用因子;适量的休憩性在促进居民 积极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中休憩设 施种类、休憩设施数量是主要的作用因子;2)促进体力活动方面C>A>B,自然性和活动性两个要素相结合对促进居民体力活动具有积 极作用,其中植物数量、植物遮阴和空间开敞度是主要的作用因子;3)C类环境特征的健康可 供性综合指数最高,也是居民最偏好的健康化改造模型,优先提升自然性并预留活动空间是一 种“低成本-高健康获益”的改造模式,应在今后社区改造更新中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街旁绿地的休闲、美化功能及其环境设计已有大量的讨论,而生态功能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却常常被忽略。通过上海浦东世纪大道沿线街旁绿地的鸟类多样性实测调查与统计,对街旁绿地与其他对照组绿地的鸟种数量、密度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街旁绿地与周边绿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与相似性,探讨对鸟类等物种多样性有支持功能的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1)街旁绿地作为一种面积有限的微型绿地,可以成为鸟类等城市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和中转站,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中应该重视该类"边角料"用地的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2)干扰边界比例和首层乔木退界率对街旁绿地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周边人工环境对生物的干扰是提升街旁绿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路径。研究为街旁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可为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生物友好型街旁绿地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也为进一步探讨街旁绿地在高密度城市生态绿网中的生物"踏脚石"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Daniel R. White的<后现代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回顾了欧洲的知识史;探讨了生态学作为一种指导人们实践的学说的可能性;勾画了一幅新社会生态学(new social ecology)的图景;解析了新兴的、后现代的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ology)类型;强调了相互通畅的交流--精神与体能之间、两性之间、低等物种与高等物种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因素.作者指出后现代生态学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交融性、文化性以及人文性. 在探索人民环境向着更高水平发展的机制和途径成为各个学科的热点之一的大背景下,Dani el R. White的<后现代生态学>将给人们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 最小单位,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城市居民 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 增进福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5分钟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绿地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本文 以天津市新兴街道11个社区生活圈绿地为例, 通过因子分析与熵权计算确定主要因子与评价 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主—客观绿地 质量研究模型,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生活 圈绿地质量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因子类型可 划分为活动保障、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三大类; 多数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永丰里生活圈和土山花园社区生活圈受社区公园绿地和游园绿地的影响,总体绿地质量较差;主— 客观分析模型显示,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中,活动保障与空间特征因子对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 地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要素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市井生活与公共形象的重要组成与场所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设,在展现城市环境发展理念、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精神享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城市绿地更新要满足当下城市发展与市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成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共享场所空间。意图通过城市绿地更新中场所精神的思考,通过构建空间场所的“可达性、自然性、文化性、艺术性、融界性”五性所组成的设计网络体系,赋予城市绿地基于场所出发的内涵与精神,以营造“花园式”场所精神的带入,带动城市绿地效应的多样拓展。结合上海北外滩滨江绿地更新实际案例分析,从人、自然、花园、场地、生活、文化、行为、艺术等场景要素方面探索,在知行合一中进行实践总结,为当前城市绿地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