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不管人们主观愿望如何,最小相位子波不是地震剖面上能获得的最短子波。处理过的地震剖面上的几种典型振幅谱,即存在最小相位也有零相位子波。在每种情况下,几种长度的测量揭示出零相位子波比有相同振幅谱的最小相位子波短,此外,零相位子波具有比相应最小相位子波较小的旁瓣。  相似文献   

2.
����������ȡ�����λ�Ӳ��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相位地震子波提取方法。相同振幅谱、不同相位谱的地震子波分别对应不同的最大和最小相位分量。在复赛谱域,遵照一定的规则,子波振幅谱可以分割为两部分,其分别对应于子波的最大和最小相位分量,分割比例的不同决定了子波不同的相位,由此可以得到最大相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零相位子波和一系列混合相位子波。根据地震记录信噪比谱的情况,设定地震记录的希望输出子波,对地震记录进行确定性子波反褶积。依据反褶积后地震记录方差模大小和分辨率情况,最终从一系列相同振幅谱不同相位谱子谱集合中确定理想的混合相位子波,通过确定性子波反褶积达到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的目标。对理论合成地震记录和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了子波提取实验,并利用提取的地震子波对地震资料进行了提高分辨率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子波相位提取不准确影响反褶积后地震剖面分辨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纯相位滤波器的子波相位校正方法来校正子波残余相位,以提高反褶积后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该方法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和单位化振幅谱的方式构造纯相位滤波器,以描述任意特性的子波残余相位;在最大方差模准则约束下,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子波残余相位进行寻优,最终实现反褶积结果中子波残余相位的校正。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子波最小相位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可控震源地震记录采集时使用的扫描信号参数出发,计算可控震源扫描信号,再将可控震源扫描信号进行自相关求出可控震源零相位子波。然后利用可控震源零相位子波,求出将零相位子波转化为最小相位子波的转换算子。最后利用该转换算子,将可控震源零相位子波转化为最小相位子波,实现了把可控震源零相位震源子波的地震记录转化为最小相位震源子波的地震记录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岩性地层勘探中,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常常制约着岩性囤闭的识别能力。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涉及多个环节,其中反褶积是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的基础上,采用子波整形反褶积将最小相位子波变换为零相位子波,在一定信噪比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宽地震资料的频带,提升高频端的能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为了有效识别薄层反射信息,通常要求对地震资料做高分辨率处理。不同反褶积方法提取子波的方式不同,零相位子波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应地层界面,分辨率最高。因此基于零相位子波的反褶积方法能够更好地保持地质体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达到真实刻画不整合面等地质体的目的。在准噶尔盆地腹部盆参2井东三维地震资料保真处理过程中,为了提高资料的分辨率,试验了不同反褶积方法,在刻画白垩系清水河组底界与下伏侏罗系的接触关系时得到两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地震沉积过程及测井资料,认为采用GeoEast系统中的零相位反褶积法得到的剖面结果所揭示的白垩系清水河组底界与下伏侏罗系呈剥蚀、顶超尖灭接触的关系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型的地震子波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记录从激发到接收经过多次滤波过程,使地震子波的相位发生了变化。本文认为影响地震子波相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地的滤波作用,检波器响应和仪器响应。为了克服或减轻上述影响,可通过设计震波子波,并建造以上三种滤波器,从而构造地震子波模型和噪声子波模型;分析反褶积所要求的理想地震子波和实际地震子波的误差,求出相位校正滤波器,对实际地震记录反褶积后的数据进行相位校正,使输出的地震子波为零相位子波,改善了地震  相似文献   

8.
可控震源自适应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随着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反褶积方法也不断完善。但是,多年来对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纯相位滤波方法来进行零相位至小相位的子波转换。这种方法对于有Q吸收的实际地震数据存在一定问题,它使可控震源相关波不再是零相位,而是混反褶积方法。该方法能自动提取地表一致Q吸收量,并模拟出地表一致性Q吸收可控震源相关子波,用子波反褶积方法。该方法能自动提取地表一致性Q吸收量,并模拟出  相似文献   

9.
在相同振幅谱、不同相位特征子波中,零相位子波分辨率最高,且主峰值对应反射界面,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需要通过相位校正技术消除子波剩余相位的影响。常相位校正技术未考虑子波相位随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相位校正结果不理想。为此,提出零相位合成记录约束下利用匹配滤波实现分频相位校正的方法。该方法将井旁地震道作为输入,零相位合成记录作为输出,利用匹配滤波算法求出二者间的相位匹配因子,然后将相位匹配因子与地震数据褶积得到零相位化地震数据。该方法考虑了实际地震数据剩余相位的频变特性,充分利用测井合成记录进行高精度相位校正。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频变剩余相位影响、显著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且抗噪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信号的褶积分解.我们讨论了信号褶积分解的性质,特别是能量有限性质.我们还指出了信号褶积分解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可以在时间域求取零相位子波的反褶积因子,可以通过时间域方法把一个信号转换为零相位信号.  相似文献   

11.
三维叠后零相位同态反褶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提高分辨率的处理中,人们比较熟悉叠前统计子波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它们在提取地表一致性信息和提高分辨率方面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然而在叠后处理中往往采用单道反褶积方法,但是,从高保真角度讲,采用二维和三维叠后多边或一体化反褶积将更加必要.本文首先应用自组织神经元聚类和分形果类方法求出对应地层组的三维一体化子波,然后完成叠后三维零相位固态反褶积处理,从而达到保持地质异常作信息、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南海海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种海上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式。根据该模式设计的反总体滤波算子与地震记录相褶积,可消除记录中除震源子波外的各种效应。上述子波处理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根据海上水文地质条件,新创一种能准确提取震源子波的扫描方法,从而把不确定性的常规反褶积变成了一种科学的、确定性的子波处理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不同海域的地震资料设计了不同的反滤波算子,均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守君  王征 《石油物探》2012,51(4):402-407,317,318
在海洋地震资料采集中,气枪震源子波接近最小相位子波,反射信号的峰值点并不代表地下反射界面,需要进行相位处理。传统的最小相位化处理技术不能彻底消除相位对资料的影响,传统反褶积方法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零相位化算子并对资料进行零相位化处理技术,由于提取算子的不稳定性,很难得到满意的处理效果。为此,探讨了采用震源模拟子波、远场实测子波和海底提取子波求取零相位化算子并对地震资料进行零相位化处理的技术。首先分析了非零相位处理对后续高分辨率处理和解释标定的影响;然后讨论了海洋地震资料子波的获取方式,阐明了在深水、浅水两种条件下如何利用不同子波进行零相位化算子求取和应用;最后以海洋资料处理为例,证实了深、浅水资料零相位化处理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常相位校正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在做过常规反褶积处理的叠加剖面上,对子波剩余相位进行校正,对于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是有意义的。本文介绍的常相位校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近似方法(因为实际剖面中的子波剩余相位不一定是常数)。校正准则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测井合成记录为依据,对井旁地震记录用一定的角度增量进行常相位扫描,与合成记录相似性最好所对应的角度作为整条剖面常相位校正的角度;第二种是在多道记录上进行常相位扫描,用方差最大时所对应的角度作为整条剖面常相位校正的角度。常相位校正是在时间域进行的。文中证明了:一个时间序列,当其为零相位时方差模最大;对记录进行常相位校正不改变记录的包络;在实现常相位校正时,在记录的相位谱上加一个常数与在记录的瞬时相位上加同一个常数,结果是相同的。文中给出的常相位校正剖面的例子,其同相轴连续性、信噪比和分辨率均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拟速度测井中,地震子波是根据信号检测理论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来估算的。当假设干扰是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音时,最大似然准则等效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求取地震子波的最大似然估计值就是求解一个托布里兹方程组。在假设干扰为其它情况时,可引出另外的方程组。本文仅讨论了最简单的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干扰情况。子波处理是将地震记录中既非零相又非最小相位的子波处理为零相子波,进而处理为最小相位子波。这样可提高记录的讯噪比,使拟速度测井结果更为精确。其中间结果(零相子波记录)在地震解释中极为有用。  相似文献   

16.
换子波剖面     
从地震记录中求取拟合子波,用消去反褶积方法将地震波形剖面转换成反射系数剖面,再与一个窄的方波褶积,就得到了换子波剖面。文中给出的换子波剖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波的极性和振幅特性以及波组结构特征都比较明显,这种剖面更便于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17.
匹配滤波与子波整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地表条件复杂的地区,采用不同震源和仪器联合进行地震数据采集,激发震源、检波器以及表层岩性的不同造成较大的子波差异,从而使采集到的地震反射资料的振幅(能量)、频率和相位等特征差别较大。鉴于子波整形处理技术存在缺陷,本文采用匹配滤波技术代替子波整形来消除反射时差、整形地震子波。实现过程为:通过反褶积方法求取同一位置的两个记录A和B的匹配滤波算子;再把匹配滤波算子作用于A(或B),使A (或B)经匹配滤波后逼近B(或A)。笔者利用根据匹配滤波原理开发出的交互匹配滤波软件包对滩浅海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处理后资料的地震子波得到整形,消除了炮点、检波点的差异及同相轴间的时差, 实现了地震资料的同相叠加,使剖面信噪比提高,在不同震源所采集数据的衔接处地震记录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地震反射叠加剖面都能较好地拼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反Q滤波和时频(S)域反褶积都可以提高衰减地震记录的分辨率。通常指数增益导致反Q过程不稳定;而时频域反褶积虽然可以很好地适应地震记录的非平稳性,但只能去除子波振幅谱的影响,无法准确提取子波相位谱,从而影响反褶积结果。为此,引入反Q滤波的相位校正方法,使衰减地震记录零相位化,优化反褶积的基础条件;再通过改进的广义S变换在S域实现反褶积,达到高分辨处理的目的。模型数据测试和辽西实际数据应用的结果均表明,相位校正S域反褶积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是识别薄互层和刻画地层尖灭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