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Planning》2019,(9)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需要借助新兴的信息技术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掀起了一阵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浪潮。近些年来,我国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探索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本文首先对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了解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现状。同时,探讨智慧博物馆应具备的基本元素和特征,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丰富的地域文化对于艺术设计领域而言是巨大的设计资源和素材,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突出地区风貌、民族风格,展现地域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突破。博物馆陈列设计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整体格局和表现特征上要突出地域文化元素,凸显地域文化之美;在陈列设计细节上,不能因地域文化小众而妄自菲薄,应凸显地域文化特点、崇尚原生态,同时又要具备时代性和审美意蕴,能充分发挥博物馆"润物细无声""以文化人"的作用,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是现代社会城市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博物馆建设选址应考虑环境、交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选好博物馆的建设地址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牌文化形象.论文分析博物馆选址与筹建应遵循的原则,介绍博物馆的选址与筹建现状,探讨博物馆选址与筹建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博物馆的筹建策略,以供参...  相似文献   

4.
王南 《世界建筑》2005,(1):90-95
本文从城市设计,博物馆设计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德国慕尼黑的3座博物馆——古绘画馆,新绘画馆与现代绘画馆所组成的“博物馆综合体”,强调了其对于城市文化,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0)
博物馆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以往的雕塑陈列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对旧的雕塑陈列方式进行创新迫在眉睫。文章从博物馆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如何利用雕塑对博物馆陈列技术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6.
西安“泛博物馆”城市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程芳欣  田涛 《规划师》2012,28(5):106-109
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运用同构与演绎的方法,对博物馆的职能与开发运作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泛博物馆"的概念及文化体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对其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体系的空间结构,从而提出西安"泛博物馆"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模式,对"泛博物馆"文化体系的构建作出了探讨并提供了切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
民族高校博物馆拥有特色鲜明、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物的重任。结合"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国内当前博物馆信息化的建设情况,本文以民族学博物馆为例,通过分析其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状,探索新时代民族高校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4)
艺术博物馆的审美价值流变是艺术自身发展演变及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流变的呈现。当代艺术博物馆藏品完成了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博物馆开始展示其藏品的艺术价值,给观众以艺术美的熏陶。文章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生态博物馆概念是国际博物馆界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思想,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以张家口蔚县暖泉镇为例,结合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以暖泉镇独特的原生文化生态特征为起点,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带动地区发展相结合,一则加强对现有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再则带动当下古镇经济建设发展,通过凭借现代管理模式和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把暖泉镇生态博物馆的特色融进游客参观体验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探讨生态博物馆建设对暖泉当地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6)
如今,我国博物馆空间的建设及以氛围营造正处于一个如火如荼的阶段。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博物馆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博物馆以其高品位,富有文化内涵的特征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参观项目标志。博物馆逐渐成为集参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消费场所。本文以黑龙江中东铁路文化中心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的建筑工程特点,对黑龙江省中东铁路博物馆项目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1.
综观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所得成果总是在建设与反弹之间博弈,这源自于当地村民认知的缺陷、对当地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没有持续的集体经济收入的支撑。表面上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要走一条文化复兴之路,以文化重现乡村特有的魅力。文化标志性建筑正是非常合适的文化载体,它的建立可以使之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名片、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创新的源泉。侵华日军罪证史料博物馆的方案设计把场所特性、地域文化、功能需求及设计师个人审美结合为一体进行创意设计,将成为文旅小镇河上镇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助力河上镇乃至萧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其强调的是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生态博物馆理论,并随之带来了一批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但由于近20年来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其景观建设削弱了博物馆的传统文化价值,对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研究从生态博物馆的定义及其景观需求出发,结合泽雅生态博物馆的景观规划实践,对以生态博物馆为主体的村落景观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3)
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字博物馆具有强大的功能。本文以苏扇数字博物馆建设为例,从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到内容架构,视觉设计到文化渲染等技术艺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陈展于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苏扇相关信息的渠道。  相似文献   

14.
《建筑师》2008,(6):I0014-I0015
项目概况: 鸿山遗址博物馆、中国吴文化博物馆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山墓群为依托,在特大墓葬邱承墩越国贵族墓原址上规划建设的专题博物馆,重点开展鸿山遗址出土文物的展示和研究,吴文化展示和研究,以及邱承墩的原址保护和展示。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3)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以陈列宣教为主要方式,在服务于受众的过程,陈列宣教也是主体内容,在博物馆文化品牌打造的过程中,陈列宣教作为一种主要途径,其直接关系着博物馆的综合效益。本文主要从大众传媒、陈列讲解、基地建设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通过陈列宣传优势的发挥来打造博物馆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3)
公共文化和公共教育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体系的重点,公共文化展览作为传播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教育信息的主要形式,对我国的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公众文化展览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文化行为,不仅能补充人们文化学习的不足,而且可以通过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提高其创新精神与审美品位,有效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美术元素在公众文化展览中应用广泛,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杭州慧因高丽寺可行性方案的论证、规划,设计、建设过程,提出文化庙的概念,即以寺庙建筑为载体、以宗教文化为基调,采用博物馆的陈设手段,非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类型.其本质是寺庙、博物馆、旅游景点三位一体的相互融合.其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理念渗透寺庙、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的元素和符号.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
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室内设计逐渐呈现出统一化倾向,尤其是人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使得我国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不断地丧失。少数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恰恰承载了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精髓,成为传播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良好平台。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少数民族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中,多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特点,营造出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神韵的独特室内空间,以此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笔者以达斡尔族博物馆为实例,对其室内设计进行粗浅的探讨,为少数民族博物馆室内设计提供有益参考,进而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在室内设计中体现其独特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31)
博物馆本身即具有媒介性质,是向公众传播文化的工具,所以对于博物馆建设来说,研究传播学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博物馆学与传播学的对比,分析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以及未来管理所可能遇到的问题。本文借鉴、融合传播学理念,对博物馆建设加以分析,并试图以此来探讨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4)
博物馆图书资料室是博物馆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直接展示实物的博物馆的有效补充,也是博物馆考古科研工作的信息中心。建设一个投入较小能够带来较大作用的图书资料室是博物馆科研等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并且可以深层次的揭示本馆的文化内涵,图书资料室在参观区的开放,可以使来馆参观观众不只看到文物本身更能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本文试图从遗址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的功能,建设的现状,与对博物馆图书资料室建设的设想等角度对遗址博物馆图书馆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