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校德育理念的走向与方法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了高校德育在主体、内容、目标、方法及研究上的困境 ,探讨了大学德育理念创新中的人性化、实证化、动态化、整合化、自主化走向 ,并提出了与德育理念更新相适应的大学德育新方法 ,如活动道德教育法、道德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南工业大学王群健兰云毛泽东德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德育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基本点1.德育首位论毛泽东一贯...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德育负担过重。通过对大学德育负担过重的若干原因分析,提出减负的多种设想,以期改变当前大学德育现状,提高德育有效性,培养学生道德自觉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大学德育和人们期望的良性互动,使大学德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德育创新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新理念 ,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 ,德育政治定位和德育教育定位统一 ,德育的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统一。确立德育工作新概念、新内容、新载体、新要求。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培养大学精神。德育创新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网络德育的吸引注意力研究就是深入研究网络德育的有效性问题,是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教育学的实际相结合,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解决大学德育中的现实困惑的尝试。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本质的研究 ,可谓人言言殊。虽然人们所认识的德育本质各有不同 ,但就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则是一致的 :遵照逻辑学的定义规则 ,从教育本质的一般属性出发 ,厘定德育的外延 ,明晰德育内涵 ,最终提出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如有人认为德育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 。有人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 ,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2 ] 。也有人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相似文献   

7.
德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形成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内化”阶段,即:社会道德规范经过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过滤”、“整流”、“保护”等过程的处理,而转化为一种心理定势、个体意志、自觉需要。这个阶段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评价、有选择并根据已有的认识、需要、情感来接纳社会道德规范,并融为自身体系的一部分。第二是“外化”阶段,即,把形成的个体意志转化为经常的、稳定的个体品德和行为习惯。至此,一个德育目标的全部过程就在…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学中“德育实效性低迷”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 ,本文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提出了“自我研究”型大学生德育模式 ,并分析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指出学生理论社团是实施该模式的最佳媒介 ,并且指导学生组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社”对该模式进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该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德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具有适应性、科学性和新奇性等优点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活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利用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场景,以直接影响人的德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试探、展开和繁荣三个阶段.其研究主要涉及到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生活德育的含义、对生活的解析、生活-道德-德育的关系、生活德育途径和对德育脱离生活的批评等内容.存在着生活德育概念有待提升、生活范围有待界定和价值选择、生活德育方式有待建构和验证、是否还需要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的途径需要具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要求德育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因其受到国情,民情,社情,世情的制约,会很艰难,但当前大学生“三德”匮乏的现实增强了转型的紧迫感。改革传统的德育体制应首先从注重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精英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基地是强化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德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德育基地分散、封闭、单一存储式的发展现状,要求有效开发利用德育基地资源,实现德育基地资源共享。本文在明确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内涵基础上,探讨了实现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学校德育从强调知识的灌输转到强调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上来。为此,需要将道德教育目标从“教会顺从”变革为“学会选择”;道德教育方法从灌输为主变革为以对话为主;道德教育课程从封闭变革为开放,从而建立一个开放的道德教育体系。但在开放的同时,必须坚持必要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探讨“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入手,考察了我国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状况,对大学培养目标中的知性取向进行了反思,认为知性取向是造成大学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作者认为,在大学中应该找回道德教育的位置,对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受过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5.
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教育模式是联系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中介。 2 0世纪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道德教育模式 ,如何看待这些模式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 ,创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手段之一。理想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应为三个层次 ,即激发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模式 ;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模式和德性修养模式。三个层次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利益多样化造成了实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局限和寻求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的困境。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则要求人们形成更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念。为此,除了不放弃道德行上学与重视制度和信仰的作用以外,当代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选择合宜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大众传媒、公共文化条件和其他道德资源,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时代的自我物化与德育的理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自我被当作物或为物所化时,它同时又以对待物、对待非人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是自我的一种工具化.也是人的一种异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发展,扭曲了人的本性。与此相应的德育乃是科技理性笼罩下的科技力德育。它在使德育被殖民和受挤压的同时,又使德育的功能无限膨胀和僭越。这种被虚化和泛化而致学生人格扭曲的非人的德育亟须走向交往德育。交往德育的真谛乃是冀盼作用于师生真诚而非扭曲的交往.指向一种“美好和真诚”的生活,以促进人的觉解和成长、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8.
德育并非一门讲授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又叫育德,它不是说教,而是品行筑垒;基本途径不是课堂讲授,而是行为示范。行正为范,见贤思齐,这是育德的根本方法。教育反腐,既是生动的品行教育,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